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学性语言在新闻作品中的运用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可读性文学性虚构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当代作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人认为是一篇通讯,有人认为是报告文学,也有人认为是一篇散文,而笔者则认为,这就是一篇利用文学性语言写作的纪实通讯。因为,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全部是真实的,符合新闻的五要素,文章叙述的方式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性语言,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成为了新闻作品的经典之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二十来年的新闻写作经验,谈一谈如何运用文学性语言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初学新闻者,如何区别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如何取舍才能既保留新闻属性,又使新闻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一般说来,一个人从事新闻写作的经历往往比写文学作品涉后。无论是在读的学生,还是参加工作的青年,刚开始都是喜欢写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和小小说等。文字功底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写得多了,老师或者单位领导就会说,×××你尝试写一下新闻作品吧,把单位的新鲜事物报道出去。刚开始,许多同志自以为文学作品写得还像那么回事,但所写的新闻稿件投往新闻媒体时,大都石沉大海,要么就是以简讯的形式编发出来。后来,经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点拨,才知道新闻作品有一定的写作规范和语言,自己一味地用写文学作品的方式去写新闻作品,毫无章法可言,既不像消息,又不像通讯,内容又缺少编辑老师所说的“干货”,所以采用率不高。

后来,通过对新闻理论的学习,知道新闻要具备五个“W”,还要以新闻的语言来叙述新闻事件。时间长了,也能发一些“豆腐块”“萝卜条”之类的消息,但又被编辑老师评价稿件不够鲜活,特别是通讯稿件,干巴巴的,语言不够生动,建议多读文学作品。这就使许多刚开始从事新闻写作的通讯员或者记者充满困惑:不是说新闻和文学是两种写法吗,写新闻为什么又要多读文学作品呢,走了半天为什么又要绕回去?这就要求初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在文学和新闻之间作好取舍,使作品既保留新闻属性,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多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使文学性语言为新闻作品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笔者在部队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刚开始也是摆脱不了文学作品的干扰,通过经验丰富的新闻干事的指导和自己对新闻理论的学习,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渐渐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豆腐”“萝卜条”之类的新闻作品,还被评为“优秀新闻报道员”。

虽然笔者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写作技巧,而当时指导写作的部队新闻干事胡线勤认为,写的稿件虽然叙述清楚、语言通顺,但是整个作品读起来干巴无味,缺少灵性,就建议笔者去读《唐诗三百首》。刚开始,笔者十分不解,尽管听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但那毕竟是写诗,写新闻和读古诗词有什么关系呢?尽管不理解,但笔者还是买了《唐诗三百首》认真的读起来。后来,才发现读唐诗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通讯标题“一片冰心在玉壶”“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均来自于读古诗词的灵感。从事新闻写作的时间长了,才知道新闻和文学并没有界限鲜明的分水岭,掌握好文学性语言在新闻作品的使用分寸,巧妙使用文学性语言和描写方法,所写的新闻作品才能增加可读性。

运用文学性语言写新闻作品,要有张有弛,不可喧宾夺主,也不可虚构和夸张

当然,用文学性语言写新闻作品也要有张有弛,不可毫无节制。以前,经常听说有的学生用纯粹的文言文体写作文,并且获得了高分。对于新闻写作,引用一两句可以,如果通篇写作,即使新闻要素齐全也不可以,毕竟新闻作品是要让大众接受的,既要有一定的可读性,还要通俗易懂。

新闻作品可以运用文学的手法来写,但不可以虚构和夸张,那样就彻底成为文学作品了。再举一个例子,那时笔者在部队政治处编辑团报《四有导报》,收到了一个新战士的来稿,他的文笔不错,写他们班长回家探亲时在火车上救人并与歹徒搏斗的故事,语言生动,描写到位。看到稿件后,笔者为之一振,这么好的新闻发生在我们团,怎么一点消息也没听说呢,简直就是第二个徐洪刚呀!笔者立即展开调查,经过仔细了解,才知道这是他虚构的一篇文章,令人又好气又好笑。于是,笔者便给他讲了新闻和文学的关系,表明新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不可以有半点虚构。还有,新闻作品不能夸张,不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类似语句的描写。在报社编辑稿件时,经常会收到一些通讯员写的经济新闻,为了突出产量,加大稿件的新闻性,往往会把产量写得多一点,经过仔细核算,即使产量再高也不可能达到他写的这个数字,任意浮夸就使稿件变成了一篇假新闻。所以,写新闻不可以虚构和夸张。

刚开始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把握不好文学和新闻的关系,写稿时肆意洒脱,写出的作品“四不象”。也有一些作者为了追求作品的可读性,而大量使用文学性语言而喧宾夺主,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令编辑生厌而“毙”稿。

总之,文学和新闻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合理巧妙地运用文学语言,可以使新闻作品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但一定要把握好使用的分寸,不可喧宾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

猜你喜欢

可读性文学性虚构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在增强地方时政新闻可读性上用足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