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对话评论”中的舆情传播探析*

2018-02-08袁文霞

中国出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领袖舆情舆论

□文│袁文霞 洪 楠

微博成为人们关注最新话题的主要客户端,微博热搜榜囊括了当下最新鲜、最热门、最有料的新闻内容。在这些新闻议题中,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大部分还是娱乐性的话题,社会话题相对较少,人们在虚拟的社区中发表意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声音消失在传播的洪流中,人们能看到的,依旧是少数人的发声。

微博评论弥补了微博对意见反馈的缺陷,它的社交性使得公众可以无门槛地参与到热搜新闻的讨论中,从而建立起微博评论中的舆论场,在微博评论舆论场中有参与者也有围观者,还有通过点赞手段的支持者,一时间在微博评论中形成了更强大的舆情空间,他们对新闻议题的走向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微博评论中的“对话评论”对原有的新闻议题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他们既充当信息的接受者又担任信息的传播者,表面上看,是众声喧哗,但是微博独特的社交属性让受众在情绪宣泄之后更容易让他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微博“对话评论”中的舆情是通过人际传播相互影响的,人们在对话中相互质疑、相互补充,最终趋向于人们能够认同的共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微博评论比微博本身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尤其是当社会性、公共性的社会话题成为焦点的时候。由此可见,微博“对话评论”中的舆情走向不可轻视,它的传播效果远远超越了微博载体,要想更有效地引导舆情,必须要把控好“对话评论”中的舆情走向,加强“对话评论”中的精英参与度。

一、全景式舆论场的形成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最初,人们是靠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来获取信息的发展动态,随着评论功能的丰富与普及,出现了评论对信息事件拓展延伸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更关注评论,习惯于从评论中获取真相。

在这些新闻评论中,热搜、头条的新闻事件备受瞩目,有的时候同一个新闻事件一天之内可以出现十多个热搜,微博评论高达十多万。从这些人气热搜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博评论的方式极为简单、便捷,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对自己关心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分享其他人对于同一事件的态度。对于敏感话题或者是被评论无情吐槽,博主可能会关掉评论功能,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广大受众发表意见,他们会去相关的博主或者是微博下方继续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意见很难阻止。就这样,全景式的舆论场便形成了,这样的舆情遍布微博的各个角落。这种全景出现的同时,也给舆情的疏导带来了新的难题。

微博评论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事件本身的距离,他们的角色开始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极强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他们的观点时常会影响新闻事件的动态走向,有时还会引发出很多其他的类似事件,对新闻事件做进一步的补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新闻自身的补偿性。微博评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简单条状评论,到现在的点赞式意见群体的形成以及受众对话式的评论模式,都丰富了新闻事件,对舆情的形成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全景式的舆论场中,舆情错综复杂,流派诸多,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新闻事件,或者义愤填膺,或者极力抨击,或者出谋划策等,微博评论成为新的舆论领地。

二、非语言情绪的表达——点赞排行榜中的舆情扩散

近年来,取代投票方式的点赞模式迅速扩散,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还是微博中的评论,都可以用简单的点赞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向,一时间,支持率最高的评论被顶上头条,成为舆情中最强势的意见群体。

微博的话题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效性,微博热搜中的话题成为评论和转载关注度最高、最密集的讨论区,舆情在这样的公共讨论区四处扩散,相互碰撞。人们通过社会话题的分享广泛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澄清,相互认同,通过研究发现,其实微博评论区的舆论流有自我调节的效能,这种舆论流的趋向与受众相似的价值观正相关。在分享的同时,受众通过认同点赞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几条强有力的舆论势力,交织碰撞,粗壮强大的舆论团体慢慢稀释弱小单薄的意见群,符合大众认同的意见群慢慢吸粉壮大。我们通过分析点赞排行最高的评论主体,会发现大多数意见符合当下人们的共同认知,那些违背社会准则的意见群,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被受众自动攻击消解。

微博话题讨论中,最容易产生复杂舆情的是与身边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这些议题除了在社交媒体中参与讨论,在传统媒体中也会有相应的舆论引导,传统媒体更注重从数字化向社交化的转型,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传统媒体的意见反馈,形成舆论流的对流疏导。

