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的机遇与担当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

(保定日报社,河北 保定 071051)

电视这一电子媒介自上个世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动态文化形式超越了传统静态文化形式的文字印刷媒介,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天地,其对社会发展、对大众的影响被时代所铭记。尤其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型中,电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一度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广泛影响着社会大众。

今天,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体形式、传播形态层出不穷,电视发展虽不足百年,却已沦为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不仅如此,作为大众文化有力的载体、传播者,电视已经更多地在以利益的权衡代替传播的规律,电视的文化价值正逐步走向媚俗的路径,影响力日下。如此双重压力下,电视媒体越发步履维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期一些秉持文化“坚守”和创意理念的电视节目,既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又彰显文化的品位和力量,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在受众“泛娱乐化”的焦虑与空虚中脱颖而出,如一缕春风,涤荡人心,令人青睐。既要有所坚守,又要用互联网思维尝试更大的变革,这种“文化自觉”既是传统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也让其从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电视——大众文化的代表

在全社会都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次探讨媒体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是媒体人寻求肩负起社会文化教育与传播责任的起点,也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

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的转变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其主要表现为教育普及、经济繁荣、公众闲暇增多以及消费观念流行等。大众文化有着广泛的市场,甚至成为当代文化的主体。而电视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大众媒介之一,也必然作为负载、传递大众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可以说,电视为大众文化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平台。它一方面对大众文化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本身也不再只是传播大众文化,而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表。

首先,电视作为主要且方便的仿真手段,不仅全面反映生活文化影像,它还再造一个生活。从时尚服装到流行歌曲,乃至谈情说爱的电视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电视观众的审美情趣。电视通过节目中所包含的大众文化,传递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制造社会风尚,影响生活态度。

其次,电视与大众文化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二者标准化、模式化、机械性的特征。电视制造了可以无穷复制的所谓类像供人们消费,在电视面前不再有像绘画、雕塑这样的原创性的艺术,有的只是模式化、复制化的快餐文化,方便易取,但不一定营养丰富。这也正符合了电视文化流行性的特点,流行什么就拍什么,最终导致同质化严重,过度娱乐化现象丛生。

转变——构建大众化的高雅文化

电视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链条。不同格调的文化,面对的一定是不同的消费群体。而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电视观众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位和消费习惯。因此,电视应该不只充当大众文化的载体,而应作为多元文化的转换器,把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商业、时尚、艺术等多重文化景观杂揉起来,不断构建大众化的高雅文化,为公众塑造一个新的生活现实。

当前,在文化传承中推进现代文化的建构,既是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变革的重要出路,也是社会赋予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尤其在一个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新闻正在演变为一场泛媒体的狂欢。E时代信息传播的现状,快捷而丰富,却也往往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一点令人“消化不良”。因此,当今的电视人应抓住机会,肩负起社会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责任,对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核心价值导向,培养文化素养,承担起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也只有这样,电视才能创造更高的收视率和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悦心——体现文化人的人文魅力

正是看重了媒体的传播与文化的健康发展之间非常重要的关系,近年来一些有着文化自觉与担当的电视人,凭着耐心与诚意,细细打磨出了一些展示国人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中,如一缕春风,获得了不少受众的青睐。《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百家姓》《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等。这些通过独特的文化形态,以文学和艺术的感染力和造诣为观众带来悦心感受的人文艺术节目,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引发全民热议。这不仅对提升电视媒体的文化品位、促进电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也检验出了市场的力量——那些有文化分量的节目,完全可以留住观众的目光。

《中国成语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新品牌,节目巧妙地把成语结合在当下流行的猜词竞赛中,使成语重归大众视野;并邀请毕淑敏、蒙曼、郦波等诸多重量级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放松娱乐的同时体味到汉语言文化的精髓,起到了寓教于乐的引导作用。相比千篇一律的选秀、相亲、亲子类节目,这档节目显现出的清新脱俗和“高大上”,给观众留下的是难得的视听愉悦,同时也加强了电视与观众、与社会的互动、联动。

《朗读者》由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纲制作人,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每期邀请一位富有经历的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或不期而遇的平凡素人,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董卿曾说,《朗读者》在一年的酝酿过程当中一直在思考一个核心问题——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在她看来,《朗读者》不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一定要把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所以,最终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将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把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经典文字的传播便实现了最大化。节目参与者的阵容,也非常值得一提。节目特别邀请了豪华的当红明星阵容,嘉宾类型囊括国际著名导演、影视巨星、话剧女王、硬汉影帝、新晋鲜肉等重量级明星,吸引众多粉丝关注。可见,让文化节目既体现人文关怀,又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引发最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朗读者》的走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最后借用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作为电视媒体人,既要有“变”的追求,也应有“不变”的坚守,那就是让“文化自觉”成为永恒基因。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时期黑龙江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