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话语的专业编码空间

2018-02-08张培成

中国传媒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电视新闻编码

文/张培成

1.话语生产的空间性

20世纪后半叶,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以来,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1]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把空间概括为某种社会产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支撑物……。根据空间理论,我们可以将电视新闻话语的生产——编码系统所生成的空间视作社会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编码空间,并以此探究话语生产的空间性和空间关系。

从空间属性来看,编码空间既是社会空间的产物,又是社会空间的生产者;既有物质形式——电视采编播传收等设备,以及图像、声音、文字等语言符号,又有精神的建构——话语意义的生产、传播与表达;既有空间的再现功能,也有再现的空间功能,不断参与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在编码空间生产中,既生产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设计、构想、规划、引导,类似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的再现”;也生产通过相关图像和象征直接生活(经历)的空间(电视新闻话语长期面向全社会的大规模生产与再生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人们实现对社会空间的整体描述、想象和把握),类似于列斐伏尔的“再现的空间”和索亚的“第三空间”。

电视新闻话语的编码空间结构错综复杂。但是,深入考察电视新闻话语的生成、生产过程会发现,在所有的编码空间中最主要的关键性空间有两个:一是基础空间——“专业编码空间”;二是主体空间——“意义编码空间”。其他所有空间均借助、依附这两个空间来完成其生成、生产和运作过程。本文就专业编码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其他空间另文论述。

2.专业编码空间

专业编码空间是由新闻专业规律、规范和电视采、编、播、传、收等设备与技术手段构成的新闻话语生产空间,是其他编码空间赖以生成、生产和必须依附的物质基础和专业、技术手段。专业编码空间是生产电视新闻话语的物质形式和表现方式空间。专业编码空间主要由新闻空间、虚拟空间和技术空间等次级空间构成。

(1)新闻空间是电视新闻话语的形式、方式生产空间,也是其他编码空间的框架和支撑物,容纳和支撑着它们的生产和再生产。电视新闻自诞生之日起便被纳入新闻系统,具备新闻专业属性。因此,电视新闻话语编码必须符合一般新闻规律、新闻道德和职业规范;电视新闻必须具备新闻价值、新闻功能、新闻结构、新闻形式等专业要素和特征。这是新闻专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新闻空间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电视新闻并不是原生态事件本身的机械复制。因为“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2]才能被作为新闻来传播。“新闻的文本始终努力把各种事件及其可能蕴涵的多种意义限制在自己的常规之中。新闻和其他电视形式一样是有常规的。”[3]因此,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只有被编码者按照电视新闻规程加工后,方能成为可以传播的新闻。能够传播的事实已经是被编码加密过的符号化的事实,也是注入了各种意义的“新闻事实”。这是新闻空间的生产属性和传播功能所决定的。将事实加工成新闻话语的过程,便是新闻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新闻空间是电视新闻话语生产的基础性、专业性、规范性空间。新闻空间的建构和生产离不开具有物质性和操作性的虚拟空间与技术空间的支持与合作。

(2)虚拟空间。是由电视技术和设备建构的电视话语再现与表达的声像空间,是电视新闻话语编码、流通、解码等过程必须依附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是利用电视技术和设备,在二维屏幕与音响空间建构出的具有多维度“流动”的声像仿真空间。电视新闻话语的所有编码和解码实践都是通过电视设备,以图像、声音、字幕等符号、代码构造的多维虚拟空间来实现的;没有虚拟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便没有电视新闻话语。

媒介环境有三种不同理解:一是指媒介所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称为“媒介生态环境”,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氛围,是由大众传播活动群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又可称为“媒介文化环境”;三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和建构的虚拟环境。[4]虚拟空间基本就是这种虚拟环境的空间表现。因此,虚拟空间是电视新闻话语形式、技术、内容和意义的物质载体。

