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8-02-08陈皖靖
陈皖靖
(新兴县东成镇初级中学,广东 云浮 527331)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文体,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提升作文层次的一个重要写作技巧。中学生的作文虽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大多内容空洞,生涩呆板,没有丝毫的感染力。其原因就是缺乏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在文中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成功的细节描写会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印象深刻。因此,提高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是作文教学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一、抄写结合,植入意识
学生最初接触细节描写这一概念源于课文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必然会讲解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断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都会把这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引导到学生写作上。但受理解、贯通、迁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大多数学生一到写作文时,就把平日老师教的方法与写作时的运用进行“楚河分界”,不管老师平时如何口干舌燥地多次强调,学生还是“我行我素”地“我手写我心”,以致作文水平总是得不到提高。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意识不强有关系,如何让他们在写记叙文时一碰到人、景、物便自觉地进行细节描写?这就要把细节描写植入到他们的写作意识中。
(一)寻章摘句感细节
学习的初期,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理解较肤浅。为了加深认识,笔者充分利用课文资源,除了按照常规的课堂讲授方法,引导他们品味细节描写的精彩语段外,笔者还要求他们摘抄这些语段,并到练习册或课外书里再找一段细节描写的内容,写上几句赏析的话,利用早读、晚读或课前朗读的时间多读、多感。
这种做法比起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全文,效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规定的内容,能快速聚焦学生的关注点,从抄和读上提高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细节描写的写作意识。
(二)情境再现描细节
仅仅是感性上的认识理解,还不足以让学生产生写作的自觉性,回归到老老实实的写作上才是实际的做法。情境式的片断作文,就是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境题目,让其增补符合其中情境的细节内容的一种写作方式。如“我刚从那个美丽的白日梦中回到课堂上,便听到老师说要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这时,我与老师的目光接上了……(请写出此时的我内心的想法。)”这种题目虽然仅仅是补充细节描写的内容,但针对性强,既能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又把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内容从感性上的认识提高到理性上的思考。学生向来怕写作,一篇完整的作文,构思、选材、组织、字数等各方面的要求,往往让学生望而止步。但情境式的片断作文,因为规定了情境,字数要求也不多,一来简短,二来易写,既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习作,也是教师进行写作入门教学时较简单的操作方法。所以,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是较合适的。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写作意识,笔者还按照人、景、物3类习作,依次进行写作训练,每一类的内容按照2天1篇,1周1类的频率进行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人的习作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写景时也会关注到“废墟中的一朵小花”,这些内容不但说明了学生在细节描写上的进步,还反映了他们细心观察生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范文引路,仿写提高
刘知己在《史通》“模拟”一节中,认为“模仿”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他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可见,模仿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手段。在前期工作的铺垫下,学生在写作时都能有意识地进行细节描写,但构思的内容还是比较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语言表达也欠生动。如何将细节写出新意,把细处写妙?这就需要范文引路,学习运用技巧了。
(一)仿修辞手法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来描写细节,以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夸张、比喻和反复等的修辞手法是经常被使用的。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面貌特点。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仿道具的运用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作者4次描写了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军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中奥楚蔑洛夫判案的态度随着狗主人的改变而变化,身上的军大衣也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穿了脱,脱了穿,作者在对大衣一“脱”一“穿”的描写中,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借助这一道具,通过反复的描写,作者把这条沙皇走狗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仿动词的巧用
动词在写人、状物、叙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在细节描写中,准确运用动词,能给人带来强烈的画面感。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一段描写故乡的内容:“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横”比“排”的表现力更强,既表现农村的萧条,又表现了作者的失望落寞的心情。
通过对范文这些技巧的模仿,学生作文中的细节描写的内容较之以前更生动、更丰富了。如同写一个人紧张时的表现,不再只是“满脸通红”“说话结巴”“低着头不敢看人”,有的会“把眼镜摘下来,用衣角不停地擦来擦去”,有的会“不停地转着手上的镯子”,还有的会“拿起水杯,大口大口地不停喝水,像一个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直到把杯子里的水喝完”。这些就是对道具和修辞手法等技巧的运用,写出了人物在紧张状态下各种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再千篇一律了。
三、修改升格,精益求精
“文章不厌千回改”。好的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写完就放一边,像完成任务一样,不看不反思,这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每次布置作文,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至少重读2遍,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一个错别字的更正,大到内容的增删,甚至是全文的谋篇布局。只要能发现问题,并通过修改来升格作文,以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便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当然,要升格作文,必须先学会为自己的文章“诊病”。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健康状态”,可以根据“真、准、细”3个标准来衡量。
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写出内容具体充实,且有真挚感情和真切体验的文章。这就是内容真实。只有自己经历过的真实事情,才具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才能把细小的环节描绘得极致,从而打动读者。一个学生的习作中描写母亲深夜做手工活的文字:“她帮人加工钱包的带子,左手拿着一条带子,把头和尾接在一块,再用打孔钳钳住重叠的地方,右手用力咬合钳子,带子上便出现了一个孔,然后把一个钉子扣在孔上,再在另一边加上钉帽就完成了。这看起来虽然很容易,但由于长期的低头和用力,母亲的肩颈时常犯痛。”如果作者没有看过母亲做钱包带子的过程,又怎能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呢?
准,就是精准。文章的细节要精心选择,做到准确,即典型。有些学生的作文总是拿不到高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选材不典型,不够精准。什么样的材料才是精准的?必须是最能反映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中心的典型情节。如要表现陌生人的关爱,到底是“我去医院看病带不够钱,一个陌生人愿意先借我”,还是“一个患乙肝的陌生人每天都自带碗筷到店里吃早餐,为了不传染给大众”的材料呢?一个是小爱,一个是大爱,很明显,第二则材料更典型,更精准,更能反映主题。
细,即细腻。它要求对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不能笼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明了其中的情况,感受过程的真实,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写他因赶着追电视剧而快速吃饭的情形:“我跑到饭桌前,没等爸妈到桌便拿起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很快,我便吃完了。”这个细节较单薄,不够细腻。升格后,改为:“我跑到饭桌前,没等爸妈到桌便拿起碗一口并两口地大口地吃了起来,饭菜到嘴里也只是随便嚼了三口便吞了,因为吃得太快,饭菜下咽的速度赶不上我吞咽的节奏,我开始打嗝了,只好拼命喝水,帮助食物快速回到胃里。后来,我干脆和着水吃饭,这种方法好,很快,我便吃完了。”升格后的习作,人物吃饭的狼狈模样就跃然纸上,内容更有可读性。
根据上述的3个标准,或自“诊”,或同学间互“诊”,查准文章的“病因”,并修改,升格。每升格一次,就收获一点进步,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持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细节描写虽然是记叙文中一小部分的内容,但其对文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易到难,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写作,不断地提高他们细节描写的能力,使他们笔下的细节能在文中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那么,高分的作文便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