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2018-02-08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21期
关键词:电离辐射肺动脉癌症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临床救治

刘玉龙,王优优,余道江,等

摘要:目的: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辐射事故中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2014年5月7日,南京某化工园区某公司的管道车间发生了一起192Ir源丢失事故,致使一名工人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受照后第5天被送至医院接受诊治。医护人员详细询问受照患者的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在治疗原则上,注意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全身治疗包括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措施;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手段。结果: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 1.51 Gy(95%CI1.40~1.61),物理剂量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通过红外线热成像检测局部损伤部位的温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处理的有效指标之一;患者骨髓造血呈现轻度障碍,予以G-CSF治疗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受照后约40 d进入恢复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LISA)分析显示在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 d后,患者血清中及创面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的修复;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患者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可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为手术的成功作了保障;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出版物: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5):324-330

入选年份:2016

128层螺旋CT肺动脉低管电压成像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富青,余建明,孔祥闯,等

摘要:研究背景:肺栓塞(P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高,实现PE的早期明确诊断尤为重要。MSCT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CT肺动脉造影(CTPA)已成为检测PE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X线电离辐射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有效降低CTPA辐射剂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降低CTPA辐射剂量的方法中降低管电压被认为是其中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目的:旨在探讨与常规管电压120 kV相比,80 kV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128层MSCT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怀疑PE患者60例行128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并随机分为低管电压80 kV组和常规管电压120 kV组各30例,两组均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记录两组的 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值,测量图像背景噪声(BN)、肺动脉强化CT值(SI)并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学专家采用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有效剂量E、SNR、CNR以及5级评分。结果:80 kV组E为(0.99±0.27)mSv,显著低于 120 kV 组的(3.02±0.87 mSv;P<0.001)。80 kV组 SI、BN均显著性高于120 kV 组(P<0.005),两组 SNR(P=0.593)、CNR(P=0.457)、图像质量评分(P=0.092)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管电压120 kV扫描方案相比,降低管电压至80 kV同时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约67.2%,在MSCT肺动脉成像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出版物: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1):62-66

入选年份:2016

阳江高本底地区辐射致癌危险分析(1979—2002年)

王海军,孙全富,秋葉澄伯,等

摘要:目的: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研究旨在探索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的致癌危险,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险估计提供直接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初步分析1999—2002年随访资料,并与既往1979—1998年资料合并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统计效能;并首次调整个体吸烟因素,重新估计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的致癌危险。方法: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所接受的天然照射的年有效剂量为 6.4 mSv,约为对照地区的3倍。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癌症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一般是每3~4年随访一次,死亡者建立死亡登记卡,搜集各个阶段的癌症死亡资料。本研究阶段重点首先搜集 1999—2002年的癌症死亡资料,并初步分析199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危险;其次通过ID号连接记录,将1999—2002年研究数据与1979—1998年研究数据进行合并,分析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危险及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居民的辐射致癌死亡危险。基于村庄室内外环境剂量率和年龄—性别—居留因子,估计了队列成员的内外照射的个人终生累计剂量,分析不同剂量组研究对象的癌症死亡危险。慢性照射致实体癌的潜伏期按照10年计。用Epicure软件中的DATAB模块计算人年数,用AMFIT模块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算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结果: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队列研究1999—2002年共随访76264人,累积观察300523人年,期间共死亡2267例,其中癌症死亡239例。1999—2002年癌症死亡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年龄调整后,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5(95%CI:0.73~1.24),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相比癌症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79—2002年合并资料共随访125079人,累积观察2293463人年,死亡14711例,其中癌症死亡1441例。1979—2002年癌症死亡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年龄调整后,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9(95%CI:0.89~1.11),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相比癌症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为-0.01(95%CI:-0.50~0.64)。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吸烟率分别为 30.79%和 31.55%,对照地区吸烟率略高于高本底地区,但因为样本量较大,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5)。调整吸烟后,1987—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相对危险RR=1.00(95%CI,0.87~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为 0.01(95%CI:-0.56~0.81)。结论:未发现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居民癌症死亡危险的增加。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额相对危险(ERR)较调整前稍增大。

来源出版物: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1):44-50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电离辐射肺动脉癌症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电吹风的辐射真的很大吗?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基层医务人员电离辐射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