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互联网的现代供应链及其创新路径
2018-02-08宋华
宋 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100872)
一、导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此外,在2017年10月13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信息化、标准化、信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支撑,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1],从而使得全社会都在探索现代供应链对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深化产业结构改革的作用。然而,如何理解现代供应链产生的背景,特别是在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供应链的创新要素以及如何推进现代供应链发展,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现代供应链产生的背景:产业互联网
现代供应链的形成是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运用以及后台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的提高,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已不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而是逐步渗透到产业运行中,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等都将在未来互联网化,即企业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等的改造。
应该看到,产业互联网是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第一,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环节的网络渗透达到提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第二,发展动因不同。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在阅读、出行、娱乐等诸多方面的生活体验得到了改善,使其更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得到推进。第三,达到的目标不同。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强调产业价值,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降低全产业的交易成本,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产业互联网化最终目的是形成现代供应链,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即企业通过物流、金融的互联网化逐步扩展到全产业链活动的互联网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的现代化。
(一)物流与金融的互联网化
物流的互联网化是物流行业利用互联网发展模式,在时空匹配、运营监控、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在线化、互联化,使物流活动更加“智慧化”“智能化”,改变物流业的运作模式和流程[2]。在具体的操作中,物流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了物流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的感知、传输技术与手段使整个物流过程都能够通过实时的反映和控制来增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信息流、商流以及物流在供应链中的无缝传递,推动整个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同样,边缘计算、雾计算、云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能够通过及时分析物流状态,提前测算并模拟出最佳的物流流程,指导实际的物流过程,使得货物的实际仓储、输送变得相对自动化,甚至是精准,消除了无效物流和冗余物流,缩短了等待时间,再加上以自动化设施支撑的物流操作和即时的服务响应,使得“按需生产”“零库存”“短在途时间”“无间隙传送”成为网络物流的理想状态。
除了物流的互联网化发展外,金融的互联网化也是产业供应链发展的大背景。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运用IT和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新型业务模式,加快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努力推进“金融互联网化”。这种金融的互联网化不仅是金融机构在推动,目前也已成为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进行产业链价值重构时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的金融布局,将产业链的“金融资源”联网发展。金融助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模式是企业运用IT和互联网技术,通过掌握供应链“四流”动向,推动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3]。
(二)全产业链业务活动的互联网化
随着物流和金融等局部活动的互联网化,互联网的推进作用将逐渐嵌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运营设计中,使企业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技术和手段对产业的整体运营流程与结构安排进行重新思考,进而改变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方式[4]。这种全产业链业务活动互联网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将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中,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另外,借助于边缘计算、雾计算和云计算促进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助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促进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形成。第二,利用互联网采集客户的价值诉求,并对接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实现C2B2M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第三,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推动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互联网的运用是逐步从传播、渠道中介层面过渡到整个价值链,是沿着需求链反方向演进的。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从最初的企业运营工具——改变价值的传播方式,促进信息的流通进而打破信息的不对称,变为企业运营的整体逻辑支撑,即企业以互联网的逻辑设计产品和运营管理等改变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而整个过程不仅是单独的企业行为,还促进了整个供应链互联网思维的扎根与扩散,最终打造现代供应链。