在评论点赞排行榜中,点赞最高的评论回复中会出现新的社会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之前没有得到大众认可结局的或者不了了之的,受众又会“蹭热搜”重新讨论,事件的二次发酵往往会引来更强烈的讨论,产生新的舆情势力。这使意见的评论者身份转化为事件的发布者进行新一轮的事件讨论,当接收者变成发布者,舆论导向的引导更加难以控制,受众更加期待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浅阅读式点赞评论,代表的是舆情中最坚强有力的舆论团体,它不仅会引导受众,甚至会说服受众,使得舆情越来越强大,使围观受众得到更大的认同感。社交化的传播媒体,往往会增加事件关注的人气,取得聚焦和高热度的互动,产生巨大的受众规模进行再次传播与扩散。

三、微博“对话评论”中的社交舆情狂欢与理性

微博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社会性的互动是其重要的特征,微博评论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话语模式,通过“对话评论”拓宽新闻评论的内容。“对话评论”中的共同话题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虚拟空间,通过有效对话拉近了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容易满足劝服效果,实现社交化舆情传播。

在微博热搜榜中,社会性公共话题和娱乐新闻是微博受众评论与点赞数量最多的,内容成为微博热度的决定性因素,一旦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微博热点会迅速聚焦,形成强有力的微博舆论,此时微博评论中的“对话评论”呈现出社交舆情的狂欢,实现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微博上的融合,使微博评论区成为新的舆论平台。[1]

“对话评论”在开放语境下产生的舆情狂欢是对主贴的再次构建,对话中的评论并非是受众认知的理性表达,大多数评论内容不仅有情绪化倾向,而且具有调侃、娱乐以及随意的倾向。[2]这样的舆情产生的周期往往不长,具有时效性和短暂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事件中的限时狂欢。

被隐匿了真实身份的受众在微博评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为舆论环境提供了狂欢的土壤,但是这种舆情狂欢并不是所有人的表达方式,一部分理性的受众会及时阻止这种肆意狂欢,这个时候就会有新的舆论领袖群体的出现,自发调控微博舆情。

微博受众中有精英阶层也有普通大众,普通大众中,大部分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不再像最初的网民一样盲从,有自己的思考维度,不再被动接受结论。对话评论中的互动与理性协商,会对舆情走向产生新的影响,使狂欢舆情向非狂欢化转变。微博评论为受众建立了一个狂欢式的广场,对话评论中最有效的沟通模式能够对舆情的走向进行适度引导,在这个广场中,大家的意见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符合社会主义正能量的言论被点赞广泛传播,在受众的理性思考中,迫使情绪化的意见慢慢变得弱势。

微博“对话评论”构建的是一个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交互的新型信息传播网,传播效果兼具人际传播的可信性和大众传播的广泛性。[3]微博评论的全民参与把迅速升温的微博事件送上头条,这些事件的共同特点就是受众的高关注、高参与度,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其中,关注此事,形成全民的狂欢。而狂欢背后往往隐匿着受众对现实的不满,大多夹杂着负面情绪,这是狂欢后的本质,它通常会让微博舆情走向一个不可预测的方向。微博事件激发了受众参与评论的热情,对话式的评论让受众更近距离地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微博评论建构的新型话语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平等发声的权利,形成强大的舆情场域,但是众声喧哗大多数还是对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的宣泄,有时掩盖了理性的观点。

四、微博“对话评论”中的舆论新领袖

微博舆论领袖与“对话评论”场中的舆论领袖不同,微博舆论领袖大多是大V、媒介公众号、官方微博、相关领域中有声望的人,他们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他们很少会在“对话评论”中发声,“对话评论”内容较多,发布地意见很快会被淹没,在微博评论中,受众会自发的顶起点赞数量较多的评论,推选出舆论新领袖。被推选出的舆论领袖不一定具备领袖的职能,但是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对新闻事件都有着符合社会舆情的情绪表达,反映出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被大众接受。如果对这一部分人进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引导,将对舆论引导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微博评论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相互叠加,“对话评论”中的舆论领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些私人情绪化的表达充斥着微博公共环境,容易使极端情绪进一步蔓延,给微博舆情引导带来新的难度。他们是微博“对话评论”中的活跃分子,这一部分人不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对舆论的引导理性不足,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同一话题的评论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反馈和响应,他们会把热度最高的评论推上顶层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多层级的互动传播使大家的意见向着一个方向集合,不断深化,最终代表大多数人想法的评论被推出水面,这里舆论领袖的作用变成了受众意见的集结者,从百家争鸣的声讨中站稳脚跟,给人们更加理性的思考空间。

