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寻“狗” 狗年话狗
2018-02-08陆杨
陆杨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也是十二生肖中的狗年。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初可以帮助狩猎、交通、看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狗逐渐被驯化出许多其他用途。它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不仅用精美的艺术作品加以歌颂,而且还视其为最忠实的守护神,更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一员。狗,作为人类的亲密伙伴,在北京,很多地方都与它有关。
故宫里的狗
老北京形容富贵人家有句话叫——“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最为富贵的皇家也养狗,尤其是慈禧太后是喜欢狗的。慈禧御前第一女侍德龄在《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中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上早朝前,一个太监撞进来,跪在地上向老佛爷报喜:“黑玉生了四只小狗。”慈禧听后竟兴奋得连上早朝也没了心思,大臣们即使启奏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她都草草了事,退朝后急匆匆去狗房探望小狗。
黑玉是一只京巴狗,也被称为宫廷狮子狗,或哈巴狗,是中国古老的犬种。当年慈禧在紫禁城的后花园里,一共养了一千多只狗,大多是京巴狗,它们被称为“御犬”。《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专为皇家服务的内务府下设养狗处。当年在东华门内设立了一个“内养狗处”,占用19间房屋;在东华门外的南池子路西设有“外养狗处”,占用15间房屋。养狗处有太监专门负责狗的饮食、调教和修饰,名曰“狗监”。每只狗都有俸银,由太监按月领取。慈禧的爱犬。皇家狗是奢华的。每天吃的是牛羊鹿肉,喝的是鸡鸭鱼汤。不仅如此,狗监每天都用上等花露水调好水,倒在金玉盆里,给狗洗澡,洗毕,在狗脖子上挂一串小金铃,再给狗喷一次香水。然后穿上漂亮的衣服,才被抱到慈禧面前,供慈禧太后消遣、玩乐。
慈禧最宠爱的狗叫“海龙”,慈禧每次出宫都会带着它,所以它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太后的“随驾大臣”。海龙是条正宗的京巴狗,它的马甲衣服,面子是红色贡缎,里子是最柔软的皮革。有一年,慈禧心血来潮,想去奉天看看祖先们的宫殿。在慈禧的专列上,海龙被安排在一个标注为“小朝廷”的奢华房间里,而其他随行大臣,无论官职大小都挤在一节小小的车厢里。
这些狗狗所穿着的犬服,做工十分讲究,图案、用料均一丝不苟。如今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代绿缎绣海棠菊花纹犬服、红色闪缎犬服,就是慈禧的御犬曾穿过的犬服。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代郎世宁创作的《十骏犬图》轴十幅,画了乾隆皇帝喜爱的十条品种高贵的名犬。从一些历代绘画中也能看到很多宠物狗的身影,如《道光帝行乐图中》可以看到公主身边跑的两只漂亮小狗。
由此可见,清宫中养狗并非始于慈禧。其实养狗是清宫帝后和妃嫔重要的娱乐方式。据清宫档案中记载,清代历史中很多皇帝都喜欢狗,行围射猎、休息玩耍都会有狗相伴。雍正皇帝曾多次亲自指令造办处制作狗窝、狗笼、狗衣、狗垫,并对其用料、尺寸、样式、图案等详细指示。在清宫档案《犬册》里,还有许多动听的犬名,如墨喜、水晶、玫瑰、杜鹃、桃花、如意等。
清代宫中饲养了很多小动物,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狗。这和满族的民族传统有关,满族擅长渔猎。入关前,狗是满族人打猎时的好伙伴;入关后,便把养狗的习惯流传了下来。传说努尔哈赤因为被狗救过一命,所以对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满族人向来敬犬,将狗视为“天龙”。即便是普通人家也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也不允许外族人带狗皮帽子进家。
狗神庙
老北京原有多处牛王庙和马神庙,但狗神庙却只有一处。乾隆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二郎神庙在今灯市口大街东,存小殿一楹,本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因二郎神庙门前有哮天犬石雕,所以此庙又称狗神庙。1936年,有个居住北京多年,喜爱北京风物的洋人窦尔恩绘制了一幅标注英文的《老北京风俗地图》,图上将东岳庙标注为“十八层地狱庙”,将二郎神庙标注为“狗神庙(DOG TEMPLE)”。
