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文化沃土,一针一线织就最深厚的软实力

2018-02-08刘嘉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39期
关键词:苏绣传统工艺纺织工业

刘嘉

从2014年北京APEC峰会领导人身着的“新中装”,到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的“国礼”福袋;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绽放魅力的丝绸用品,到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上的“宋锦福船”……当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的纺织品在全世界瞩目中一次次亮相,你是否也一次次被点燃了内心的自信与自豪?

这些凝聚着优秀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纺织品”其实仅仅只是中国纺织工业“新形象、新定位、新标签”的冰山一角。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五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也在着力于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

传承与振兴,是纺织工业的使命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为主,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载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承载着社会大众最广泛、最基础的情感与生活。传承本土文化,构筑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传统工艺展现出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

今年以来,多项政策出台,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驾护航。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在《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也提出了关于大力实施“三品”战略的多个要求: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要注重设计创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各环节创意设计,开发时尚化、个性化产品;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促进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追求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柔性支撑。

与此同时,“科技、时尚、绿色”正在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新形象、新定位、新标签”。而承载着民族DNA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时尚”的引领要素,正在助力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复兴。

自觉与自信,为“纺织非遗”升温加码

近年来,传统文化特别是“纺织非遗”的热度不断升温,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行业中成为一种“流行”。

在中国时尚界最高舞台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热衷于运用中国的传统工艺、传统技法。NE·TIGER的缂丝与云锦,广东名瑞的龙凤褂裙和钉金绣,“生活在左”品牌的蓝印花布,“楚和听香”的草木染,EVE de CINA的布依族服饰纹样……时装设计师与时尚品牌用心探索传统之美、东方之韵,涌现出了无数打动人心的设计新作。

在2017年6月举行的为期6天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期问,潮绣、苏绣、苗绣、蜡染、莨绸、宋锦等诸多纺织非遗中的重要项目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展现了纺织非遗“在实践中振兴、在生活中弘扬”的盛况,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止于服饰,近年来,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专门设立“中国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缂丝、云锦、侗锦、蜀绣、蓝印花布、抽纱、苗族蜡染、鲁绣等纺织非遗与现代家纺产业面对面,交融与互动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在海外时装周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时装设计师和中国时装品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在他们当中,如马可的无用、谢锋的吉芬JEFEN、王陈彩霞的夏姿·陈Shiatzy Chen以及计文波、曾凤飞、劳伦斯·许等等,无一不是以独特的东方文化,辅以鲜明的中国元素而赢得海外时装界瞩目与认可。

2016年,为了加强纺织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于8月份正式成立。

我国纺织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纺、染、织、绣、印、服装服饰等传统技艺深深根植于紡织行业,印染、刺绣、民族服饰更是遍布各地。在我国已公布的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纺织类非遗多达百余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在总结纺织非遗自身显著特点时指出:一是底蕴深厚、品种丰富;二是促进就业、精准扶贫;三是精工细作、彰显个性;四是亲和百姓、融合生活;五是绿色环保、拓展性强。

创造与创新,焕发传统技艺的新生命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endprint

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中,一大批怀揣初心與理想的纺织企业家、设计师、院校科研人员、传承人,致力于非遗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在产业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

比如,为了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坚持做真丝的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新产品开发,同时将现代织机技术与传统织造手艺相结合,实现了宋锦的产业化发展。2014年APEC领导人穿着的“新中装”核心面料就是吴江鼎盛丝绸的新宋锦,由此,宋锦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婚纱晚礼服的龙头企业名瑞集团,近年来围绕中国嫁衣文化,对潮绣工艺做出了传承与创新。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广东名瑞集团总经理蔡中涵表示,名瑞用了60年找到了初心,企业要用商业运作的初心去保护非遗。他认为,非遗必须要走到生活中,找到年轻人的痛点,而不是只能走进博物馆。

近年来,男装企业依文集团旗下的手工坊以创新的数字化方式挖掘、研究、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技术。据介绍,“依文·中国手工坊”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建设手工艺博物馆、打造高端手工艺体验之旅、建立手工纹样数据库等方式,搭建起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既响应了中央号召实现精准扶贫,又让中国工匠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国家级苏绣非遗传承人姚建萍,去年受邀出任时尚热播剧《因为遇见你》的苏绣艺术顾问,对苏绣在剧中如何专业地呈现,苏绣艺术品的展示和苏绣生活空间的打造,做了大量工作。该剧播出后,一时间,众多的年轻人关注到并爱上了精美绝伦的苏绣,“我要去镇湖,我要学刺绣”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

曾参与并组织APEC“新中装”研发制作的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表示,中华优秀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立的精神标志,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丰富资源。“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开展广泛深入的民族服饰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和加强传统服装服饰的非遗研究,以此保护和创新传统服饰,传播现代文化,传承久远文明。”刘元风表示。

“新时代的创新凝结着人们的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其精神体现和技艺水平,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在今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暨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孙瑞哲提出的“注重增强创新性、市场性、艺术性、互补性、融合性、开放性”,对于新形势下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极富建设性。

他指出,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以产品为载体”的升级版纺织传统工艺传承的新思路、新模式。

温故知新,数往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行至今日的中国纺织工业将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绣传统工艺纺织工业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37个纺织机械类项目入选中纺联2015项目计划
绿色环保型纺织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月度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