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身子才能写出好稿子
——地市级党报记者“走转改”的实践与体会
2018-02-08
(曲靖日报社,云南 曲靖 655000)
年尾岁首总结工作时,地市级党报记者常常感叹,常年在基层奔波,遇不到重大事件和重要题材,写不出影响力大的好稿件,在新闻奖评选中很难获奖。笔者却认为,地市级党报记者的优势就是紧贴基层,只要沉下身子深入采访、选好角度精心写作、以小见大展示典型,同样能写出社会反响良好的优秀新闻。
笔者在云南省曲靖日报社工作二十余年,长期在经济部、采访部、新闻部、专题部从事稿件采写和版面编辑工作,通过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认识到,地市级党报记者必须切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经常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采访,坚持群众路线、关注群众诉求、增进群众感情、运用群众语言,采取消息、通讯、摄影、评论等多种形式,报道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才能采写出新闻价值较高的鲜活稿件,才能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
做好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
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突发事件,事件的发展迅速而多变,现场的情况复杂而无序,事件的处置检验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能力和相关部门的应急救灾能力,也考量当地新闻媒体的统筹报道能力和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能力。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首先要做到及时跟进、迅速报道,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2010年6月25日晚上,曲靖市马龙县突降特大暴雨,县城和100多个自然村受灾。26日一大早,笔者带着两名记者及时赶到马龙,深入一片汪洋的水灾现场,直面困难、不惧危险、连续作战,拍摄了大量生动照片,写出了多篇鲜活稿件,对灾情及抢险救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曲靖日报》用4个版面集中报道了马龙洪灾新闻,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和时代精神,在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抢占了先机,组合报道获得了2010年度云南报业突发新闻奖一等奖。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其次要做到深入采访、展示现场,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距离震中仅有17公里的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受灾严重。8月3日19时,曲靖日报社领导带着笔者和另外两名记者,连夜赶到200多公里外的会泽县,及时了解灾情、采访报道。8月4日,纸厂乡余震不断、道路泥泞,受灾群众紧急转移,记者冒着岩石崩落、房屋倒塌等危险,深入受灾现场了解情况、拍摄图片,黄昏时连夜赶回近百公里的县城写稿传稿,采用现场见闻式的文字稿件和大量图片,及时报道了群众受灾情况和各方力量抗震救灾情况。随后的几天,《曲靖日报》连续刊发了有关会泽县抗震救灾的新闻稿件近百篇(幅),赢得社会各界和新闻同行的赞誉。
挖掘普通人物的精神光辉
普通人物是新闻记者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容易淹没在平淡而繁琐的事务中,甚至连他们本人和身边人都感受不到。采访基层的普通人物,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辨别他们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否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独特性,是否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先进性。
采访普通人物,要深入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采访,力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他们优于常人的业绩和精神。2014年3月,笔者到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索桥社区,以交流沟通、跟随体验、多方询问、现场观察等多种方式,采访索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友凤及当地干部群众。采访结束后,笔者筛选了部分看到或听到的事例,采取讲述故事、介绍见闻、还原现场等方式,采写了《“老二姐”陈友凤》系列报道,包括《勇于担当的女强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公而忘私的当家人》《团结干事的带头人》四篇通讯和评论员文章,在《曲靖日报》全方位报道了这个当了19年村干部的女强人的感人事迹,曲靖市委后来发出向陈友凤学习的号召,陈友凤也因此被评为云南省的干部楷模。《“老二姐”陈友凤》系列报道获得赞誉,被评为2014年度云南新闻奖三等奖。
采访普通人物,要淡化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避免贴标签式的典型塑造,避免传记式的简历罗列,通过真实可信的事例反映人物的个性和魅力。2014年8月5日下午,笔者前往地震灾情严重的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委会,采访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立安。当时受灾群众物资集中转移,狭窄的乡村公路堵塞不通,笔者当即下车步行,冒着炎热跑步3公里,赶到半山腰上的新发村民小组,找到正在帮助群众拆除危房的李立安,跟随他查看了村中的地震受损情况,随后到一间砖混结构的幸存房屋内,冒着余震中房屋剧烈摇晃的危险紧急采访。当天晚上,笔者通过自己用眼睛、鼻子、耳朵、身体采访获得的素材,采用情景再现式的故事式叙事方法,连夜赶写了通讯稿《受灾群众也是亲人——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李立安抗震救灾的50小时》,采取追叙方式回顾李立安在20个时间节点的经历,报道了李立安顾不上照料地震中受伤的妻子和孩子、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感人事迹。这篇通讯在《曲靖日报》见报后获得了报社领导和新闻同行的称赞,被多家新闻媒体转发,使李立安的模范事迹广为人知,曲靖市委发出了向李立安学习的号召,后来李立安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展示基层群众的创新创造
地市报处于中央级、省级、地市级主流媒体三个层级的底部,不仅要发挥“喉舌”作用,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发挥“桥梁”作用,及时反映基层群众的业绩和呼声。《曲靖日报》作为中共曲靖市委机关报,多年来秉承“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关注民生、服务生活”的发展理念,通过报纸、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融合推进新闻事业发展,报社记者的采访工作面临持续的挑战和机遇。
地市级党报的日常工作,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凝聚精气神、传递正能量,记者采写的报道多数是时政性、工作性、经验性稿件,写好稿、出精品的难度较大。但是,题材相对偏硬的经验性新闻,只要认真策划、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同样能写出分量较重的报道。近年来,笔者参与策划并带头采写了《来自重点企业的报道》《来自抗旱救灾一线的报道》《产业建设巡礼》《党报记者看贵州》等系列报道,刊发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多次获得省、市以上新闻奖。
笔者采写的消息《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管农田水利》,用近千字篇幅报道曲靖市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建管机制试点取得的成效,被评为2015年度云南新闻奖三等奖。笔者历时一个月精心采写的1.3万字长篇通讯《倾心尽力服务农民工——沾益县人社局副局长陈家顺劳务工作纪实》,全面报道了“2013感动中国人物”陈家顺的先进事迹。笔者采写的《老骥伏枥播撒希望》《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辛勤耕耘硕果满枝》系列通讯,报道了“感动中国”候选人谢楚老师的感人事迹。凭着一批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稿件,笔者有幸荣获2014年度中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个人。笔者总结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只要脚踏实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地市级党报记者一定能写出获奖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