APP下载

从“麦船台”到合浦港:溯源海上丝路

2018-02-08唐博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浦秦军造船

唐博

“先有珠,后有丝,而后有丝路”,或许就是合浦引领秦汉中国走向蔚蓝的真实写照。

1974年10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的文化局大院,正在挖防空洞。

工人们发现了一个木结构地基,看起来像文物遗迹,随即迅速停工上报。第二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和中山大学组织联合考古队进驻工地。经过半年多的试掘,三个长逾百米、东西走向、平行排列的木质台基以及南侧的木料加工场先后出土,呈现在世人面前。

1977年,《文物》杂志刊文,正式将其宣布为“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1996年,它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考古界名宿麦英豪先生,将它与西汉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并称“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这座造船遗址也因此俗称“麦船台”。如今,“麦船台”被视为全球所见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造船工场,成为秦代中国人开发岭南,走向深蓝,开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然而,“麦船台”甫一出土,学界对它的质疑之声就从未停歇。

究竟是不是“船台”

考古工作者希望对它进行防腐和脱水,以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可是,技术不过关,只好掩埋保护。学界的质疑声却并未因此消停,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它究竟是不是船台。

据报道,试掘前后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多达13次。甚至在一些论证会上,出现先明确“船台”的结论,再请专家论证、佐证,统一论调的情况。先定性后论证,显然不是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船台、下水斜坡滑道和水道,是造船的基本设施。滑板作为船舶上排或下水时,与船一起在滑道上滑移的构件,不可或缺。然而,整个遗址里没有发现一块真正的滑板。这座船台没有斜度,完全水平,因而不存在下水滑道。遗址地处高坡边缘,与今天的和两千年前的江河湖海都相距甚远。如此说来,载重几十吨的木船很难移入水中,也无水可移。

显然,“麦船台”不具备造船的基本要素。尽管规模巨大、木材精良、制作精湛,但它跟造船似乎无关。越来越多的专家撰文指出,所谓“麦船台”,很可能只是南越王宫署的地基木建筑。当然,它仍旧是秦代遗址。

最初的定性错误,使这座遗址的未来只能将错就错,难以纠正。然而,面对这些质疑,我们无法肯定这几座台基真能造出长30米、宽8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帮助秦人远航海外,泛舟贸易。那么,面对大海的秦人是否就望而生畏、裹步不前了呢?

灵渠见证岭南的血火开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灭六国,完成大一统。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将触角向南北延伸。可是,与北击匈奴的高歌猛进相比,南开五岭的进展阻力重重。

两千多年前的岭南地区,森林密布、环境恶劣,是成色十足的“蛮荒之地”。“百越”人生活多年,但人口稀少,适龄青壮年寥寥数万。相比之下,南征秦军多达50万人,大部分参加过几年前的灭楚战争。从纸面实力看,秦军稳操胜券。然而,进展很不顺利。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南征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在岭南,秦军碰到了三大对手:百越军顽强抵抗、天气炎热和交通困难。五路秦军伤亡惨重,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后勤补给不继。

尽管战事艰难,毕竟“瘦死骆驼比马大”。秦军将士克服困难,打了场胜仗,斩杀了百越军首领译吁宋。当然,秦军制造的屠戮事件也不少,激怒了更多百越民众。百越军没有垮掉,而是推举桀骏为新首领,全军退入丛林打游击。其间还发动夜袭,斩杀了秦军主帅屠雎。

眼看秦军深陷泥潭,越发被动,秦始皇也着急。想来想去,只能摆出三招:其一,走马换将。委派任嚣和赵佗为正副统帅,安抚军心;其二,派遣援军。“发适戍以备之”,投入更多军队;其三,开凿灵渠。调动大量士兵和民夫,历时五年,终于将这条沟通漓江和湘江的人工运河修通。从此,内地的粮饷和兵员由此源源不断地运往岭南,运输成本大幅下降。

就在灵渠竣工的同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征召“亡人、赘婿、贾人为兵”,补充兵源,备足粮草,强势碾压,最终平定了百越,在其地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实现了中央政权對岭南的行政管辖。

随后,剩下的30万南征秦军,以及从中原强制迁徙的50万民众,就成了岭南的新移民。其中不乏中原谪戍岭南的商人。他们不仅带来了新商道,而且利用赵佗趁秦末大乱自立“南越国”的契机,入乡随俗,在这个“独立王国”里继续着自己的买卖。

位于广州的南越王墓,曾出土了一批象牙器、银器,以及玛瑙、水晶、玻璃珠饰。它们的质地、工艺迥乎内地,而是产自海外。显然,早在秦代,岭南商民已有海上通道。

那么,秦人向南的出海口,究竟在哪里呢?

合浦港:迈向蔚蓝之始

秦代,中国对外的陆路交通落后闭塞,海上交通大多选择从内地江河的出海口入海。岭南地区满足这样条件的港口,首推合浦。

“合浦”一词,原意是江河汇集入海口,位于南流江入海口与北部湾的结合部,北有南流江与北流江、西江相连,可以经由西江、桂江,再经灵渠,连通长江水系,从而具备了沟通北部湾与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成为古代中原地区通往东南亚地区航程最短的出海口。

百越族系之一的西瓯、骆越等民族,早年就居住在合浦地区,靠海吃海,学会了造船技术。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鼓上,绘有百越人乘坐的双体船图案。《岭外代答》中说“越人铸铜为舶”,也就是能造大海船。

这一切都印证了《汉书·地理志》对早期中国海上航路的描述:“自日南(即越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达。”可以说,合浦成为中国最早最大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秦朝在岭南设置郡县和迁徙商民,推动了合浦的繁荣。由此始发,形成了经由中南半岛、暹罗湾、马来半岛、缅甸、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东南部,直至斯里兰卡的海上航路。考虑到躲避风浪、方便吃喝,这条航路基本贴着海岸线自东向西运行,全程耗时11个月。

秦汉合浦的繁盛早已逝去,但众多出土文物依然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芳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先后发掘汉墓500多座,出土文物超1万件,大部分是舶来品,诸如铜凤灯、陶器、玛瑙、琥珀、琉璃、水晶等,数量远多于全国任何港口,且与《汉书》的记载吻合。

合浦盛产珍珠,世称“南珠”,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誉。“南珠”甚至成为秦汉达官贵人展示尊贵身份的奢侈品。当地人常用“南珠”跟中原交换丝绸,跟交趾交换粮食,还留下了“合浦还珠”的成语典故,以及一座号称“珍珠城”的历史遗迹。

“先有珠,后有丝,而后有丝路”,或许就是合浦引领秦汉中国走向蔚蓝的真实写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浦秦军造船
最早记载合浦的文献之我见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合浦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合浦还珠
不惧的船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