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术期刊双语出版的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8-02-08芮海田张伟伟赵文义
■芮海田 张伟伟 赵文义
长安大学杂志社,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 710064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期刊大国,但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不仅滞后于我国的科研能力,也滞后于世界期刊强国的期刊影响力。因此,打造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群,加快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提升中国学术的世界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共识。1961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 创办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它与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其中以SCI最为重要。据统计,86.8%的SCI收录期刊为英文期刊[1]。2016年,中国大陆有161种英文期刊、12种中英文混合出版期刊和6种中文期刊入选SCI[2],其中英文期刊占我国所有SCI收录期刊的89.94%。由此可见,英文学术期刊相较于中文学术期刊更容易被SCI收录,再加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和国内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唯SCI的取向(虽然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创办英文期刊并且入选SCI一直是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主要方式。截至2016年底,中国大陆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共302种,其中改革开放前创办了16种,20世纪80~90年代创办了124种,21世纪以来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部委的大力推动下创办162种[2]。新创办的英文期刊短期内很难入选SCI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在这个时间段内,新创办的英文期刊面临着既没有稳定而优质的英文稿源、又失去国内中文稿件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自主办刊能力的不足,新创办的和已有的英文期刊普遍采用与国外著名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方式开展业务[2],但是每年动辄几十万元的合作办刊费用让多数英文期刊望而却步。
学术期刊国际化和国际学术语言的英文化使中文学术期刊发展步履维艰。为了推进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提升其刊发论文的国际影响力,2015年中国知网提出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建立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双语数据库”(CNKI Journal Translation Project——A Bilingual Database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JTP),目标是以全新的数字出版与传播模式,自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文学术期刊。双语出版采用以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为核心的复合出版技术,构建了“采编发”一体化数字出版平台,支持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定制服务和互动传播,对合作期刊遴选的优质稿件进行翻译、出版和数字加工,最终以双语形式在JTP上发布,以推进合作的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化发展[3]。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有关双语出版的文献数量不多。黄睿春[4]以《数学杂志》为例,梳理和归纳中文科技期刊开展双语出版的困境与挑战后,明确给出了开展双语出版的建议:翻译主体为作者,编辑部和相关人员为其翻译的作品润色;通过增强出版模式与数据库合作以及深度开发自建网站2种方式推进双语出版。黄锋等[5]通过调查分析,讨论了中英文双语出版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影响,将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分为兴起、发展转变和大型数据库集中进行数字中英双语出版3个阶段,并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目前正处在3个阶段并存的发展阶段。田莹等[3]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运作经验比较多的商业数据库——JTP,利用数字出版技术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成熟方法和措施。为了适应期刊国际化发展趋势,郑亚亚[6]主张学术期刊摘要的英文翻译必不可少;孙岩等[7]主张参考文献的双语化,通过对现有参考文献链接技术的分析和SCI收录中文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调查后发现,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双语出版参考文献的有效链接。综上所述,虽然文献[4]对中文科技期刊双语出版提出的对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献[5]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发展的三阶段结论具有指导性,但是其他针对双语出版的研究多是宏观叙事性描述,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因此,本研究将结合长安大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公路学报》双语出版情况,分析双语出版面临的困境,提出双语出版的发展路径,为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除创办英文期刊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1 《中国公路学报》概况