三、现代供应链的内涵和创新要素
正是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供应链成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并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能。传统的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5],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而现代供应链在供应链结构、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要素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这些因素正是刻画供应链的核心[6]。首先在供应链结构方面,传统供应链以企业为分析单元,强调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与合作,是非常典型的“链”合作;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使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扩展到了产业集群,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的虚拟产业集群,强调产业生态与生态之间的协同与合作[7],这种合作结构既包括上下游不同环节的垂直合作,也包括同类环节之间横向合作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斜向合作,因此,供应链结构趋向于既松耦合又高度组织化的网状结构。其次在供应链流程方面,现代供应链高度强调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即各参与者基于各自的核心资源、知识和能力,通过跨界融合推动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付等全过程的高效运营,从而实现供应链运营的同步化、交互化协同价值创造。“同步化”意味着通过产业互联网实现供应链各流程以及流程中的各环节实时的协同计划、决策和运营;“交互化”是指供应链参与各方既是产品或服务的接收者,也是产品或服务价值体现/创造的重要参与者,相互之间通过互动来协同创造价值,因此,供应链整体流程呈现出多维、复杂的交织过程[8]。最后,在供应链管理要素上,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集成要素创新管理是现代供应链的核心,这种集成要素创新强调供应链全要素创新和要素集合创新。前者指的是供应链计划、供应链采购、供应链生产、供应链分销、供应链退货以及供应链保障各活动环节的创新;后者是指通过将各参与主体结合起来而产生的协同创新。在上述变化条件下,供应链对效率和效益目标的追求更关注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可持续性反映在不仅能够提升一个或几个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而是能够通过现代供应链帮助整个产业中的参与企业降低经济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的结构性转型和升级,建立新的产业秩序和信用,推动组织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均衡性意味着现代供应链需要考虑协同与合作的均衡带动,即借助产业互联网,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实现跨产业和跨地区的合作,不仅促进一个产业或者地区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诸如配套产业)以及多地区的协调发展。
显然,现代供应链要求企业利用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生态协作系统,重塑产业链整体的要素、行为,力争整体决策的优化[9]。具体讲,现代供应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业供应链整体的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以及可视化方面。
(一)供应链决策智能化
供应链决策智能化是指在供应链规划和决策过程中,运用各类信息和大数据,驱动供应链决策包括从采购决策、制造决策、运送决策到销售决策的全过程。通过大数据与模型分析工具的结合,供应链决策智能化能够最大化地整合供应链信息和客户信息,正确评估供应链运营中的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实现物流、交易以及资金信息的最佳匹配,分析各业务环节对资源的需求量,并结合客户的价值诉求,更合理地安排业务活动,使企业不但能根据顾客要求进行业务创新,还能应对顾客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供应链主体生态化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众多的组织和个体都是价值创造的一部分,其相互之间共同作用,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推动商业网络的形成、发展、解构和自我更新。这种生态化的网络结构推动着供应链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即从原有的双边结构,经三边结构[10]向四边结构转化[11]。供应链的生态化从产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发展问题,生态圈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外,还包括政府机构和其他宏观管理组织、供应链的行业协会组织以及其他供应链等,即核心企业打造的平台生态圈是一个“小世界”,圈里的各方群体将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机制表现为伊恩斯蒂(Iansiti)和列文(Levien)[12]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一是生态的稳健性,即通过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使合作网络能够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任何突然变化;二是生态的生产力,即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各自的核心要素,不断改进生产率,传递创新,共同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产出;三是生态利基创造力(Niche Creation),即生态系统中的成员角色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形成了随之而来的创造力。
(三)供应链活动的服务化
供应链活动服务化是指在供应链运行中能有效整合各种要素,使要素聚合的成本最低、价值最大的服务管理。这种服务管理不仅通过交易、物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实现有效的供应链计划(即供应链运作的价值管理)、组织(即供应链协同生产管理)、协调(即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以及控制(即供应链绩效和风险管理),而且通过多要素、多行为交互和集聚为企业与整个供应链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于供应链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相互服务和价值互动,使创新从单一企业推动创新、经上下游协同创新逐步走向生态开放式创新;二是通过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供应链推动的金融,实现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创新;三是通过“制造+服务”,实现创新逐步从单一强调生产发展到生产与服务并驾齐驱。
