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视角下的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2018-02-08康娜娜刘冬王晓雨
康娜娜+刘冬+王晓雨
摘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娄勤俭在2015年6月陕西省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第八国际会议上指出,陕西要继续优化产业机构,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加速“陕西制造”向“陕西智造”轉变。这一战略意向的提出,为包括纺织业在内的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目标与方向。文章以“营改增”为视角,根据陕西省纺织业的发展现状探讨陕西省纺织业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纺织业;转型升级
一、前言
纺织产业是陕西省传统支柱产业,陕西省有深厚的工业基础,被国家列为纺织工业基地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现已形成了以棉纺织业为主导,拥有纺织工业、纺织印染、针织、服装、和纺织科研教育的一整套产业体系。棉纺织产业更是在全国纺织产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纱、布产量位居全国第13,西部第3、2位。纺织是缓解就业压力、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产业。对吸收就业的贡献可以达到平均每亿元投资创造932个岗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纺织产业出现了衰退现象,产业链条不健全、经营观念落后等问题逐渐凸显并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欧美经济复苏乏力,贸易环境恶化,出口受阻。2011年3月份以来,陕西省纺织产业再遭重创,形势比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更加严峻,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大量加工订单向南亚、东南亚转移。欧美等国实施“再工业化”策略,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陕西省纺织产业大面积亏损,经营举步维艰。
二、陕西省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合理,产业链有待完善
产业链是产业结构的基石,不同产业结构包含的产业链存在一定差异。20世纪90年代前是陕西省纺织产业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陕西省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完整、布局科学合理、产品门类齐全,其特点是依靠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集中力量发展国有纺织经济。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产业政策随之变化,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然而陕西省纺织产业的生产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取得长足进步。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陕西纺织产业竞争力急剧下降,整体陷入衰落。位于产业链中后端,更接近终端市场的行业如印染行业、针复织等很早已被市场淘汰。民营经济又没能及时补位,填补国有经济留下的空缺,致使陕西省纺织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不仅使陕西省纺织产业整体陷入困境,而且削弱了棉纺织等传统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二)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陕西省纺织产业应当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然而由于长期亏损,资金积累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陕西省纺织产业发展缓慢,规模较小,纱锭、布机等机器设备少,技术更新迟缓,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弱。同时,受限于产业链较短,各企业、行业之间没能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产业集群竞争力弱。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困难重重
所有制结构调整是激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要通过改革体制并调整生产资料分配,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目的是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经过国有企业改制以后,陕西省通过对部分有实力的民营纺织企业进行收购重组,使他们保持了生产能力,但大多数国企的改制并没有那么顺利,改制存在不彻底现象,没能摆脱国企机制。经营机制死板,发展动力不足,员工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生产力水平落后,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勉强维持,亏损严重,竞争力弱。一些拥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且扭亏无望的企业还没有实施政策性破产。
三、“营改增”对陕西省纺织产业的影响
“营改增”作为政府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打破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原有界限,对于将生产性服务业引入纺织产业价值链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思路。
“营改增”对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单纯购买研发、设计等服务;第二,基于领导型服务企业对纺织产业的介入,增强纺织产业的创新能力;第三,通过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现纺织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减轻了服务业的税收负担,有助于其进一步壮大,产生领导型服务企业。改革会加速制造业中的研发服务部门向外分离,形成独立的服务供应商,与价值链中的外包企业寻求合作,增强了领导型服务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纺织产业是中间服务投入较多的产业,与服务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领导型服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具备掌握品牌建设、销售终端渠道和核心科技的能力,能够在产品价值链中居于领导地位,形成对价值链掌控的态势。
“营改增”的“税收洼地”将促进具有“双边市场效应”的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繁荣,将改变陕西省纺织产业以整体方式切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支配的全球价值链。“税收洼地”效应将吸引更多的服务业资源要素向纺织产业汇聚,增加纺织产业链中加工制造环节上的价值增值活动,增强陕西省纺织产业的议价能力,采取“反向发包”的策略打破利润分布在产业链两头的格局。
综上所述,“营改增”对于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本质上是增值税抵扣链条打通后,知识要素向纺织产业汇集,实现转型升级。
