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2018-02-08王海峰
王海峰
(山东日照烟草有限公司,山东 日照 276800)
1 引言
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2008年,财政部联合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建设。随后为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发展,在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加快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进。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点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应该带头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这不仅可以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以控制贪污舞弊以及风险防范为中心思想,重视内部评价标准以及控制标准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层次分明、方法科学、结构合理、体系完善和衔接有序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的核心经济组织,企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复杂,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的发展应该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的全面调整和改革,提高企业的自查、自我调整和制约能力,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具有多样性,主要有:节约运营成本,明确企业资金流向;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等,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3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
3.1 控制环境差
对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来说,控制环境是建设的前提,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控制环境较差,控制环境十分薄弱,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推进,其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未能形成规范性的管理制度,降低了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推进。另外,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奖惩制度以及岗位回避制度,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顺利开展。在社会责任方面,国有企业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缺乏有关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造成控制环境薄弱等问题的出现。从社会保险层面上分析,国有企业没有统一性的管理制度,降低了管理的水平。②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企业中,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疗结构,没有监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在企业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3.2 风险意识薄弱
在企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风险,例如,筹资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压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有企业由于对自身没有明确的认识,在运营中,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对风险的不良影响不够重视,企业管理中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企业风险意识薄弱,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国有企业中的推进。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存活,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出适当的改变[1]。
3.3 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中,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人才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国有企业中,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合理的利用优秀人才,让人才在相应的职位上发挥出重要的价值,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人才还是部分风险的控制者或者发起者,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企业员工的专业发展部分。此外,企业还存在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降低了人才的工作热情,还会构成内部风险,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4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4.1 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根据国有企业的发展特点,需要加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国有企业应该设立健全的制衡机构,加强董事会、监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等重要机构的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另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专业的委员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学习、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局面。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基础制度,设立基础部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顺利开展。良好控制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加强外部监督机构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符合现代化生产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结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管理空白进行合理地填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职能部分,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职责,在企业运营中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部分职责不明确的职位,应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职能的作用。
4.2 强化风险管理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风险意识薄弱是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提升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企业风险防控管理中,不仅需要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还需要加强风险控制防范措施的制定,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4.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应该重视“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让企业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重要的价值,根据员工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最大化地发掘员工的价值和潜力。另外,在企业中开展专业技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培训或专题讲座,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员工的工作激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通过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强化风险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