(四)供应链管理可视化
供应链管理可视化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采集、传递、存储、分析、处理供应链中的订单、物流以及库存等相关信息,按照供应链的需求,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主要包括流程处理可视化、仓库可视化、物流追踪管理可视化和应用可视化[9]。通过将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信息连通,打破信息传输的瓶颈,使链条上各节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供应链的可视化进一步推动了管理的可视化。管理的可视化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以下益处:一是能及时感知真实的世界在发生什么,即企业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掌握商业正在进行的过程、发生的信息或者可能发生的状况;二是帮助企业预先设定采取行动的时机,即在分析供应链战略目标和运营规律的前提下,设定事件规则以及例外原则;三是分析正在发生的情况,即企业有能力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和数据;四是确定采取的行动方案,即企业在获得商业应用型的图示化分析结果后,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者根据此前确立的商业规则、例外等原则,知晓需要运用的资源和优化工具以对供应链运营进行调整,形成良好的供应链方案;五是落实行动方案,即为了实现上述调整优化目标,确定具体采用实现供应链资产、流程调整与变革的措施。
四、现代供应链创新路径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3]早在1939年就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要发挥现代供应链对产业竞争力的正面影响,带动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需要有系统化的商业模式和方法论。埃森哲(Accenture)[14]曾提出价值实现的三阶段,即定义价值、承诺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在现代供应链的创新实践中同样也存在这三个阶段。
(一)定义价值
定义价值是通过与产业供应链中各潜在参与者合作,了解产业和各主体存在的问题及价值诉求,并根据价值诉求确定供应链目标。在现代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中,客户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客户的价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均是协同价值创造者,定义价值需要渗透到每一个产业供应链主体和环节。
定义价值首先需要关注产业价值链的优化。价值链最早由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15]提出,他认为企业价值创造是由众多主要和次要活动构成的体系,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连接构成价值网,即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分析是从整体视角分析产业活动以及产业中的各环节,识别产业中是否有非效率环节,通过将各产业价值活动有机协调形成现代供应链。这种分析包括了对现有(What is)产业价值链的识别(包括产业活动中什么是形成成本或价值的因素,价值链活动是如何帮助相关企业建立优势的,利润是如何沿着产业价值链累计或分布的等)、或有(What might be)价值链的变化(如价值链收敛、价值链解体、价值链挤压、价值链重新融合等分析)以及应有(What could be)价值链的重构(即根据客户的价值诉求以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变化,规划需要建立的供应链体系)等系统性分析。
其次,对供应链所有参与者的服务需求进行定义。特别是客户对采购服务感知到的风险会对供应链双方的互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服务需求定义的方式以及供应链组织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16]。因此,详尽地分析产业价值链中各利益主体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定义价值的重要手段,这可以从各主体在供应链经营层面(如客户获取、产品服务提供等)和管理层面(如运营、信息与IT、财务、组织等)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入手。
最后,明确供应链目标定位和价值评价体系。第一,如何创造一个价值平台,供生态圈中各商业伙伴共同利用和分享,从而使价值创造活动能够得以系统化组织。第二,每个成员的利益都与其他成员以及供应链整体的健康发展相联系。成员所创造的价值会在整个供应链生态中进行分享,这一环节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种可低成本分享价值的结构。第三,建立更好的合作框架和更健全的经济秩序,推动供应链生态的不断进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需求。
(二)承诺价值
价值承诺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协同,实施或升级相应的商业活动,从而为客户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从运营流程、资源和能力以及绩效衡量三个方面予以考量。运营流程是供应链业务的实施路径以及价值活动的产出过程,特别是在产业供应链环境下,供需之间的互动、联合解决问题的流程决定了价值创造[17],这意味着供应链流程一定是针对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客户。以往的业务流程是一种功能导向的流程,面向企业内部的不同功能,而随着越来越强调协同与合作的供应链发展,特别是按需定制的供应链体系的建立[18],供应链流程日益强调自组织性和动态性[19]。自组织性是指在面对不同的情景下具有差异化的合作者,在进行供应链流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在不同的价值诉求和情境下,谁会参与到特定流程中;动态性则表现为在不同的时期同一参与主体的价值诉求的可能变化。
对资源和能力的考虑是现代供应链建构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网络化时代,不可能每一个企业或组织都拥有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以市场化方式获取知识和能力,往往会产生交易成本,而知识占用又可能使合作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通过联盟或网络获取和利用知识资源就成为重要途径[20]。这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特定的合作形式获得知识和资源的进入权,并确定实现知识和资源交换的条件。
