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亡佚医书《传信方》佚文考证

2018-02-08侯酉娟万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佚文医书刘禹锡

侯酉娟,万芳



唐代亡佚医书《传信方》佚文考证

侯酉娟1,万芳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编撰的医书《传信方》是唐代颇具疗效和实用性的中医方剂类著作。惜之宋以后该书即亡佚不全,佚文散见于中国及日本的本草及方书类著作中。本文通过考察《传信方》一书的作者、成书,搜集整理散见于各类医籍中的佚文,考证和分析佚文的内容及特色,从而了解唐代亡佚医书《传信方》的学术内容及价值所在。

唐代医书;《传信方》;佚文考证;刘禹锡

《传信方》为中唐时期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所作。唐代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中医药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国家政府注重医药典籍的编撰,文人致仕者亦多潜心医道,更遑论专业的医生。故而唐代诞生了大量中医药学著作,特别是实用有效的方剂学著作。然而,由于唐代造纸、印刷技术尚不发达,书籍多以卷子抄本的形式辗转流传,加之朝代更迭、兵灾战火,大量唐代优秀的医学著作数百年后即亡佚不存,《传信方》亦是如此。本文通过目录学、版本学及文献考证的方法,详细考察唐代亡佚医书《传信方》的作者、成书情况,分析并整理散见于各类医籍中的佚文,通过分析佚文的内容及特色,探讨该书的学术内容及价值所在。

1 作者及成书

查询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经史子集类近一万种古籍后得知,在《新唐书•艺文志》(1060年)、《崇文总目》(1142年)、《通志》(1161年)、《宋史•艺文志》(1346年)等书中均有对《传信方》的记载。据宋代宋祁、欧阳修等合编的《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传信方》作者系唐代刘禹锡,全两卷。并据成书略晚于《新唐书》的宋代宋敏求编《刘宾客外集》(1070年)卷9《传信方》序记载,刘禹锡被贬连州的第四年(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时任道州刺史的薛景晦著《古今集验方》十通赠与刘禹锡。刘禹锡撰文以志其书,薛氏回信以谢其情,并询问如何对该书加以补充完善。刘遂拿出自己经年试验,行之有效的50余首医方加以应答,并记载传方或获效人姓氏,以示以信传信,因而名之“传信”,是为《传信方》书名的由来[1]587。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自称中山人,世家业儒,唐贞元九年(793年)以进士取第,初任太子校书(795年),后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表管书记(800-801年),贞元十九年到二十一年(803-805年)任监察御史,终因“八司马”事件被贬官外迁。贬官外任期间,如其所言“吾位不足以充吾道,是宜寄余术百艺以泄神用”,与擅长医术的前尚书省刑部郎中薛景晦切磋医道,整理编成《传信方》二卷。历史上刘禹锡因博学宏辞,擅长诗文而著称于世,医名不显。实际上,刘禹锡幼时曾因身体羸弱,刻苦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如其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一文中所言:“从世医号富于术者,借其书,伏读之。得《小品方》,于群方为最古;又得《药对》,知本草之所自出;考《素问》,识荣卫、经络、百骸、九窍之相成”[1]129。虽然于切脉诊病仅有初步认识,“切脉以探表候,而天机昏浅;布指于位,不能分累菽之重轻,第知息至而已”[1]129,但是“其术足以自卫”,且经常给家人和孩子看病,达到“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的程度。可见刘禹锡具备一定的医疗水平和临床经验。

故而,刘禹锡编著的《传信方》一书,虽然仅2卷,50多个处方,却因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广为后世本草、方书及临证医案类著作所引用。虽然《传信方》宋以后即亡佚不全,据成书于宋代庆历元年(1041年),增补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崇文总目》卷三记载,彼时《传信方》二卷已阙[2],但书中主要内容却通过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984年),以及宋代的董汲《脚气治法总要》(约1000年左右)、苏颂《本草图经》(1063年)、沈括《苏沈良方》(1075年)、陈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10年)、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于1116年)、许叔微《本事方》(1132年),南宋的朱佐《朱氏集验方》(1265年),东晋葛洪撰、梁代陶弘景增补、金代杨用道附方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成书于1144年),明代的朱橚《普济方》(1390年)、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等得以保存至今。

2 佚文内容及学术价值

2.1 内容及特色

详查《传信方》佚文,多见载于《本草图经》,《本草图经》后亡佚,其内容多被收载于宋代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中。其中《传信方》佚文共计37条,涉及内、外、妇、儿临证各科方剂,包括:治疗干霍乱一首,热厥一首,治疗嗽及上气、痰嗽方二首,治嗽补肺丸一首,治痰嗽咽喉不利方一首,治久痢及疳痢、利下赤白、气痢四首,治天行时气心痛、血痢方一首,治狐疝一首,治脚气方一首,治风蹶方一首,治转筋方一首,治心痛方二首,换白发方二首,眼科方二首,治口疳方一首,治喉痺一首,治经来不绝方一首,疗热壅、凉膈、上呕、积滞方一首,治疔方一首,疗瘿方一首,治瘰疬方一首,治痔方一首,治湿癣方一首,治孩子热疮方一首,治打扑方一首,治伤损方一首,拔箭镞方一首,治蚰蜒入耳方一首,合香法、造桂浆法各一法,并在明代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被一并收录。