“对话评论”中的舆论领袖使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意见领域趋于平稳,一股凝聚绝大多数受众共同意见的团体形成,对其他受众施加影响让这些守望者的意识逐渐觉醒,相互渗透。这股强大的意见流影响受众的同时,也被受众监管,一旦不符合更多人的共同意见时,就会被具有新热度的共同意见领袖挤压下去。

微博“对话评论”中的新领袖一般是普通大众,他们的意见通常代表了绝大多数受众的观点,经常出现一呼百应的现象,唯一不足的是大多数意见都是情绪的宣泄,容易让受众消极情绪聚众,从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事实浮出水面,情绪宣泄之后,也会让受众对待重大事件时有一个理性的分析。这样的舆论领袖都是在评论热度中被普通受众推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对其他围观群众更容易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观点。由此可见,这类舆论新领袖对舆论的走向有着重要的作用,非理性的言论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进一步激化矛盾,提升受众的不满情绪,让新闻事件向着难以把控的方向发展。但是,这样的实时热帖特殊时效性的特点,也只会在短时间之内引起强大的舆论漩涡,一段时间后,这样的影响力也会慢慢淡化。

五、微博评论中的子评论“跟帖搭车”

“跟帖搭车”的现象存在于各种微博评论中,一种是对同一事件的深度挖掘,一种是对类似事件的集中爆发,还有一种是蹭热点,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力发表不相关、尚未解决的重大事件。这种现象借助舆论热点的影响力,让新闻事件峰回路转,让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新闻事件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实现评论者的情感宣泄和表达诉求。

公众存在诸多舆情诉求,他们会借助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重新关注之前难以进行正常表达的新闻事件本身,来满足他们的心理补偿。[4]此外,他们还会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到相关人物的微博评论中,如果此种渠道不能实现他们会更离谱地把情绪发泄到名字相近人的微博评论中,造成围观之势。当这样的评论铺天盖地袭来之时,很少有人产生质疑,一般是盲目跟帖。评论的混乱,让舆情难以引导。现在受众更习惯与从微博评论中获取更多的新闻事实,而不再相信新闻事件本身,评论中的观点错综复杂,信息量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望,受众更愿意相信没有身份的普通大众的新闻立场和所持观点,给舆情引导带来新的困难。

在社交媒体的舆论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对新闻事件本体产生质疑,受众会把所有的观点集结到微博评论中,在评论中,大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任意一条评论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让新闻事实更容易浮出水面。在热度最高的评论中,也会有更丰富的新闻事件的结果,受众会尽力去补充新闻事件本身,让“跟帖搭车”成为常态。同样,在子评论中,受关注最高的评论也会被顶到前面,成为受众集体情感的宣泄,引爆新一轮的舆论热点,受众通过评论获取更多的新闻事实。

子评论“跟帖搭车”没有给受众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是让受众在舆情领域内更激烈地讨论,实现了舆论表达的多元化。这些参与讨论的受众一般都是普通的草根阶层,大家身份、地位悬殊不大,更容易站在彼此的立场上去分析新闻事件本身,让舆情朝着大家都满意的方向发展。但是看似热闹的舆情讨论中,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信息量的悬殊差距,不能尽快把真相告知受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公众舆论的情绪化,使舆论不能按照健康的轨迹发展。

微博评论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官方媒体在这里发声,普通受众既是受者,也是传者,他们一般都把情绪化放在第一位,不会特别理性地对待新闻事件,这时如果出现别有用心的人想借助热点评论发布不实消息,就会容易引起舆论恐慌,这种缺失评论把关的现象,会给政府职能部门的舆论引导带来新的难题,甚至伤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六、结语

微博“对话评论”中的舆情传播错综复杂,它搭建的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交融的公共领域,受众在获取舆论共识的过程中,开始通过大众传播获取相关信息,在评论的互动中,人际传播的强烈影响力会干扰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理性思考,微博评论中产生的舆论新领袖在舆情引导方面并不能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领袖功能,让舆情按照常态向新闻真实发展,缺少评论把关的新闻评论者,对情绪肆意宣泄,众声喧哗的结果为舆情引导带来了新的难题。

注释:

[1]韦路,胡雨濛.中国微博空间的议题呈现:新浪热门微博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2]王首程.情绪记忆与娱乐本性对微博表达的影响——一项关于微博评论的个案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3]孔灵.浅议微博评论的狂欢化倾向[J].传媒e时代,2013(1)

[4]李劭强.“新闻搭车”的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J].编辑之友,2017(4)

猜你喜欢

领袖舆情舆论
领袖风范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追寻领袖足迹 奋力追赶超越——学习《梁家河》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平民领袖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