《中国公路学报》(ISSN:1001-7372;CN:61-1313/U)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公路学会主办、长安大学协办、长安大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公路交通行业权威学术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目前已经被美国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7版)》的数据,《中国公路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1.751,5年影响因子为2.096,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130余种交通运输工程类期刊中均居前2位,在公路运输类期刊中排名第1。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 Database,CSTPCD)收录的约2000种学术期刊中,按照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排名,《中国公路学报》近年来均位居前列(2012年居于首位)。《中国公路学报》连续3次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百强报刊”,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13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为了方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和服务读者,编辑部开通了《中国公路学报》中英文网站,启用了中英文双语采编系统,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标注论文标题、摘要、图表名和参考文献等。自2017年开始,编辑部与中国知网合作,稳步推进《中国公路学报》与中国知网的双语出版合作项目,每期遴选5篇知名作者撰写的学术影响较大的优秀论文,经作者翻译、编辑部审核后提交中国知网。双语出版的论文可在JTP下载,可以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引用率,进一步扩大了学报的国际影响力。
2 中文学术期刊双语出版的困境
中文学术期刊在国内学术共同体中历经多年的耕耘,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作者和编委等办刊资源。中文学术期刊在面临期刊国际化挑战时,除了创办英文期刊以外,还有次优选择——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实行中英文双语出版,积极主动地开展期刊国际化,对中文学术期刊“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5]。因此,实行双语出版是绝大多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不二选择。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医杂志》是期刊国际化较为彻底,或者说双语出版比较成功的中文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中拥有语种数量最多的期刊。《中医杂志》目前有英文版、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德文版、法文版、葡萄牙文版和荷兰文版,在全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石油勘探与开发》和《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SCI收录)以中英文2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发行;《石油勘探与开发》(将国外论文翻译成中文)在国内3大数据库发行,《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在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行。上述期刊的成功经验可供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或者双语出版参考和借鉴。双语出版属于政府资助的项目,但目前仅涉及约200种学术期刊,在经营方式有限、规模相对固定并且尚未全面盈利的条件下,再加上翻译困难、难以获取资金资助、版权关系不清晰、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编辑部和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双语出版的益处等原因,双语出版短期内难以有快速扩张的可能。
2.1 双语出版翻译主体难寻
双语出版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是翻译。目前由中国知网JTP项目支持全文翻译的中文学术期刊仅有100余种,例如《东北亚论坛》《敦煌研究》《心理学报》《中国针灸》等。鉴于学术论文的专业性和翻译的准确性、可靠性(“信达雅”的要求),必须寻求既懂专业又熟悉英文的科研人员以确保学术论文的翻译质量。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的作者是最了解自己论文的主体,因此作者可提供最接近原文含义的译文。但这样的方式会增加作者的工作量,导致作者参与双语出版的积极性不强。假如由学术论文作者以外的人员从事翻译工作,则由于双语出版资助有限且尚未全面盈利,出版机构难以支付高昂的翻译费用或者只能接受低水平的译文。文学翻译从业人员的稿酬为每千字几十元,科技翻译的专业性相对较强,稿酬稍高,但是依然无法保障全职翻译人员的合理收益,较低的收入导致翻译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大幅度受挫。另外,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翻译人员某项目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一规定进一步打击了翻译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双语出版很难找到专业的翻译人员。
2.2 双语出版的资金来源有限