2.2 学术价值

《传信方》佚文所记方药,涉及各科,多为行之有效的简便验方,从其应用时间、患者姓名、职官身份、方药来源,基本可以明确是刘禹锡《传信方》的内容。例如:见于《证类本草》卷八的治嗽及上气方:刘禹锡《传信方》李亚治一切嗽及上气者。用干姜,须是合州至好者,皂荚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了。各秤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千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油、咸、腥、热面,其效如神。刘在淮南与李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然[3]214。

又如见于《证类本草》卷十二的灸痔疮方:刘禹锡《传信方》著硖州王及郎中槐汤灸痔法: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及早充西川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及宿有痔疾,因此大作,其状如胡瓜,贯于肠头热如煻灰火,至驿僵仆。主邮吏云:此病某曾患来,须灸即瘥。及命所使作槐汤洗热瓜上,令用艾灸至三、五壮,忽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一时至痛楚,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登骡而驰[3]344。

上文所引二条佚文,其一明确了治疗咳嗽上气的医家身份,是曾与刘禹锡共事于淮南节度使幕府的医家李亚,其二指明了患痔疮者为时任西川安抚使判官的郎中王及,并有明确的患病经过及治疗记载。此外,《证类本草》卷六所收录《传信方》佚文,记载唐贞元十年(794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服用生地黄,吐后治愈的案例[3]155。通事舍人是唐代隶属中书省的掌管朝见引纳等事宜的从六品官职[4]。《证类本草》卷九所载《传信方》佚文载牛蒡根生用捣绞取汁,合蜜服治疗暴中风的方药。并指出该方得自岳鄂郑中丞,岳鄂为今湖北武昌,郑中丞其名已佚,官居中丞。此方为其外甥治其暴食热肉,卒然中风之方[3]245。诸如此类,有明确处方时间、患者姓名、患病因由、主治、预后和医家记载的方案不胜枚举。

虽然刘禹锡《传信方》很早就已亡佚,但其关于方药应用的记录相对比较完整,患者姓名、职业身份、治疗时间、辨证、立法和处方用药内容保存较全,较为完整和可信,故而广为后世本草、方书及医案类著作所引用。如明代江瓘编纂《古今名医类案》(1549年)、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1770年),不吝从《传信方》中遴选医案,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传信方》的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现代学者对《传信方》所载方药加以研究和重视,并将其应用于中医临床。

2.3 其他佚文

《证类本草》之外,有关《传信方》的佚文,见于《医心方》的有4条:治痢神效方,治姜片虫方,治痞方,治蜘蛛伤后遗症、治蚯蚓毒方;见于《脚气治法总要》1条:疗毒风腰脚方;见于《苏沈良方》1条:如何选用苏合香;见于《肘后方》3条:眼科黄连方、治虫豸伤方、治蛇蝎伤方;见于《圣济总录》(1117年)1条:治疮肿不破口方;见于《朱氏集验方》1条:紫菀汤;见于《普济方》有3条:玉浆散、治麻痹方、治痢神效方;见于《医垒元戎》(1297年)2条:治难产方、治痔方;见于《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2条:治虫咬心痛方、治阴冷方。以上共计18条文献,与《证类本草》中不同的是,上述方药没有详细的方源及患者相关信息的记载,仅见记载于“传信方”,或者仅书“传信”二字,并未注明是刘禹锡之《传信方》。因后世名为《传信方》者,还有南唐王颜的《续传信方》以及宋靖康中卞大亨的《传信方》一百卷,明代郑鸾的《传信方》八卷,故而不能确定以上条文是否属于刘禹锡之《传信方》,在此不做赘述。

3 小结

刘禹锡虽非职业医家,但由于其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长期的临床诊疗经验,并与同样在朝为官,且精岐黄、善诊病、治疾有效的名医薛景晦之间长期的医学切磋和探讨,故而其精心遴选50余首行之有效的单验方而成的《传信方》一书,颇为后世所重视,在历经朝代更迭,兵灾战乱之后,绝大部分内容传承保留至今,其学术思想值添加后世研究。

[1] 刘禹锡.刘禹锡集[M].《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王尧臣,等编次.崇文总目 附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4.

[3] 唐慎微.证类本草[M].尚志钧,郑金生,尚元藕,等,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4] 王俊良.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30.

Textual Research on Lost Articles in the Ancient 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ang Dynasty Named

HOU You-juan1, WAN Fang2*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a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The medical bookwritten by LIU Yu-xi, a famous writer and philosopher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 work containing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escrip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regrettable that the book was lost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nd only some articles of the book were copied and preserved in few of ancient books about herbs and prescriptions in China and Japan.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author and background of the writing,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the articles scattered in various medical books,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cles, and thus understood the academic content and value of the lost articles in the ancient book of TCM in Tang Dynasty named.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ang Dynasty;; textual research on lost articles; LIU Yu-x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6.017

R2-52

A

2095-5707(2018)06-0059-03

(2018-08-10)

(2018-10-08;编辑:魏民)

侯酉娟,万芳.唐代亡佚医书《传信方》佚文考证[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6):59-61.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110512,ZZ110108,ZZ110325)

侯酉娟,E-mail: yoko81@126.com

万芳,E-mail: 2038632360@qq.com

猜你喜欢

佚文医书刘禹锡
神医的秘方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韓詩》佚文校議十四則
赏牡丹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焦竑佚文五篇
《刘禹锡 陋室铭》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刘禹锡与《陋室铭》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