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青海精准扶贫新思路

2018-02-08郭蒙

价值工程 2017年35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常态思路

郭蒙

摘要: 十二五期间,青海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因病返贫困、因灾返贫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青海地处西北,自然条件、生存条件恶劣,加之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较低,经济来源单一等因素,连片贫困地区仍大面积存在。本文将立足青海当前扶贫现状,结合青海实际,就新常态下在青海地区如何精准扶贫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思路及对策。

Abstra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Qinghai has made progress, but it is not uncommon for poverty caused by illness and disaster. At the same time, Qingha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due to po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poor overall quality of the poor people and single source of income, contiguous areas still exist in large ar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hai,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Qingha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关键词: 新常态;精准扶贫;思路

Key words: new normal;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idea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5-0056-02

1 新常态下,青海省扶贫现状分析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经济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的成果;经济学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结晶。以新常态经济为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新常态经济学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经济发展速度处在全国中上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公共服务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期间,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扶贫,青海通过一系列政策,开展了大力度、多层次、覆盖范围较广的扶贫举措,五年实现减贫一百多万,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1.1 资金、政策导向明显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将扶贫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扶贫力度、涉及面不断拓展,政策倾向明显,尤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对于青海扶贫工作质量、扶贫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扶贫办法,提升扶贫质量,提高扶贫精准性成为青海扶贫工作重点向。十二五期间,青海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95亿元。在2015年,青海省落实各类扶贫资金55亿元,“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九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日渐成熟,“1+17”扶贫政策也呈现出青海扶贫政策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扶贫质量不断提升。青海省还在“十二五期间”积极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项目、技术培训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2010年的3464元增加到2015年预计的6861元,年均增长1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1.2 扶贫举措更具操作性

青海通过定点定人联系制度,加大对扶贫地区研究,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十二五期间建设扶贫产业园18个、扶贫产业基地1274个、支持扶贫企业128家、扶贫产业合作社203家,改造农牧民住房20.8万户,推进贫困地区水电基础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学环境,完善贫困地区社会医疗保险,以“同德模式”为典型,开创了独具特色青海脱贫模式,截止“十二五”,青海贫困发生率由36.6%降至13.2%。

1.3 扶贫形式及内容更加丰富

与以往东西部协作扶贫形式相比,五年来,青海通过与辽宁沟通协作方式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金扶貧,结对扶贫涉及资金、科技、教育等多个层面,资源得到共享。同时,积极开展村企攻坚、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青海在“十二五”后期加大教育培训扶贫力度,培训贫困劳力1.5万名、致富带头人1024名、资助贫困大学生9333名,青海扶贫深度得到延展,青海扶贫工作正在由政府“输血”式扶贫向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转变。这也是面临新常态,青海实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关键所在。

2 当前青海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青海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受自然环境恶劣、区位优势不明显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人口收入单一,收入水平低,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率高。截至2015年末,青海人有贫困人口50.2万人,[2]扶贫工作开展困难。

2.1 贫困区域分布广、生存环境恶劣

青海42个县区中40个县属于我国特困地区,其中两个县还属于我国重点扶贫工作对象,扶贫区域扶贫面广,贫困人口集中在三江源、六盘水及东部干旱等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区,自然环境、生存条件恶劣,这些地区人口长期处于“温饱-返贫”的恶性循环中,返贫率达13%,灾害年高达25%,远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地区仍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问题。endprint

2.2 人口素质较低

十二五期间,青海文盲人口持续减少,人口素质得到提升,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素质提升明显。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环境闭塞,长期处于贫困水平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教育资源有限,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手段有限,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能力交叉,很难脱离现有生产方式。

2.3 区域扶贫能力有限

近年来,国家对青海扶贫资金持续增加,但由于青海贫困区域广、贫困人口多、平困区域环境恶劣,加之青海深处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与贫困难度不成正比,这导致一些好的扶贫项目及举措无法顺利推进,扶贫工作缺少资金保障。

2.4 收入差距大

2015年,青海省城镇常住居民及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542.35元和7933.41元,比值为3:1,城乡收入差距“十二五”之初有所降低,但差距仍然较大。

3 经济新常态对青海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青海扶贫工作成绩斐然,减贫一百余万,目前仍剩余平困人口五十余万,且这些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是难以啃下的扶贫“硬骨头”。十二五末,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降低,经济增长拉动贫困地区人口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这些因素的叠加要求青海省政府把握好当前扶贫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两者的辩证关系,有的放矢,瞄准靶心,深入思考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问题,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制定有效措施,实现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构建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的扶贫工作大格局。

4 青海省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4.1 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青海省“十三五”期间扶贫工作的靶向所在,这要求青海省政府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人为本,提高脱贫举措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因地制宜,实现精准脱贫,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同时,要巩固好前一阶段扶贫成果,避免陷入“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

4.2 精准扶贫意见建议

4.2.1 重点抓好扶贫基础建设

针对贫困地区交通、水、电、通讯的制约区域发展的重点问题,要提高认识,重点解决好贫困地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保障贫困地区不为基础生活需求所擾。针对平困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等问题,要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减少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避免因灾返贫。要不断完善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沟通,了解世界,实现了“要我走出去”到“我要走出去”的过渡。同时,针对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投建成本过高的地区,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改善贫困人口生活、就业环境。

4.2.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扶贫先富智,知识、技能匮乏是导致转业难、收入单一关键因素。要坚持落实教育扶贫项目,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支教等举措,提升贫困地区办学质量,让贫困家庭子女、人口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平台,避免贫困隔代传递。要不断巩固九年义务制教学入学率,完善初高中、大学贫困人口入学帮扶机制,避免因贫错学、失学现象的发生。青海当地大学,尤其要结合当地特色,开设有助于青海省会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的特色专业,提高青海有价资源利用效率,以学促进,发挥好青海智慧,拓宽贫困人口就业空间。同时,要针对贫困地区人口,开展丰富对丰富多样的免费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告别靠天吃饭的现状,拥有谋生手段。

4.2.3 提高区域内“造血”能力

青海是典型的物质丰饶的“穷”省,特色旅游、地区小吃、民族饰品经过挖掘、开发,都将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拉面经济”就是很好的证明。[3]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各县区、乡镇、村分派专职干部,分派任务、组织专业培训、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资源,大力促进村企共建,增加贫困人口就业人数,实现贫困人口自主增收,实现由以往单纯“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过渡。

4.2.4 注重扶贫工作的系统性

新常态下,扶贫工作最看重的是扶贫的质量。扶贫的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物质水平是否得到巩固。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贫困人口是否脱贫,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巩固并持续提升。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青海省政府不断因时因地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形成系统、科学、行之有效扶贫工作制度,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质量。比如健全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医疗制度。另一方面,现有及原有贫困人口是否在精神上脱贫。这主要体现在贫困人口脱贫意愿是否转换成实际行动,实现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这就要求政府营造良好脱贫舆论氛围,做好思想疏导,鼓励贫困人口走出现有圈子,以自身成长实现物质、精神生活的丰裕。

5 结语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扶贫工作成绩斐然,脱贫人口锐减至五十万,但这五十万缺失难啃的“硬骨头”。新常态下,如何啃下硬骨头,关键在于立足新常态、立足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立足贫困区域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效举措,确保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脱贫人口不返贫,巩固扶贫成果,从“质”上达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青海日报.中国新闻网.[EB/OL].2016-03-14.

[2]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统计信息网.[EB/OL].2016-02-29.

[3]葛岩青,杜青华.青海扶贫开发难点与对策建议[J].青海蓝皮书,2011:197-2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新常态思路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