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游学人员课程类出版物形态探讨
2018-02-08金月成
□文│金月成 石 苑
近年来,国人出国(境)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而高收入家庭送子女留学、游学除了是教育投资最直接的体现,也成为另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来华旅游及留学、游学的外国人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总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
一、来华留学游学人员现状
据国家旅游部门统计,2016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1.22亿人次,旅游消费1098亿美元,出境游客人次连续13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两项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与之相伴,中国留学大军也遍布五大洲,2015年总人数首次突破50万,2016达到54.45万人。中国也因此摘得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桂冠。
而另一现象是2016年入境中国旅游的境外人员达1.38亿人次,其中来华留学人员达到442773人,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他们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据美国全美比较国际教育学会(CIES)数据显示,中国已占有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及亚洲重要留学目的国。未来五年这一趋势不会走缓。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来华留学大军中,非学历类游学人员,如短期交换生、冬夏令营学生等达22万人以上,部分国家的学校把来中国游学列入东方文化浸濡计划,如新加坡等国。因此,它的市场份额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二、相关出版物现状及市场预期效应分析
据初步调研,我们发现游学人员来到中国,来到某座城市、某所大学之后,接待方往往只安排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游览项目,偶尔也作一些零碎的讲座、交流。很少有系统、直观形象地了解中国和这座城市的出版物,更难找到一组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双语课程类出版物和教辅视频节目。另外,我们的教师去国外讲学、访问、交流时,除专业交流外,若要较客观、系统地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或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等,也缺乏这方面的文字及视频读物。尽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也做过类似节目,但它的传播对象只适宜国人,且篇幅较长、程度较深,又用中文讲述,对外国人传播指向性不强,普适性差。因此,这方面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现状并不乐观。
1.游学类双语出版物现状
学历类教辅出版物占多数,非学历类或通识类教材较少。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背景中,中国出版企业的“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对国际汉语教材投入非常重视。但游学类教材因其新兴性,在针对游学受众的本土性、服务性和经营性中亟待将走出去的思维模式进行内化。目前以外国人为目标的专业类双语教材,多为完成学历类学生编写,非学历类或针对游学内容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时尚的通识类内容较少。因此,如何让游学生更好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领悟,是当下对此类国际汉语教材实行内化的目标,抑或需创新推出。
理工科类内容占多数,人文社科类内容较少。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优秀外文教材目录看,近五年的教材也不到百本,而且偏重理工类,人文社科类极少。游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模式,要求对异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深入的思索和认知。相对理工科类内容,人文社科类教材将担负起影响和传播的任务。因此,游学教材需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教学环节中,围绕人文社科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包含准备、实施和反思的教学环节,让游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思考。
游学类教材未能形成系统出版。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为例,包含中华文化艺术因素的立体化教材研发已是一线教学人员首先考虑的问题。如何研发立体化教学系列,也是游学教辅材料目前的短板。秉持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目的,以内容立体化、形式立体化和服务立体化为目标,将符合学习规律、实用有趣、贴近生活的内容融入游学教材中,形成游学类教材的系统出版,研发适合游学体系的立体化教材任重道远。
教材媒介类型单一,视频类教辅出版相对空白。听力教学作为涉外学习的重要性已得到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认可,以视频类教辅材料为主的视觉辅助工具,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视频类教辅具备幽默点、兴趣点、知识点、动情点等天然优势,对受众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提升和理解具备更强的传播效果。
游学类教材的整体层次、结构和形式水准需与时俱进。教材呈现形式,表现在印装质量、插图、配套资源、数字产品等多个方面。游学类教材必须与对外汉语的语言学习类教辅有所区别,体验和沉浸较之于语言学习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教材在媒介的选取、视听的传达、版面的安排和风格等各类形式中,须体现多元媒介的呈现模式,在形式水准和整体层次中提升效果和境界。
2.生源稳定增长,市场需求较大
目前来华留学生生源一直比较稳定, 覆盖面也较广,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成为来华留学的发力点,这从排名前10位生源国中可以窥见,他们依次为韩、美、泰、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越南、法国和老挝等。
来华留学热潮的出现,与我国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有密切关系。早在2012年,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就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并要求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服务体系、教师队伍、学科群,培养出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随后教育部每年还选拔部分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而我国为来华留学生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数额也稳步上升。2015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人数为49022人,占来华生总数的11%。
除此之外,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一直积极推动本国学生来华受教育和交流。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的国际环境非常好。
游学产业链初步形成,管理日趋规范。游学产业属于教育和旅游的交叉行业,主要通过校外教育、教育旅游、户外活动、亲子体验、研学修学、人文旅行、社会实践、营地教育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群体提供教育服务产品。从现有市场数据分析,60%~70%的份额由国内外合作学校直接对接而形成,20%被中介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假期游学项目占据,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占15%,另外,这几年纯游学产品网络平台正在兴起。