根据1928年北平寺庙调查:“(狗神庙)东西三丈一尺,南北一丈四尺五寸,房屋一间。”换算一下,这座庙东西长约10.3米,南北长约4.8米,总共40多平方米。虽然地方不大,历史却很长,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它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然而在《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又载其建于隋朝或明朝。在众多的史料笔记中并没有找到其准确的始建年代。在明嘉靖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经确切地记载了该庙的位置,它位于黄华坊的史家胡同附近,而史家胡同恰好就在灯市口的东侧。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曾在内务部街前后居住了二十余年,他的一篇记述童年回忆的散文《放风筝》中就明确地提及了这座庙的位置:“我家住在东城,东四南大街,在内务部街与史家胡同之间有一个二郎庙。”
1928和1936年时,北平曾对市内所有寺庙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登记,这两份登記资料应是对这座已经消失的二郎庙记载最为清楚的记录了:“庙内法物有二郎一尊,从像六尊,五供香炉烛扦各一份,铁鼎一座,三尖两刃刀一柄,妙道二郎真君宝卷(1928年)。”而八年后的记载为:“庙内法物有铜烛扦两对,铜香炉一对,铁鼎一个,铁五供一堂,铁烛扦一对,铁挂钟一个,铁磬大小两个,泥像七尊(1936年)。”
如今的灯市口大街热闹繁华,在灯市口大街东侧的一家店铺前,有一个早已被风化得看不出眉眼儿的“老物件儿”,只剩下伏地的轮廓还依稀可辨,能看出是一只石犬,它应该就是曾为二郎神庙守门的哮天犬。
在乾隆时期的大学士纪晓岚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灯市口东的这座面西的二郎庙,每当日出屋内就金万光丈,而与其相邻的房屋却没有这个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小庙与紫禁城里的中和殿相对,而中和殿上的金顶恰好又将阳光反射到这里,才造成这种现象的。从地图上看,中和殿确实与二郎神庙处于东西连线上。
民国时期出版的《北京旅行指南中》又进述了另外一个神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清光绪年间,说一日,有只饿犬来到庙中,一头趴在二郎神神像前的供桌上不肯离开,附近居民都以为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显灵了,于是都焚香膜拜昼夜不绝,直到总兵文秀将其驱走,才算平息此事。人们称此狗为狗神,于是二郎神庙便有了狗神庙的俗称。
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座二郎庙在这次地震中坍塌,房管部门翻建时将其改为红砖瓦房。一只过于残破的哮天犬与石头供桌和房渣土一起被运走,另一只比较完整但也面目模糊的哮天犬则被留了下来。
与狗有关的那些胡同
以前人们拜年时常会说一句祝福语:“家口平安,六畜兴旺”。狗和马、牛、羊、猪、鸡同属六畜之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北京与狗有关的地名、典故也有很多。老北京有很多走向弯曲的小巷,被叫作狗尾巴胡同。清代朱一新著于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收录了九条狗尾巴胡同。进入民国时期,为了实行户籍登记制度,对街巷宅院编制门牌号码,同时把一些称谓不雅的胡同改换了谐音新名。例如“粪厂胡同”被改为“奋章胡同”,“王八盖胡同”被改为“万宝胡同”。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狗尾巴胡同,也都换了新名。
在今复兴门立交桥东南、中央音乐学院附近的那条狗尾巴胡同,被改为“寿逾百胡同”。在西单商场东边的狗尾巴胡同,被改为“高义伯胡同”。在天坛西北角有条南北向的西草市东街,以前也叫狗尾巴胡同,民国时曾改称“沟尾巴胡同”,著名的大刀王五开办的源顺镖局,就在这条胡同北口的西半壁街上。丰盛胡同内的高柏胡同,以前也叫狗尾胡同。此外在景山西街的西侧,曾经有条狗鹰胡同,后改为“高卧胡同”。
现在人们都说“狗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古人养狗的目的之一却是吃肉。《史记·樊哙列传》说,刘邦的沛县同乡樊哙,在从军之前是个“以屠狗为事”的狗肉铺掌柜。《史记正义》注释道:当时人们吃狗肉就与吃羊肉、猪肉一样普遍,所以樊哙“专屠以卖之”,开了狗肉专卖店。
明代张爵著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收录了北京胡同上千条,名为“打狗巷”的有三处。其中位于现在宣外大街崇光百货商场东北边的那条打狗巷,今名为“大沟沿胡同”,现已拆迁。有专家分析说,过去凡称为“打狗巷”的地方,胡同内都开有狗肉铺。在明代,北京还有杨狗头胡同,在今东单路口东北侧;有乖狗村,在今魏公村附近;还有个狗营,在今菜市口烂缦胡同一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