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外延和阐释方法*
2018-02-08赵星耀
□文│赵星耀
当前,我国新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正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新闻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全面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深入,总体看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些效果。然而,由于一些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认知上还存在某些偏差和误解,而一些担负教学任务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及外延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清晰,对其阐释也缺乏有效方法,因而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准其中缘由,厘清基本内涵,探寻有效方法,让学生真正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找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问题
近些年,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国新闻院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也作了许多有益尝试。许多新闻院校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并采取积极行动,扩充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许多新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上都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认知上存在的某些偏差和误解,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一项对武汉六所高校所进行的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相关概念(如党性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新闻观点不甚了解,大部分受访者答错题,或是直接选择“不清楚”。[1]另一项对西部四所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完全不知”和“认知模糊”的被调查者竟然占到90%。[2]有学者指出,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过时”“无用”等一些认识误区,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课程上积极性和参与性普遍不高。”[3]也有学者认为:“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而无用,距离实践太远,进而对课程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制情绪。”[4]
研究者们提供的上述现象和问题并非个案,而是较为普遍地存在。这些现象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新闻院校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其意义价值知之较少,误解较多,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心存抵触情绪,认同度不高,总体状况堪忧。
一些学生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不到位,固然与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带有某些偏见和误解有关,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担负教学任务的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主要内容缺乏准确了解与把握,在教学中缺乏有效方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一些新闻院校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带有一定随意性。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在师资队伍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授课老师的专业要求不够高……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专家”[5]“教师群体本身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6]等现象。
如果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主要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与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不能运用有效方法做好相关阐释,就很难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观点,领悟其思想精髓与价值意义,掌握其理论内涵及主要内容,消除各种认识上的偏差,自觉地接受、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度不高,说明我们一些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标还远未实现。新闻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能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为此,应当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什么”“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是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既是“真学、真懂”的核心内容,又是“真信、真用”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点所在。而如果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如上述研究者所展示的那样,还处于一种“不到位”的状态,那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会根基脆弱,难达目标。
所以,为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度,筑牢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就须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外延,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准确而清晰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外延、主要内容、意义价值等基本问题。这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外延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常是通过定义得以界定的。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及外延,首先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义,并进行科学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7]之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普遍展开,相继出现了多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义。如有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如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定义的数量已不在少数,但获得广泛认可的却不多。由于知识理论积累欠缺,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大部分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及外延的理解与把握存在偏差,所下定义逻辑性不强,科学性欠缺,对于何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未阐释清楚”。[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定义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示我们要尽快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及外延,规范其定义,并尽可能取得共识。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需要明确以下三点认识。
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直接而具体地表现为一套观念体系。这些观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和问题的看法,但又不是这些看法的简单松散的组合,而是归纳整理和总结提炼出的一脉相承、具有相同问题域和一致看法的一套观念体系。在这套观点体系中,既包含对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等一些与西方新闻专业理念大体一致的观点,也包含对新闻与政治、政党、人民和社会的关系等一些与西方新闻专业理念不同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独特观点。
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表现为一套深层次的方法体系。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建构起来的一套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和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分析工具。它可以跨越时空,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评判新时代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和问题,形成新的科学观点,用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有的观念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始终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
三是作为一个系统而有机的观念集合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应该是互为依存、有机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观念体系借助方法体系得以推演和形成观点,方法体系又依托观念体系得以展现和发挥作用;观念体系是基础,方法体系是工具。
为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外延,在明晰了上述三点认识之后,还应注意规避以下三种认识误区。
一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泛化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有观点的简单累加,包括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带有历史局限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其严格的“同一性”要求,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所说,“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定存在可识别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源于一组共有的前提……包含这些前提要素的任何分析都可以被合理地划归为‘马克思主义’”。[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和问题,从类同的基本立场出发,立足于类同的理论基础,采用类同的分析方法,得出具有继承性的科学结论。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那些带有历史局限性的观点,不符合“同一性”要求,因此不应涵括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内。我们反对“泛化论”,旨在“防止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防止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做法……杜绝任意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述中的片言只语,断章取义的有害现象。”[10]
二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片面论”,即片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不同而淡化甚至否定两者间的类同之处。虽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反映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规律的系列观念,其中,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等观念占据着统领位置。但在对新闻报道一般原则、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等问题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有着一些大体一致的看法。这些看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若不恰当地淡化甚至否定,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开放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这是一些人在理解和表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容易忽略的一种情况。
