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一瞬间感动”背后的故事
——第27届海南新闻奖一等奖《凌晨,村委会“请”来13只羊》采写有感
2018-02-08
(三亚日报社,海南 三亚 57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在当前海量信息充斥眼球的新闻传播环境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还需要创新传播手段、方式方法,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此,笔者曾有一次还算成功的尝试。
2017年5月17日,第27届海南新闻奖公布获奖结果。拙作《凌晨,村委会“请”来13只羊》获得一等奖。对地市级党报《三亚日报》来说,获得海南新闻奖一等奖算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上次文字稿获一等奖,已经是十年前了。评委们对该稿的评价是:这是一则暖新闻,从一件小事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也道出了这种亲密关系形成的“秘诀”:党员干部把群众在乎的事当成自己工作的大事。回想成稿过程,笔者不禁感叹:好题材就藏在那一瞬间的感动里。
2016年10月 18日早晨,台风“莎莉嘉”袭琼,窗外狂风不止。笔者看了实时台风走向得知,台风正逐渐离开三亚北上。而在浏览微信朋友圈时发现,一朋友贴图并点赞三亚市天涯区华丽村村干部在17日夜转移几只羊的内容。贴出的几张图片因为是凌晨拍的并不太清晰,但能看出村干部们穿着雨衣雨鞋,打着手电筒在往车上运羊,以及羊被安顿在村委会的楼梯间蹦来跳去撒欢的过程。这些接地气的图片瞬间让笔者感动:我们安全地躲在家里避风,那些村干部却到凌晨还没睡,顶风冒雨忙着守护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笔者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好题材。近些年的新闻尤其是网络事件中,因为基层干部脱离群众、与群众关系恶化而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很多,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要求学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再现党群、干群的鱼水深情。在反复的教育中,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正在不断发生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与群众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这些村干部冒着狂风暴雨,凌晨帮村民运羊到自己工作的村委会,就是为了让群众“安心”和“放心”。这个具体事件正是基层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实践!正是党性教育结出的硕果!
笔者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途径顺藤摸瓜,找到事件当事人,还原当日情况,并现场确认。在采访中,我不断被感动:村干部们在台风来临前,不放过一家一户,冒着风雨确认房屋质量,挨家挨户劝说居住在旧房子里的群众转移。此前已劝说过一次当事房主王文川,但王文川先是不肯转移,认为一年刮几次台风,没什么好怕。经过反复劝说后,才口头上同意搬;村干部们赶往下一家劝说后,他和妻子最终还是没搬。当村干部们在当地大学生群里看到王文川的女儿王丽伟“报料”父母没搬的消息后,不顾当时已是凌晨,没有任何迟疑,返回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的沟通让村干部们弄清了王文川不愿转移的原因:怕自己家养的13只羊得不到照料出现闪失。村干部赶紧商量办法:必须先安顿好羊,人才愿意转移。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多羊转移到哪里去呢?要有一个封闭还舒适的场所,不能被风吹雨淋,不能跑丢。因为场合选不对,房主还是会不放心。于是,大家想到了村委会那两层办公楼,楼梯间可以让这些羊暂避风雨。村委会里放群羊,大便小便一起撒,又脏又臭都知道,但村干部们不嫌弃,只要王文川一家能安心转移就行。与王文川沟通后,果然获得同意。村干部们赶紧找来小货车,一个个撸起袖子当起搬运工,把一只只羊或抱或赶“请”到车上。跟车而来的王文川夫妇看到自己的羊们被好好安顿在村委会的楼梯间撒欢,才放心地转移到了亲戚家里。此时已是18日凌晨2时25分。在“监督”王文川家安全转移后,华丽村党总支书记吕文章在本村大学生微信群里不忘@王丽伟,告知其父母平安。
让人感动的还在后面。同在一个微信群的王丽伟哥哥王进看到村干部为他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辛苦付出的过程,动情地发了条信息:“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你们的大恩大德,勇于奉献,冲锋在前,我王进永远铭记在心,你们无数次让我见到了真情,无数次让我看清了真善美,你们辛苦了!你们辛苦了!你们辛苦了!”当村干部们把群里的微信截图发来时,笔者不禁流出了热泪。这一连串的“你们辛苦了”所饱含的无限信任与感动,让笔者感受到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深情。村干部们不眠不休的付出,得到的是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此刻都值了。
经过了解,笔者发现,把“群众在乎的事当成大事”已经成为这个村村干部的工作理念。村委里不但安置了这些羊,之前还“收留”过一大群猪,一直到台风结束,村民放心地把他们的羊和猪领回家。村干部把群众在乎的事当大事,以真心换真心,换来了群众的满意,干群关系非常和谐。村干部们说,抱着这样的想法跟群众相处,老百姓都很认可,他们工作起来也非常顺利。作风一变,全局皆通。短短的两三年间,该村党支部就从一个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转变为凝聚群众的坚强堡垒。
完整地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笔者认真构思,多方请教业界前辈,百倍用心地拟标题、设悬念、布局谋篇,讲述了这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稿件不足千字,刊发后引起广泛好评,读者从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文字中传播的内容和观点,成为那个台风季最能凝聚人心的报道之一。稿件被三亚日报微信公号传播后,很多网友留言表示被基层干部的做法感动了。微信还被时任三亚市委书记点赞,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转发、研读、体会。
回想起来,这篇“好新闻”是因感动而起。而那一瞬间的感动,就好像一篇好新闻露在外面的“小尾巴”。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小尾巴”,再创新方式方法精心打磨、呈现出来,才能最终完成一篇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好新闻。反之,如果仅止于感动,不去寻求背后的故事,那也将错失一个好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