双语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立项支持的大型翻译出版工程,致力于近期内成功打造200种左右中英文双语对照出版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期刊。双语出版属于政府资助的项目,受资助的学术期刊数量有限,仅涉及200种左右的学术期刊,这对于6400多种学术期刊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目前双语出版的经营方式有限,规模相对固定并且尚未盈利,再加上大多数学术期刊办刊经费捉襟见肘,除非受到双语出版项目等全力资助,否则依靠学术期刊编辑部自身筹措资金开展双语出版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双语出版项目遴选出的受资助学术期刊都是期刊界的佼佼者,而那些办刊水平相对较高、尚未受到资助的学术期刊意欲通过双语出版提升期刊影响力,只能自己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其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2.3 双语出版版权关系不清
双语出版可能存在重复出版的嫌疑。双语出版时,会同时出现内容和学术观点完全一样、只是语种有别的2篇论文,这样可能涉嫌重复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是作品著作权的一般规定以及演绎作品著作权的规定。著作权法对于翻译作品等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做出明确规定:演绎作品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所以翻译者在不侵害原作品著作权人利益的情况下享有翻译作品的著作权。有关法律解释规定:演绎者在演绎前必须征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并且支付报酬。如果双语出版的翻译者为原作品作者,那么翻译作品的版权(即著作权,下同)归属一清二楚;如果双语出版的翻译者为原作品作者以外的其他公民或者单位,那么翻译作品的版权归属则存在说不清、理还乱的问题。
2.4 部分期刊和作者尚未充分认识双语出版的益处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深入,碎片化、移动化、互动化、视频化等都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组织和传播方式构成了巨大挑战。面对学术期刊出版新需求,近年来《中国公路学报》大力拓展内容资源,深入推进融合出版。(1)自2012年起,编辑部约请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完成了共计100余万字的4篇学术研究综述,在学报即时发表后通过后期加工形成集视频、图片等格式于一体的新媒体形式,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微信群等平台进行推送和宣传,受到行业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知网的总下载数量达到5万多次、总被引频次近600次。(2)自2015年起,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渠道进行广泛约稿,编辑部组织出版了多期学术热点专刊,通过自建网站的分析功能,筛选下载量大、关注度高的文章进行再开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推送,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报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学术认可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办刊举措都需要编辑人员负责落实,然而《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现有专职编辑7人,按照《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关于专职编辑和编务人员数量的规定,《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专职编辑数量只能说基本达标,但是没有编务等人员配备。按照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求,《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人员数量不足,人员构成也不合理,这是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普遍现象[2]。即使《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已经认识到双语出版的重要性,但是编辑人员的缺乏限制了编辑部大力推进双语出版工作,更何况其他学报编辑部认识不到位、编辑人员严重缺乏和办刊经费不足等,这些学术期刊的双语出版工作还需要“再启蒙”。
在科研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英语水平一般的科研工作者虽然对学术论文的国际化传播有一定认知,对双语出版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更希望将自己的学术论文尽快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认为没必要再抽时间准备一份“多余”的英文版论文。如果作者愿意自己翻译准备双语出版的论文,那么不计翻译工作量会影响作者翻译的积极性;而计算翻译工作量,那么多少合适?对于非原文作者翻译的双语出版作品,如果将翻译工作量计算在原发论文作者身上,也是有问题的。
3 实施中文学术期刊双语出版的路径
由前文分析可知,大力推进中文学术期刊双语出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即需要双语出版机构、科研评价机构、期刊出版者和广大作者共同努力,携手推进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
3.1 努力加强翻译工作
学术公益性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竞译成为可能,可以模仿科普读物的竞译方法,例如科学松鼠会旗下的小红猪抢稿。学术期刊编辑部在科研论坛中定期公布遴选的优秀论文,发布竞译通知,利用论坛的积分和权限制度激励专业人员主动翻译,并通过论坛的留言功能推动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提高译文质量;也可以视论文长短和重要性,为论文单独设立额外积分,积分可抵交论文版面费。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可以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编辑的英文素质、融媒体平台的运作能力、作者翻译水平和参与公益性学术的积极性等情况,借鉴和创新使用上述手段,形成适合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独特方案。