三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割裂论”,即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念体系与方法体系割裂开来,顾此失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的同时,都极为重视方法论问题。以马克思为例,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也没有给出‘终结’答案,他强调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一再告诫人们,问题必须由人们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历史辩证法的逻辑具体地加以解决。”[11]但长期以来,我们一些人在理解和表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对其方法体系往往涉及不多。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则只字不提。这样一来,这种“割裂”的做法就切断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有机联系,忽视了它的精华,抹杀了它的开放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特别是其宽泛的外延,仅靠给出个定义,或是笼统地将其分为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研究者们进行专题性讨论和深入的研究,以求达成相对一致的观点,全面而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细化为具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能随意表达,标准不一,出现偏颇。
三、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方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于内涵独特、外延宽泛,因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误解、质疑乃至抵触现象,要想正确加以阐释,往往难度很大。为使学生能够在正确指引下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需要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外延外,还须掌握科学有效的阐释方法,唯此,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当前而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应掌握好以下三种阐释方法。
1.“回到经典原著”的方法
所谓“回到经典原著”的方法,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要紧密依托对新闻经典原著的研读展开,通过“回到马克思”实现“理解马克思”和“讲好马克思”。这就是胡塞尔现象学中所提出的“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
新闻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观念及其思想精髓的直接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经过长期各式各样的曲解和误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新闻观念对不少人来说已渐行渐远、模糊不清。有的人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带有某些刻板成见,就是因为他们是通过一些机械而功利的渠道接触了一些教条主义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要消除其刻板成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他们接触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原著,原汁原味地去品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内涵、思想精髓和魅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党员干部“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列著作,正是对“回到经典原著”方法的一种倡导。
“回到经典原著”的核心问题在于,必须是“真实”地“回到”经典原著中,即对经典原著的阐释,必须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有的人往往习惯于根据特定需要,预设各种前提,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随意拼接、为我所用地去进行阐释和“重构”,其实这是一种工具性利用和虚假化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做法。
我们所说的“回到经典原著”在方法,就是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合理化阐释。这就需要“摒弃那种用‘原理’去构析文本的方式,在意识到自己解读背景的情况下,尽可能真实地使马克思文本的原初视界历史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12]
为实现“真实”地“回到经典原著”,除了对经典原著进行逐字逐句的文本分析外,还要力争跳出原著看原著,善于结合经典原著文本面世时的特定历史语境来阐释其中的新闻观念。只有把文本分析和历史语境分析相结合,才能进行最准确的阐释。
2.“系统化阐释”的方法
所谓“系统化阐释”方法,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一定要完整而系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严格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3]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统一的整体”,[14]具有鲜明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征,由此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也要相应地做到完整和系统。
“完整”,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一定要全面,即对所有相关的基本问题,如观点内涵、基本特征、演变轨迹、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等,都应尽可能作详尽阐释。惟有全面地阐释,才有助于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如果仅凭个人喜好,不顾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进行片面化阐释,就会使学生对一些观点形成偏颇认知。
“系统”,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一定要依据其“体系化”特征,围绕“同一性”建构分析脉络,遵照历史逻辑或理论逻辑进行主线清晰、指向明确、有序推进的讲解。与不加辨析、孤立静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观念的做法相比,“系统阐释”,追求的是立足于整体看待个体及整体本身,强调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观念的内在有机联系和前后继承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西方新闻观的横向比较,更清晰、更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和外延。
3.“具象化阐释”的方法
所谓“具象化阐释”方法,是指要探索多种途径,尽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僵化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问题意识。然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不少观点和理论,时空跨度大、思辨性强、抽象度高,理解和掌握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阐释过程中要力求具体化和形象化,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容易地被学生认知、理解并接受。
为此,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首先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过于笼统地作概念解读和一般性原理的讲解,而应善于“化整为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合理地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观点或理论,通过具体观点或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们对其印象由模糊变得清晰可触,由庞杂变得细微可控。其次,要善于结合新闻实践的最新发展与变化,结合对诸多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评述,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根植于新闻实践的沃土之中,根植于对现实问题的细微探究之中。只要找准了问题,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必将是鲜活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统筹谋划和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讲求效果,全力做好。正如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专家郑保卫教授近期在广西大学召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所提出的:“我们要进一步传播和讲授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要及时总结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在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壮大团队等方面再下功夫,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新闻教育和教学中成为中心环节、核心内容,成为贯穿全过程、最具影响力的课程,为培养一代代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政治强、思想正、业务精、作风好,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新闻人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5]
注释:
[1]王鲁婧.武汉高校新闻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情况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2)
[2]郭小良.高校新闻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调查[J].新闻知识,2016(4)
[3]董小玉,秦红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2(3)
[4][8]蔡育恒,沈嘉悦.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与方向[J].视听,2015(6)
[5]韩蕾,王军伟.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调查——基于教育传播者角度[J].传媒评论,2016(8)
[6]黄仲.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情况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7]郑保卫,叶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成、推进及意义[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
[9][美]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M].马林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5-6
[10][13]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及特点[J].中国记者,2001(5)
[11]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4
[12]张一兵,蒙木桂.社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9
[14]石大东.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性[J].中州学刊,2017(3)
[15]郑保卫.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努力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新闻人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509/c14677-29974444.html,20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