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构建
——以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地方高等院校为例
2018-02-08张靖
张靖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新常态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随后,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以天津市为例,2015年7月开始,分三批建设高校众创空间,50余家众创空间通过了教委认定,每年天津市教委对高校众创空间进行绩效考核。与此同时,各高校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参与由教育部、团中央、科技部、人社部等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各地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成立等,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新常态。
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十余所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部门,总结出如下问题:
2.1 创新创业工作运行机制尚未成熟
目前国内创新创业工作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独立式”或“单一式”,即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嵌入式”或“嫁接式”,即由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牵头,成立相关教学管理机构,多由兼职教师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联动式”或“齐抓共管”式,即由学校领导牵头,协调教务、学生、就业、科技等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各部门协同负责,这也是目前高校较为普遍的运行机制。
2.2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当前不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大赛等初级阶段,团队创业意愿并不强,创业项目转化率低。多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尚在形成之中,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尚未形成成功案例及典型经验。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尚不完善,扶持政策的实施尚有些滞后,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2.3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社会性不强
高校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与地方政府、社会机构、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相对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资源利用率。很多高校众创空间或孵化基地,采取学校自营方式,仅有一小部分引进了校外运营机构,因此,运营水平和商业化程度不高,学生实际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缺乏运营管理经验,与社会相关方面的对接相对较少,学生创业项目缺乏生存活力。
3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走访,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创业教育大国的有益经验,经过提炼与总结,对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的构建提出如下想法,希望为今后工作的有序开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3.1 构建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服务体系
经过走访高校,我们认为创新创业学院是当前普遍比较认可的工作模式。由校长或副校长担任院长、一名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副教授以上)担任执行院长,学校相关职能处室的负责人担任工作人员,由创新创业学院作为牵头部门协调日常工作。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必修课、创新创业实验班的教学等;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主要负责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日常运营与管理、创业项目孵化、沙龙、论坛等活动;校团委负责“创青春”“中美创客”等大型赛事的组织与协调;教务处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协调等;科技处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等。学校定期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在管理和制度上保障一定的实效性,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将制定创新创业工作考核标准,每年就工作完成情况、取得成绩、存在问题等形成报告。鼓励在校大学生通过成立学生社团,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项目交流、企业对接、工商注册、募集投资等服务,作为学校管理部门的有益补充。
3.2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体系
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依托校、院两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展沙龙、讲座、训练营、成果展、学访等活动,激发教师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吸引更多师生自觉投身创新创业。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宣传创新创业师生创新创业典型。邀请成功创业校友回校,分享创业经历、发布创业项目、招募学生合伙人等。加强校际、省际及国际创新创业交流与合作,邀请知名企业家、创新创业研究专家、高新技术专家等到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创新创业交流与合作。
打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弘扬特色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神,为提升区域经济文化“软实力”助力。一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设立民间艺术选修课、将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等形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二是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深入民间学习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文化采风小分队,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学习实践。三是以社团建设为载体,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加入民间艺术社团,学习民间艺术,体味民族精神,形成老生带新生、一届学生传一届学生的良好机制和氛围,促进更多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3.3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分学科、分层次、分阶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以创新创业基础课(全校公共基础课)为核心,不同学科可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也可根据创业阶段不同,借助慕课平台,开设创业思维、设计思维、经营管理、风险防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选修类课程。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对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予以学分认定,如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服务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表科技创新类论文等,均可认定学分。特别是创新创业训练营,既有理论和观点的讲授,又要有市场调研、头脑风暴和动手制作等环节,在24或32学时之内发现痛点、找到解决办法并制作出原型,越来越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
3.4 构建以高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社会协作体系
政府、企业与高校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高校自身资源有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离不开政府、企业及社会力量的支持。高校各部门要与政府建立协作机制,依托政府各相关部门,确保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中能够充分享受优惠政策。其次,高校各部门要与企业建立协作机制,企业家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项目资源、一对一帮扶指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答疑解惑等。高校各部门要与创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建立协作机制,使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与资本市场对接,便于接受最先进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生命力。
总之,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文化体系、课程体系、社会协作体系,形成创业意识和设计思维,开启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并逐步构建“五个常态化”,即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创新创业活动常态化、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创新创业实训常态化、创新教学方法常态化;“四协同”,即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政协同、校行协同;“三跨越”,即跨省、跨校、跨专业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