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的艺术“面花”
2018-02-08寒一一
寒一一
艾美贞的手长满老茧,岁月把经历都刻进了这双手。这双手只要伸出来,你就能看见勤劳两个字在一双手上究竟是怎样写的,是一刀一刀刻进去的,像是镌刻的树皮。
那看上去仍是一双普通的手,劳动人民的手,艾美贞的手。然而这双手和起面来,就像是沙场点兵。
艾美贞两手一搓,一捏,用小刀挑了几下纹样,一片叶子就出来了。至于叶子应该做多大,取多少面,最终成什么形,都装在艾美贞的心里。艾美贞舞动双手和面,揉、掐、捏,面团就像是有了生命,随着那双手而舞动。
艾美贞今年七十五岁。她说,在她年轻时,面花兴盛,村里的红白喜事少不了叫她去帮忙,她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可是现在,面花似乎不那么受欢迎了。她说起当年一起做面花的姐妹们不少都已进入垂暮之年,再有幾年,就算有心,大概也和不动面了。
艾美贞的那群姐妹,常常是谁家有大宴请才聚起来。姐妹们每个人都是巧手,一堆白面像是被施了魔术似的,在她们手里变出一个个面花。她们在一起也常常讨论新摸索出来的花样,比如花冠的做法通常是先做出花瓣,再组合到一起。而荷花的做法特殊,只做出一个侧面的形象。比如几个面片,怎样做出一只猫,而石榴、佛手怎样用面片来做。
艾美贞称:好的“面花”,应该是“肥”而不“笨”。那怎么才叫做“肥”又“不笨”呢?艾美贞进一步说道,就像和面时酵多了,蒸出来会有裂口。如果少了,没楞没角,蒸出来的形象又不丰满。不“笨”主要靠捏制精到。比如以菊花为例,把面团捏成圆片,用剪刀剪出精细花丝,同时又要顾及整个花型。
“面花”制作最后一个环节是蒸,蒸过以后颜色纯度会提高,变得鲜亮。艾美贞说,这就要求在染色过程颜色纯度要稍低一些。
艾美贞说,遇上农忙,她的那双手常常是忙完了“面花”,也不擦,拿起锄头就下地去了。
几年前,“面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台来采访她,艾美贞有点蒙圈,她说:“你说,这做面花吧,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怎么就成为非遗保护了呢?”说到此,艾美贞苦笑着摇了摇头。“现在村上的女娃儿不少,对做面花有兴趣的却不多,也许过不了太久,面花就会永远地消失了。这或许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吧。”
艾美贞最忙的时候,当属一年一度的庙会。每年到了年关,都要扯块布去镇上裁缝那做一套新衣裳——对襟袍子。虽说现在新式的衣服便宜方便,但这对襟袍子好像就是个仪式。艾美贞羞涩地说:“年纪大了,总想着日子不长,喜欢一些仪式的东西。对我来说,年关做‘面花是另外一种仪式。”
艾美贞的“面花”是供给村头那个土地庙的。村里的规定本来是这样的,凡参加庙会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拜神,对神特别虔诚的人,便达成协议,轮流主持每年一度的盛大仪式。轮到谁,谁就要负责筹资,并在进入腊月后,把当地有名的“巧手”们,请到自己家里捏“面花”。但是艾美贞想着自己年龄大了,时间不多了,所以这两年她主动要求自己做。
每一次做之前,艾美贞都要沐浴,吃斋,洁净身心,然后开始诚心做面花。艾美贞竭尽全力捏出不重样的面花,在她手下,龙、风、狮、虎、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面花做好后,艾美贞会分别插在用麦草绑成的三个两米高的草塔上。
到了庙会这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主持人把她做好的“面花”、“草塔”,摆放在庙院当中,供神享用,求神保佑村民们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艾美贞也会在现场。只是不知道艾美贞看见一个个乡亲拜神时,她许了什么愿。
后记:
对于“面花”,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等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东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种面花艺术和民间习俗的情况。明代的《宛署杂记》中,还记录了南阳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正月,为了祈祷来年的粮食丰收,便用面粉做成各种面食品,称为“果食”,“花样奇巧百端”,相互赠送,并将这些面食品挂在田间、地头,以犒劳天地之神。
在众多的民间面花艺术中,以豫西的灵宝和豫东的沈丘顾家的面花最为有名。灵宝面花,据考证,明清时期已有。早年的面花是伴随着当地民俗活动应运而生的,叫“窝窝花”,是当地群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赶庙会,用来“祭神”的贡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