目前,双语出版可以采用的翻译方案主要包括作者翻译、作者翻译+第三方润色,以及专业机构翻译。作者选择中文写作的原因一般在于认可学术论文的中文传播渠道或者英文写作功底欠佳等。对于后者,作者自己翻译的论文,其质量便大打折扣。例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属于双语出版项目资助的学术期刊,但是双语出版项目只能保证每期大约6篇论文的翻译,该刊编辑部每期另外遴选3篇优秀学术论文让作者翻译,再聘请相关专家润色,《金融经济学研究》也是如此运作。在SCI大热的背景下,专业润色机构如雨后春笋,这些专业机构一般提供润色和翻译2种服务。在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较为丰厚的薪酬支撑下,这些专业机构采取类似于滴滴打车的发单模式,综合考评接单者的既往业绩,往往能够吸收和利用专业科研工作者的闲暇完成高质量的润色、翻译服务,《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双语出版便是由专业机构完成翻译和润色的。
3.2 多渠道缓解双语出版的有限资金问题
多数中文学术期刊办刊经费比较紧张,没有多余资金支持较为昂贵的双语出版翻译费用。学术期刊或者双语出版项目组除了采用爱国情怀说服这些作者,还可以适当采用优惠政策激励作者进行英文翻译。目前《中国公路学报》《钢铁钒钛》等期刊的双语出版论文均由作者翻译,《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采取提前发表中文学术论文、减收中文学术论文版面费等方法鼓励作者参与双语出版。学术期刊编辑部除了采用上述办法之外,还可以争取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支持,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和行业等专项经费的资助,比如《中国公路学报》组织出版交通运输行业学术研究综述和学术热点专刊就是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大力资助。
3.3 务必厘清双语出版版权关系
目前,双语出版采用的翻译方案主要包括作者翻译、作者翻译+第三方润色,以及专业机构翻译。双语出版过程中,作者自己翻译的论文不存在版权纠纷;作者翻译+第三方润色,以及专业机构翻译则可能存在版权纠纷。为此,黄睿春[4]的研究结论很值得参考和借鉴:翻译作品版权的归属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参照著作署名的格式,在翻译作品内标明作者、译者、 润色者的贡献和姓名。因此,针对双语出版过程中版权归属难以界定的问题,笔者建议分门别类地对待和处理:作者完成双语出版的翻译或者作者翻译+第三方润色,应由作者署名译文著作者;由双语出版项目组主持的翻译或者专业机构完成的翻译,应由作者和双语出版项目组共同署名译文著作者。
3.4 充分调动双语出版利益相关者积极性
双语出版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双语出版机构、科研评价机构、期刊出版者和广大作者,因此双语出版的繁荣发展需要以上主体共同努力。
(1) 对于双语出版机构来说,需要创新和拓展双语出版的经营方式,积极打开国际市场,实现盈利。双语出版项目毕竟是中国知网的企业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语出版行为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和追求社会效益,还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实现双效统一。
(2) 对于科研评价机构来说,需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逐渐修正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唯SCI取向。
(3) 对于期刊出版者来说,需要通过双语出版扩大传播渠道,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具体而言,现行的双语出版机制均以一种语言作为正式出版版本,并且配有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译文文本只是作为支持文件出现。读者引用时,无论阅读的是哪个版本,均以有DOI的版本(年、卷、期、页码)为准,从而避免评价信息(例如下载量、被引量)的遗漏。
(4) 对于广大作者来说,建议通过建构学术公益性评价指标,提高学者参与双语出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作者与读者(即为学者)是合一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就是说,学者有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任务,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任务和指标,导致考核学者服务社会的规定流于形式。具体而言,国内关注科技事业发展和学术期刊双语出版的学者大有人在,但是现有的考评和职称晋升体系中并没有学术公益性的考评指标。学术论文翻译是一项费时费力、枯燥乏味的工作,要做到翻译精准、传神更是不易。如果将学术传播能力作为学者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重要指标,就能够有效调动学者参与双语出版的积极性。
另外,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双语出版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作者翻译的工作量问题。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学术交流而不是其他,但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更侧重论文数量,而不是论文质量和学术交流的成效,其中论文数量的要求就是例证。双语出版可以显著提高学术交流效率和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应该倡议国内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做出调整,但是必须明白科研评价体系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在以论文篇数为指标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建议双语出版的论文以1.1~1.5篇计量,提高学者参与双语出版的积极性。
4 结语
在面对期刊国际化挑战时,中文学术期刊既可以创办英文期刊,也可以开展双语出版。中文学术期刊实行双语出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刊资源,逐步推进期刊国际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英文化导致的丢失国内学术市场的风险,又可以回避现有科研评价体制唯SCI的取向对国内稿源的冲击。在简要述评双语出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的《中国公路学报》的双语出版实践,分析了双语出版面临的4大困境,提出加强翻译工作、多渠道缓解双语出版的有限资金问题、厘清双语出版版权关系和充分调动双语出版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等观点,意在推动双语出版快速发展,逐步推进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