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角镜头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2018-02-08
(连云港日报社,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进入读图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涌现的今天,对于新闻图片来说,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越来越讲究版面的视觉中心,一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无疑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人们对一幅好图片本身内在的构图、布局、用光等都会有着直观的印象。传媒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广泛应用,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迫使读者以短平快的形式读取新闻,那么图片无疑是迎合读者这种“口味”的重要新闻来源。图片新闻报道成为近年来媒体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依靠图片更多地吸引读者越来越成为媒体人的共识。如今的新闻摄影中,较多的摄影记者越来越喜欢使用超广角镜头抓拍瞬间新闻图片,以期拍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在新闻摄影中正确地运用超广角镜头可以使所拍摄的画面具有独特张力、立体效果和强烈震撼力。如今,人们进入影院戴着特殊眼镜观看3D电影,就是为了追求立体影片带来的主体突出、身临其境、效果逼真等影视效果,其实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新闻图片和3D电影两者之间也存在共性。
这里所指的超广角镜头在35毫米全画幅数码相机上,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而视角却大于标准镜头,焦距长于鱼眼镜头、视角小于鱼眼镜头的摄影镜头。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为38-24毫米,视角为60-84度。而超广角镜头的焦距为20-13毫米,视角达到94-118度。超广角镜头有着极其广阔的视野,拍摄的图像没有鱼眼镜头强烈的畸变。超广角镜头的基本特点是镜头视角大,视野宽阔。从一个视点观察到的景物范围,比人眼在同一视点所看到的景物范围大得多。较长的景深,可以出色地表现相当大的清晰范围,能增强画面的透视效果,有利于表现画面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由于超广角镜头的鲜明特点,在新闻摄影中如果使用得法,可以借助其张力,达到求异创新的效果。反之,摄影者在拍摄图片中使用不当将会弄巧成拙,使画面扭曲变形,甚至拍出的图片违背自然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如果能把握以下三点,可以使新闻图片达到传神入画的立体效果。
一、巧妙运用镜头张力,拍出鲜活新闻图片
新闻摄影记者每天都要应对不同的拍摄场景,拍摄的场景不乏港口、船舶、工厂、高楼以及山海风景等大场面。在这样一些大场景的拍摄中,使用中焦和长焦镜头无法拍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因其视角有限,不能容纳更多的新闻要素,所以所拍摄的图片不能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在上述的一些场景中,如果选用超广角镜头拍摄,那么就完全能够将大场景的新闻定格画面。超广角镜头的优点非常多,不仅视野宽广,包容量大、景深长、清晰度高,还能使前景突出,尤其是它产生的近大远小的立体效果,使现场拍摄者用起来得心应手。超广角镜头能有效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镜头不仅能够容纳更多的新闻要素,同时还可以保证被摄主体周围的新闻要素在画面上得到有效呈现。比如在港口有一艘20万吨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首航,这样的船舶体长都达300多米,型宽达到50多米,完全是个宠然大物。如果使用焦距大于24毫米的镜头拍摄,由于受限于较小的视角,无法将船体全部容纳在镜头中,也许只能拍摄半条船体,则无法表达新闻的全部内涵。当然,我们可以后退一段距离拍摄,但是当你后退以后拍摄的图片就缺乏立体的效果了。
20世纪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距离有时候往往决定摄影师拍摄的图片是否具有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那么就是不成功的图片。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采用较低视角拍摄,就完全可以将船舶首航的画面表现得非常充分。超广角的视角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船舶的雄伟和高大,同时也可以把船舶首航的新闻现场表现的十分到位。