激励机制是价值承诺中的核心要素,即根据供应链中每个参与者的边际贡献确定边际收益和回报。弗林(Ferrin)和德克斯(Dirks)[21]认为,有效的激励能够通过认知和行为产生信任。然而,在供应链运营中,激励机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供应链各节点的核验和管理。供应链是一种合作性行为,需要在过程中核验其行为,即需要有中间核验点。法克兰尼莎(Fachrunnisa)[22]也曾提出在服务传递过程中,需要有能动、持续的核验机制来判定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之间的互动。二是由于很多合作性行为无法直接用结果来衡量,因此,边际贡献的度量需要考虑参与者行为的外部性,判断供应链参与者在供应链生态中的行为是否能产生正的外部性,降低负的外部性。
(三)实现价值
实现价值是通过系统化的工具和框架来实现定义与承诺的价值,确定各方都能接受的预期绩效。这种价值实现主要表现为根据承诺的价值所确立的业务和技术架构。业务技术架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及技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由于现代供应链是伴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多主体生态性以及按需定制的流程特点,因此,在业务和技术的组织方式上有别于传统的为设计一个模式而重新开发整套系统功能的做法,而是通过中台的标准化服务功能快速构建(重构)前台应用这种模块化、搭积木的做法。此外,快速迭代也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即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应用,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调整,在供应链业务实践中不断修正技术,避免传统供应链调整周期较长、系统不具备适应性等问题。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A].2017.
[2]何黎明.中国智慧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7(6):3-8.
[3]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85-91.
[4]丁俊发.互联网与供应链加速中国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6(13):1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
[6]LAMBERT D,COOPER M,PAGH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 management,1998(2):1-16.
[7]宋华,卢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创捷公司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5):172-192.
[8]VARGO S L,LUSCH R F.Service-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1):1-10.
[9]郭仁正.可视化智能供应链的构建[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87-90.
[10]ANDERSSON-CEDERHOLM E,GYIMÓTHY S.The ser⁃vice triad:modelling dialectic tensions in service encoun⁃ters[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0(2):265-280.
[11]CHAKKOL M,JOHNSON M,RAJA J,RAFFONI A.From goods to solutions:how does the content of an offering af⁃fect network configu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14(1/2):132-154.
[12]IANSITI M,LEVIEN R.The new operational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implications for policy,operations and technology strategy[R].Boston,MA:Division of Re⁃search,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No.03-30,2002.
[13]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1939:43-47.
[14]ACCENTURE.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tracking and real⁃izing shareholder value[EB/OL].2012.https://www.accen⁃ture.com/t20150523T051914__w__/dk-en/_acnmedia/Ac⁃centure/Conversion- Assets/DotCom/Documents/Global/PDF/Strategy_1/Accenture-Structured-Approach-Track⁃ing-Realizing-Shareholder-Value.pdf
[15]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Simon and Schuster,2008:8.
[16]SELVIARIDIS K,SPRING M,ARAUJO L.Provider in⁃volvement in business service definition:a typolog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3(8):1398-1410.
[17]AARIKKA-STENROOS L,JAAKKOLA E.Value co-cre⁃ation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a dyadic perspective on the joint problem solving proces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1):15-26.
[18]REINER G,TRCKA M.Customized supply chain design:problems and alternatives for a production company in the food industry.a simulation based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2):217-229.
[19]ESHUIS R,GREFEN P.Constructing customized process views[J].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2008(2):419-438.
[20]GRANT R M,BADEN-FULLER C.A knowledge access⁃ing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1):61-84.
[21]FERRIN D L,DIRKS K T.The use of rewards to increase and decrease trust:mediating processes and differential ef⁃fect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18-31.
[22]FACHRUNNISA O.A performance-driven incentivebased approach for successful service delivery[C]//Digital Eco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onference(DEST),2011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