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之我见

2018-02-08郑永玲陈敏

速读·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用心陪伴

郑永玲++陈敏

摘 要:针对现在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热点。有些父母即使在身边,但自己工作比较忙,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感触很深,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我主要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例两方面进行阐述的。实例我既选了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正面阐述,又有反面教材。主要是希望家长们克服一切困难,用心陪伴孩子,用爱温暖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陪伴;用心;用爱

记得《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里曾经这样说道: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也非常佩服节目中那个用16年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的妈妈。因为这16年的陪伴,使一个无法听课的孩子最终跨进了大学校门。这就是陪伴的魔力,所以我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陪伴。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母亲,我最想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无时无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那不是简单的住在一起或者坐在一起,他玩他的玩具,你耍你的手机。他需要我们用心、用爱去陪伴。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我们简单的看看婴儿期和儿童期。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陪伴在身边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科学证明:没有父母的陪伴,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史记》记载:“太任之性,端一诚庄,唯德能行。及其有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文王生儿明对,太任教之一二而识百。君子谓,太子为能胎教。”这是西周文王的母亲陪伴腹中儿子的写照。她不仅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还非常注意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成就了儿子的未来。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成功也源自父亲的陪伴。郑渊洁小时候很调皮,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老师说不行,他却说:“鸟早起能丰衣足食,那虫子早起就有杀生之祸。”这可把老师气坏了,要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几百遍——“郑渊洁是这个班上最没出息的人”。因为不想在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丢面子,郑渊洁想了个办法:一边嘴上说着自己是没出息的人,一邊在课桌下拉炮盖过自己的声音。这炮一拉,老师气炸了,说要开除他!回到家,看着父亲黑黑的脸,他赶紧把自己在学校就提前写好的,里面讲清楚整个事情经过的检查递给父亲。这份检查就像一阵风,把父亲脸上的霾渐渐吹散。第二天,父亲带着他去学校,学校领导还是共同表决要开除郑渊洁。但在回家的路上,他爸爸说了一句令郑渊洁感动一生的话:没关系,我在家教你!于是乎,才有了今天有出息的“童话大王”。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甚至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家长陪孩子活动,陪孩子游戏。我曾经看到一个山西状元妈妈的经验:孩子出世后,每天定时给孩子洗澡,促进孩子身体的血液循环。5个月大时,女儿每天下午睡醒后,妈妈就给孩子做“捏脊疗法”,以促进神经元的丰富发展。孩子学会满地爬时,妈妈在旁边鼓励女儿要大胆、有勇气。1岁时,妈妈就对孩子进行“对牛弹琴”式教育。比如女儿玩水时,她告诉女儿:这是水,英语water。同时告诉她水的颜色,品尝水的味道,把塑料玩具和石头扔进水里,让孩子体会不同的结果。随着孩子的长大,用心的妈妈陪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看了这篇文章,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孩子与状元的区别不在智商,而在家教。

当今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陪伴。孩子的生活条件是好些了,可是他们的成长因为缺乏父母的爱,缺乏交流开导。性格大多会变得孤僻,敏感,内向,对于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留守儿童自杀或伤人的新闻也时有发生。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我国第一部反映监狱题材的电影《少年犯》,片中的父母很成功,但因为忙于事业,早出晚归。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致使孩子走进了监狱。触动了多少观众,也警醒了多少只顾自己而疏于陪伴教育孩子的家长们。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但愿戏中的悲剧不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演。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0:18-19.

[2]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系列之二:新精神学派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J].儿童期与社会,1950:50-5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心陪伴
用心
陪伴
用心陪她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是一味最好的药
用心熬一碗汤
用心,才会不枉此生
用心,让家更有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