超广角镜头在一些狭小空间的新闻现场也能有上佳的表现。空间狭小一般的镜头无法拍摄,只有超广角镜头在狭小空间里可以拍摄符合需求的图片。超广角镜头扩大的空间感,可以让狭小的空间变得别具一格。比如,在工厂的空中吊车中,吊车司机在空间狭小的驾驶室中操控吊车转运货物。拍摄者如果不使用超广角镜头根本无法将吊车司机和其吊运的货物纳入在同一张画面中,不能容纳在一张画面中显然不具备“看图说话”的视觉效果。而视角达到90度以上的超广角镜头就能驾轻就熟地完成拍摄,使所拍摄的画面与拍摄者的意图相吻合,在超常规中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巧妙运用镜头语言,拍出“会说话”的图片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表达拍摄者的意图,让读者在没有细读图片说明时能通过读图了解新闻的内涵。通常我们用相机拍出的图片,可以通过画面看出自己所表达的拍摄意图,从主题和画面的变化,真切感受透过镜头呈现的内容,这就是“我的镜头会说话”意境。镜头语言虽然与人们平常说话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最终的目都是一致的。镜头语言无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能够生动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不管使用何种镜头拍摄,都可称之为镜头语言。
超广角镜头在实际运用中只有严格把握镜头语言,才能拍出“会说话”的图片。在不同焦距的超广角镜头中,焦距越短,影像变形也就越大。使用同一款镜头,拍摄物体离镜头越近变形也越大,最靠近镜头边缘的物体变形则更加明显。在拍摄角度上,俯拍或仰拍角度越大,画面变形也随之越大。掌握镜头这些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选择拍摄角度和拍摄位置时就有预见性和准确性,使所摄物体的整体及局部当变则变,变化有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效果,这样的图片让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更加抓人眼球,图片张力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会令读者过目不忘。比如,在拍摄体育比赛的跳高项目时,首先要选择用哪款镜头拍摄,如果我们用长焦镜头拍摄,可以将画面压缩,但无法突出运动员在体育比赛时运动的现场生动感,这样的图片就无法表达跳高主题中的空间感,人物在跃起时的立体感就会明显下降。但是当我们使用超广角镜头,用低位仰视拍摄时,由于镜头夸张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表现运动员在助跑跃起后的动感画面,从而突出体育比赛的现场感,运动员的空中优美动作就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呈现,这就是超广角镜头带给我们的影像魅力。
三、滥用超广角镜头,弊多利少
在新闻摄影中,超广角镜头的上佳表现力是其它中焦距镜头无法替代的,较高的宽容度和视觉冲击力成为出奇制胜的最大优点,拍摄的图片空间感突出,画面穿透力到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一款镜头是十全十美的,这不容置疑。各种类型的镜头都是针对不同的拍摄需求而设计的。超广角镜头有其优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影像变形、光源耀斑等缺点显而易见,而人为难以修正。当了解这些缺点时,在实际拍摄中如果不能较好的规避,就很容易造成不可补救的后果。因此,除非在拍摄现场不得不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时,一般情况下不宜滥用超广角镜头。综观现代媒体,超广角镜头呈现的画面并不少见,当然也有达到180度视角的鱼眼镜头拍摄的新闻图片,但在实际拍摄中镜头的选用要慎之又慎。由于超广角镜头其夸张变形的视角,受到一些传统读者的排斥。比如,我们在拍摄少先队员进行军训时,即使现场的空间有限,也不宜使用超广角镜头。因为队列是在一个平面上,如果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势必会产生人物变形的现象。用超广角镜头焦距16端平行拍摄时,在画面中间的少先队员几乎没有什么变形,而在画面边缘的孩子头部和肩部变形却非常严重,从而改变了人物的实际比例。不仅失去了美感,也违背了新闻摄影规律。
在新闻采访中,拍摄之前,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考虑使用什么镜头,要有节制地使用超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最好作为其他镜头的拍摄补充,过分使用超广角镜头就会产生“广角成瘾”。因此,在拍摄之前充分考虑需要拍摄的照片适合哪种镜头,从而提高新闻照片的质量。在拍摄新闻人物时把握超广角镜头的运用至关重要,如果在拍摄众多人物中使用超广角镜头,那么靠近镜头边缘的人物形象则会发生较大变形,从而会影响整个画面的美感。因此,超广角镜头只有在新闻摄影中运用得当,才是拍出具有视觉冲击力新闻照片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