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配产让每滴油都穿过效益筛子
2018-02-08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抗
□ 文/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抗
改革开放以来,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润滑和支撑。最近10年,我国油气消费速度加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消费增长速度和平均消费弹性分别达到12%和1.12,创造了油气消费领域的又一个“中国速度”。而与油气消费快速增长相反的是,历经几十年高强度开发,各油气田勘探程度越来越高,资源品质劣质化趋势愈发明显,寻找规模优质储量的难度持续升级。“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占70%,低丰度储量占90%以上,整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阶段。近几年,中国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90%以上来自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其中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几乎全部来自低渗透,新动用储量采收率也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面对残酷的资源现状,推动油气上游领域增储上产,在油价走高的天时难以期待和依赖外,企业必须跨过成本、资源、生态、技术等诸多门槛。这就需要企业要有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以坚定意志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每一滴油都穿过效益筛子,实现产能效益双增长。
油田优化配产是指油田企业对下属采油单位产量、成本等进行配置,从而实现指标分解和效益最大化。由于传统经营管理理念与考核指标制约,以及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长久以来油田原油配产与效益部署都是割裂的。传统按生产能力配置产能模式基本不考虑投资、成本等影响效益的投入因素,只注重油井自然产能,以及措施井增产潜力。为了完成产量指标,油田配产往往都超过实际生产能力,竭泽而渔的后果是各类成本快速上升,后续发展能力匮乏甚至丧失。
《探索油田效益配产新模式》一文对油田配产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建立了一个规划模型,用来表述油气田产量、开发投资、采油成本和实现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提供了计算程序,其结果对解决配产问题有参考和指示意义。该文的结构和次序是这样的:一是从油气生产技术特性和石油企业的组织特性角度阐明配产优化的必要性;二是针对产量决策的几种思路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总体意见;三是从四个“精细”方面,全面细化油田产量配置基本方法,并推导与产量决策相关的主要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建立数学模型作准备。五是展示效益配产新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达到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结构合理,成本控制有效、效益提升稳步的企业发展目标。
效益配产其核心是划小核算单元,以量变求质变。通过弹性效益配产前后效益对比,可以看出年度效益配产成本引领全年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年度经济效益,因而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配产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当前上游油气业务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国内石油整体资源品质已经出现数量级的劣化,但我们的生产关系没有实现相应转换,出现生产关系不匹配生产力的情况,应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就是推动“三效六化”,即突出效果,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突出效率,建立勘探开发一体化、地面地下一体化;突出效益,建立技术经济一体化、项目管理和实施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也正是以此为抓手,上下齐动,释放体制机制活力,真正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化。
我国石油企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油气上游业务要持续升级,打好勘探开发进攻战,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心与胆魄,还需要有精雕细刻的细心和持之以恒的决心,要以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勘探上要多找效益储量,扭转资源劣质化的被动局面。在开发上也要多在效益上做文章,靠精细管理手段降低成本,把无效产能变成有效产能,把有效产能变成高效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