(3)技术空间。是由电视技术构成的编码操作空间。虚拟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离不开技术空间的直接操控,包括画面采集、声音录制、后期编辑、播出、传输、收视,以及镜头拍摄中的构图、角度、景别、光线等的选择与使用,后期编辑中的镜头组接、音响、字幕、图片、特效等技术手段的使用与处理等。这是由编码者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业务能力等通过技术系统对虚拟空间进行建构、操控的空间。电视技术可以根据话语意义创造出不同的语篇结构和文本样式。它可以将同一事实编码成不同内容和意义的话语,也可以使相同的话语内容通过技术处理,表达出不同的内涵意义。

3.专业编码空间的生产

在电视新闻话语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新闻空间的生产:报道的事件必须具备新闻价值,即能够满足支配编码空间[5]需要所表现出的效用和意义,具备重要性、新鲜性、趣味性等。生产的文本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规范和“标准”。其次,记者根据事件性质和内容挖掘报道主题,开展新闻采访和编辑。这时的空间生产便需要虚拟空间与技术空间的支持:搜集音像文字素材,包括口头访问、镜头拍摄、同期声采访等。之后把采集的音像文字素材进行整理,按照新闻文本模式,撰写解说词。最后,按照解说词内容和顺序剪辑画面、同期声,添加字幕。一条电视新闻的生产过程基本完成。其中,选题、提炼主题、采访、撰稿过程,就是一般新闻空间的生产过程;而拍摄、录音、后期编辑就是电视媒体特有的虚拟空间和技术空间生产,具有相当严格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要求。记者、编辑等新闻话语的编码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专业技术和生产“常规”与“标准”,才能够按照支配编码空间的要求,通过代码操作、新闻涵化等手段对获得的声像等素材进行熟练编辑制作,生产出能够满足主导意识形态、社会受众等需要的新闻话语。

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对于不同的议题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以引导舆论、控制舆论。如在一段时期或一期新闻节目中,电视媒体对于符合支配编码空间需要的议题进行详细报道、长时间报道、高密度报道,对不符合支配编码空间需要的议题则在新闻采访阶段就开始进行消减、压缩或干脆不采不报。在新闻话语的空间生产实践中,报道态度的表达(如正面、负面、纪实性、客观性报道),是通过虚拟空间和技术空间的生产来完成的(解说词、同期声、字幕、镜头的处理)。如正面报道的解说词一般使用褒义的、积极的、肯定的词语,同期声也是选择使用相同的态度语言而剔除不同的声音,镜头的拍摄剪辑一般选择人物正面、平角或仰角、稳定、均衡、美好的构图和明亮整洁的背景环境,选取自然、稳健、优美、和蔼可亲的人物表情、姿势、动作等;而负面报道则相反,解说词一般使用批评性、讽刺性、标签性贬义词语,镜头多是选择抓拍或隐蔽拍摄人物丑陋的表情、姿势、动作,配以混乱、阴暗的背景环境等。通过技术空间和虚拟空间生产,电视新闻话语的报道态度一览无余。这些报道态度的形成并非编码者个人随意而为,而是受意识形态空间、制度空间、权力空间、利益空间等支配编码空间的综合作用、严格控制、深刻影响的产物。其实,无论什么意识形态、什么制度的媒体,电视新闻话语的空间生产都是现实社会各种空间关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生产过程必须同社会空间生产的整体步调一致,因为其本身就是社会空间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语

总之,通过对电视新闻话语生产的空间属性和专业编码空间的分析可见,作为社会产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组成部分、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支撑物,电视新闻话语的编码空间汇聚了多重空间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的制度性、社会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研究电视新闻话语的专业编码空间,不仅可以更清晰地透视各空间因素在电视新闻话语的符号化运作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深入揭示电视新闻话语的编码意义、生产过程和生产特征;而且可以由此探视现实社会空间对话语生产的限定性影响,更准确地把握电视新闻话语的生成、生产规律。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电视新闻编码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Genome and healthcare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