四、促进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造成陕西省纺织产业现状的因素很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产业对于国家政策的敏感度不够、理解不透彻会造成对优惠政策响应的积极性差;“营改增”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诸多方面的配套措施还没有跟进,会造成很多的不便,影响政策的效果;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落后限制了纺织产业与服务业的深层次合作;纺织产业自身对于研发、品牌建设的投入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因此,分别站在政府和纺织产业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endprint
(一)对政府的建议
1. 加大对于政策宣传和解读的力度
“营改增”在我国首次实行,许多企业对政策的导向性和具体细则不清楚,造成许多制造业产业对政策的理解不深刻,認为“营改增”的目的是单纯地为服务业减税,与制造业无关。这就造成了“营改增”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难以发挥。政府需要建立政策资讯平台,对产业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解释解答。考虑到陕西省纺织产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政府可以定期召集企业管理者进行政策的学习研讨,就政策导向和落实措施建立长效性的沟通机制。
2. 拓宽纺织服装产业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应克服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偏见,为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助一臂之力。对那些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产品有市场、但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纺织、服装企业,允许适当延长到期贷款,将呆账核销条件适当放宽贷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信贷支持重点项目,陕西省纺织、服装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作为主要担保人,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针对纺织服装企业政府应支持在技术方面的技术革新,建立纺织、服装研究上的专项基金。
(二)对陕西省纺织产业的建议
1. 科学利用“营改增”政策,提高产业效率
陕西省纺织产业要积极利用和享受税收优惠。如今市场对于纺织品的需求呈现出差异化、短周期、高变速、小批量的趋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要求生产线的更换要能够跟上市场的步伐。不动产租赁业开始实施“营改增”的时间是2016年5月1日,增值税率为11%。“营改增”降低了租赁固定资产的成本,给予纺织产业更多选择,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预测灵活选择购买还是租赁的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工业4.0明确提出个人化、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纺织行业要积极对接互联网+,利用物联网技术,使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排除信息孤岛,扩大物联网平台。充分运用“营改增”对于购买生产性服务的优惠措施,向科技公司购买技术服务,引进纺织生产过程的全流程技术、智能化纺织服装设计与制造技术、面向服务的智能化纺织服装商贸和管理技术。仓储成本过高是造成纺织产业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掌握市场需求量与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生产情况才能避免原料、半成品在本环节的大量囤积,因此,要向管理咨询、市场服务、数据分析、品牌管理等公司购买服务,提高管理运营、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掌握精准的市场需求,避免产品的过分设计,从源头上减少产品的生产工序,降低成本,同时快速抢占市场。
2. 建立创新制度体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陕西省纺织产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品牌建设能力不足,但“营改增”政策的出台降低了购买专业服务的成本,纺织产业可以利用高质量的第三方服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创新制度体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此外,由于独立的服务供应商的存在,纺织产业可以仅保留核心优势生产环节,将其他生产工序外包,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精简了机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3. 加强纺织产业集群建设,提升规模效益
“营改增”后,大量服务部门脱离大型集团,成为独立的企业,其凭借技术、品牌等优势,在与制造业的议价谈判中居优势。陕西省纺织产业通过集群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纺织产业的议价能力,有利于纺织产业的成本控制。我国纺织行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集群,它可以促使我国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通过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已经带动了许多地区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当前,加快陕西省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设有利于陕西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须加大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丽丽,申玲,王秀云.增值税转型对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基于陕西省国有纺织企业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 2012(06).
[2]毛蕴诗,郑奇志.基于微笑曲线的企业升级路径选择模型———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案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傅静.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景德镇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潘孝珍.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减税效应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5(02).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构性减税与陕西省纺织行业转型升级”(2015D018);陕西省科技厅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结构性减税与陕西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2016KRM143);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策略”(2016Z140)。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