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创新的探究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2018-02-08李晓妍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公众受众思政

李晓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我们指明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依据、新方向、新使命、新征程。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要想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脉搏,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宣传阵地,真正做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舆论引领。通过打造新媒体宣传教育阵地,凝聚广大青年大学生青春建功新时代。

2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常规路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上的主要阵地,微信公众号有着明显优势。高校微信公众号以其运营主体的权威性、教育性,受众对象的吻合性、稳定性,信息传播的集中性、广泛性,信息功能的共享性、便捷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借助微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触发学生的共鸣、共情,受到学生的认同与接纳。

近年来,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手段,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在其使用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2.1 强化线上教育功能,线下互动有限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微信公众号常规工作路径,存在着工作在线上、互动在线上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微信公众号多以线上发布文章、新闻等方式在线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网上引领,在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将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局限在线上。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方式多局限在线上评论、在线投票等。

有限的线下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感。在通过新媒体获得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大学生处于“旁观者”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与角色。而对于公众号本身而言,目前的网上评论、点赞、转发等线上互动方式又极为被动,既不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吸引受众群体对平台的长期关注,也不利于新媒体平台活力的提升,以及平台魅力的构建。同时,缺乏广泛的线下互动将无法有效地反馈新媒体思政教育成效,不利于高校新媒体思政阵地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2.2 宣传方式扁平单一,静为主动为辅

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方式以文字为主,音频、视频、游戏等其他方式的宣传往往以补充的形式出现,更多是以传统纸媒和在线宣传方式结合的概念来抓住网上青年群体,扩大网络宣传。方式扁平单一,以静态的文字呈现为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相较于音频、视频等动态呈现,文字这种宣传方式拥有制作难度最低、制作成本最低、技术门槛最低、制作效率最高的优势,适合于零基础的平台运营者,能够快速满足高校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需求。而影音等动态宣传方式恰恰相反,并且在清晰度、时长等方面还受到微信平台本身的技术限制,不利于初学者使用,而高效微信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很少由专业的外包公司承办,通常为在新媒体运用方面业余的学生、老师来完成[1]。因此,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方式趋于扁平化、单一化,缺少动态宣传方式。

2.3 受众对象范围局限,传播方式被动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为关注此公众号的微信用户,这就使得它的受众范围受到微信用户基数的限制、关注粉丝量的限制。其次,在受众群外的传播依赖于关注者的分享与转发。可见其不论是受众群内还是受众群外,都是极为被动的一种传播方式。

3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创新

高校微信公众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教育者应当正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媒体需求,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号的拓展功能,使其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3.1 融合不同平台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的互动栏目

充分融合不同新媒体的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主体栏目,促进微信公众号用户参与度的提高,提高用户参与感,增强用户体验。如利用“荔枝APP”“蜻蜓FM”等音频软件制作“朗读者微电台”,将学生录制的音频投稿等放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通过“朗读者微电台”这一微信栏目,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到“青年大学习”的朗读中,增强线上线下互动。

在“青年大学习”推动过程中,最首要的一步便是对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汁原味的学习。“朗读者微电台”通过呼吁广大青年共同以朗读者身份,借助“荔枝APP”等音频制作平台,录制本人对理论知识的“诵读”,通过微信平台投稿发表来进行“传习”。从活动开展方式来看,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政理论学习模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从思政教学方式来看,这种“诵读传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诵到读,从互相传诵到互相学习,从最初的为学习而读变为入脑、入心、入行的习惯,正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所在。

3.2 融合不同平台优势,打造动静结合的宣传品牌

通过借助“喜马拉雅”“美拍”“faceu”等零技术、门槛低、零制作成本的音视频制作软件,弥补微信平台本身在音视频动态制作方面的不足,让更为受大学生喜爱的音频、视频等多种动态宣传方式更为高效、便捷地覆盖到微信平台中。

相比文字而言,短视频是对大学生群体最具吸引力的,也更能形象生动地进行直接表达,但是高校新媒体平台运维通常是由视频制作方面非专业甚至是零基础的师生进行的。视频制作的技术难度和非专业的制作效率导致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仍以传统的文字为主。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又便于操作的“美拍”“Splice”等视频制作APP,即使是零基础的学生,也可在仅有一部手机的情况下,快速完成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在这个人人依赖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依靠这样一些不同平台来打造动静结合的宣传内容,在制作成本上更是有着绝对优势。

3.3 融合不同平台优势,打造自主传播的共享人气

通过“一直播”“美拍”“微博”等多种新媒体的信息分享转载等,共享各平台之间的人气,变高校微信公众号依赖受众传播的被动传播方式为主动的自主传播。

青年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阵地不再局限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在更多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上都能看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子。要打破当前微信公众号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和传播方式的被动性,首先就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新媒体阵地,通过互相转载等方式主动传播、扩大传播范围;其次,应当优化现有新媒体阵地结构,合理分工,让不同的新媒体阵地在思政宣传教育上各有特点,如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原汁原味学习理论的主阵地、微博作为话题引导和互动讨论的阵地促进学生思考与进一步自主学习、高校的“美拍”等视频账号可作为学生理论实践的线上基地,综合打造学而思、思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

4 结语

在这个手机带来的移动碎片化信息共享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相比传统的课堂、板报等媒体手段更加贴近高校大学生的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网络阵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足够的网络敏感度,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时代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客观地看待问题,积极地开拓新思路。

猜你喜欢

公众受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