国务院相关文件曾对游学活动作过粗略分类,凡在学期内进行的称为研学旅行,学期外进行的叫夏、冬令营。国家对游学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从2013年起先后在上海、安徽、陕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启动,有574所学校、60多万名学生参加。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研学旅行在推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生活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增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研学旅行项目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一些地方政府有所顾虑,推进速度并不理想。不过,夏冬令营发展势头却比较乐观。
每年22万名以上的非学历留学人员,基本上是短期的来华游学人员,如果以平均每人一套教材、每套200元测算,也是近5000万元以上的市场销售额。其实这里还未包含学历教育人员、旅游人员以及国人出访国外交流用书量,保守估计,这个市场若开发到位,年销售应该在亿元以上。
3.系列设计(课程类准出版物)在游学项目中初步尝试,效果明显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开始主动设计游学项目,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2015“上海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名外国学生,7年时间人数猛增了26倍。部分大学也相继开设知识及体验课程,编写教材,制作视频课件,效果很好。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均有成功案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一带一路”等四个国家项目,共招收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22个国家的83名外国留学生。结合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学习,设计多个以文化、社会、生活为主题的体验项目,如专家讲座、参观古镇、博物馆,走进工厂企业、市民家庭,观赏与学习戏曲、书法、剪纸等,并形成系列教案和视频节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计出一组课程;整合相关教师资源,打造一支既有专业背景又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双语教师队伍;与较有规模的民营图书及音像制品发行公司合作,编写系列双语教材,尝试出版市场运作;申报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获得经费扶持。这些游学项目(含课程、教材、视频节目)分别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国游学生中试行,其中连续7届“中国文化浸濡” 项目,在新加坡来华游学生中作了试验教学,效果较好,具有出版推广示范效应。
三、课程类出版物设计理念及形态
游学的跨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正得到全球的认可,对于我国而言,能有效吸引外国大中小学生来华留学、游学,这不仅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播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最直接的途径,而且能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如何在短时期内让游学生系统、形象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及人民生活等之现状,需量身定制课程类出版物,且必须有全新的思路或模式。
1.理念与思路
21世纪的中国,有能力利用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与世界各国构建更加良好的关系,因为除了经济,它还可以给世界贡献许多核心的价值,如家庭和谐、创造性地吸收、提高工作效率等。应从外国人视角出发,做好出版物顶层设计。力求做到全面且突出重点,系统且讲究截面,厚重且生动形象,客观且蕴含倾向;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旅游、娱乐于一体;融知识、技能、素养教育于一炉;宏观和微观结合度高,难易程度适中,比较适合外国短期来华学生学习。可先在部分学校留学生、交流生中试行,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出来,再予以推广。
2.名称与内容
拟设计6门课程,组成一组课程群。课程群应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条块兼顾、宏观与微观呼应,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课程如下。
龙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具体可釆用点、线、面相结合形态推进。点,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精心撷取100个左右的重要历史事件或问题,以故事化形式,进行讲授并作剖析,力求展现各个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线,指一条发展脉络,基本涵盖中国历史文化的多个层面,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髓;面,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本精神、传播媒介、文化常识,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地理交通、住房建筑、家具服饰、饮食、贸易货币、度量衡等。
东方崛起——《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具体从国情、制度、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贫富差别、“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科学发展观、“一带一路”倡议入手,不回避政治制度,淡化意识形态。
华语“好莱坞”——《中国影视赏析》。以影视为基础的视听语言正是伴随网络成长的千禧一代最易接受的媒介形式。可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纪录片、电视剧及当今较有影响力的娱乐性节目进行赏析,通过这些作品介绍,从另一个侧面让来华游学人员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时尚元素。
跟我学汉语——《汉语知识及日常用语》。结合日常生活所需编写汉语教材,将知识介绍及日常用语教学融为一体,实用性好、参与度高。可涉及衣食行住、礼仪文化乃至时事政治。拟借鉴《英语900句》或《跟我学英语》。
地方特色课程——《走进某地》。体现特色和接近性。可以设计成社会、政治、经济等系列讲座形式。如西湖寻梦——《走进杭州》。
深度+主题的游学指南——《XX主题/深度游》。根据当地文化,设计经典特色性强、体验沉浸感重的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休旅线路。闻名景区的文化旅游+外事体验为主的常规线路;美丽乡村、山居民宿、特色家庭、工厂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特色线路等。
与传统的文化体验旅游不同,当下留学生对中国企业研究、文化模式调查、创业环境考查和华裔的民族认同感寻根等诉求呈现多元化、类型化、深度化的趋势。因此,出版物须推出相应立体化内容,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3.产品形态
这些教材均采用中英文双语编写,并可配有适度的视频内容。授课形式及辅助材料形象直观,可视性好,易于接受,便于推广,普适性强。
组合出版课程设计及教材(讲义)。
还可以出版视频节目(电视系列节目)。
4.建设方法与步骤
对于上述前四本教材可釆取两个方案实施:一是由教育部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遵循游学教育内核,开展多模态课程群建设,根据双语教材编写原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编写。二是由出版社以项目制、市场化规范操作,但须经由相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地方特色课程出版物及游学指南,可由各省、市根据涉及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方案的教材规划与编撰。
当然具体课程名称和内容,仍可组织相关教学专家进一步探讨、落实,并设定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选择优秀教师授课,并将授课过程拍摄制作成教案及辅助读物;先寻找不同地区的几所高校或游学机构在来华游学大学生中试行,然后择机推广。
此外,多模态教学视频内容建设也势在必行。在传统的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的基础上,课程群建设将慕课(MOOC)视频的动机策略、视听课堂翻转模式、演播室弹幕/实时连线等多样化的视频内容,贯穿于游学出版类的课程群建设中。视频内容在反馈中修正与改进,在服务游学生的体验同时,通过融媒体的社交传播,对中国文化起到二次宣传的作用。
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上层建筑层面看,既可上升到宣传中国、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以认识;从经济基础而言,它又是一项文化创意产业,值得推进。因此,其直接或间接的政治、社会、外交、文化、经济等意义及效益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