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
2018-02-08贺嫁姿温优华
■贺嫁姿 温优华 柳 丰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官渡二路139号 5250002)《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东山路 521041
2017年1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现行的职称制度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1]。发布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等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意见》中的要求,四川、云南、河南、辽宁、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甘肃、陕西、海南、安徽、福建、湖北、北京、江苏、重庆、广东等陆续发布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积极将《意见》中的相关要求落地执行,并加大对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力度,如目前大部分省市普通高校的教师、实验技术等系列职称都已经下放至高校自主评审。
《意见》和《实施意见》对职称评审中论文的相关要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有力举措[2],学术期刊作为我国近几十年来职称制度的下游产业链之一,《意见》的发布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2]。目前,学界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以及学术期刊应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措施的研究成果很少,前期相关研究中,张泽青[2]简要地分析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将对学术期刊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意见》的颁布和执行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对不同类别、层次、领域的学术期刊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分析;张立美[3]认为各相关部门在职称制度改革中要防止论文变种。也有少数学者在《意见》发布之前探讨职称改革或职称评审与期刊办刊的关系[4-6],并意识到学术期刊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严利华等[7]提出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的具体策略;张玉青等[8]在多元化背景下从内容建设、市场运营、制度建设方面探讨了《低压电器》的转型与发展。
学术期刊受《意见》的影响程度因刊物级别、载文范围与质量而有所差异。本文将学术期刊分为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期刊是指只发表某一学科论文的学术期刊,如医学类、农学类、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指发表多个学科领域论文的学术期刊,如各普通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等。根据目前国内期刊界、学术界普遍公认的九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9],将学术期刊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本文在分析《意见》的发布对学术期刊整体影响的同时,特别注意分析其对各级别、各类型、各领域期刊的不同影响。《意见》的发布将加速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在探讨学术期刊整体的转型发展路径时,本文特别分析了各级别、各类型、各领域学术期刊的具体转型路径。
1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1.1 加剧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
《意见》指出,职称评审要克服“唯论文”的倾向,某些地区或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系列职称,可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的实施方案,以改善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论”和“唯论文数量论”的局面[2]。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来稿主要分为每年为职称评审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为各级科研项目结题所撰写的科研论文,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毕业、升学、找工作等撰写的学术论文三类[10]。《意见》发布后,第一类来稿数量将显著减少,这将加剧以发表学术论文为生命线的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医学类、工程技术类、农学类期刊,与其相关的卫生、工程、农业职称系列可用病历、工程方案、工作总结等替代学术论文,导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发表需求下降,因此医学类、工程技术类、农学类期刊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表现为刊载相同学科内容的同级别期刊之间关于稿源的竞争。关于增强期刊竞争优势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70%的期刊认为期刊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期刊内容[11],对学术期刊来说,即所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然而,学术期刊论文的质量主要由稿源决定,如果来稿数量减少,则无法挑选稿件,无法优中选优,因此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对优质稿源的争夺。
1.2 改变评价体系,遏制“以刊评文”的现象
《意见》推行代表作制度,建议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目前高级职称评审也要求提供论著代表作,但论著代表作专家鉴定意见仅作为职称评审的参考。《意见》发布后,将重点考察代表作的质量,这将遏制“以刊评文” 和“核心期刊概念、功能异化”的现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也不一定是优秀的代表作了。如果论文质量不行,就算发在核心期刊上,也无法成为代表作;但如果论文质量好,就算发表在普通刊物上,也可以当代表作。
如此一来,“以文评文”或“以文评刊”将得到越来越多认可,学者们不再只关注期刊的级别,这对遏制我国优质稿源流向海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面实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后,我国大量优秀的学术论文将不再首选发表到国外的学术期刊上,而是会首选发在我国高质量期刊上,这将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落到实处,极大提高我国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增强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加速期刊优胜劣汰
学术期刊的结构调整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但是就目前来看,学术期刊结构调整的速度较慢,很多期刊仍处于观望阶段。在《意见》发布之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对论文的篇数和级别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意见》导向下,专业技术人员因职称评审发表论文的需求将明显减少,学术论文的质量将有所提高,优质学术论文将更加集中地流向优质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将依靠其多年来积累的内容、人才和品牌等优势,在深耕主业的同时,创新求变,将期刊做大做强,甚至强强联合成立期刊出版集团,走集团化、集约化之路。也有部分核心期刊将面临稿件数量和质量均下降的局面,如果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则极有可能被踢出核心期刊收录名册,成为普通期刊。一些定位精准、有特色的普通期刊如果未雨绸缪,积极寻求转型发展路径,也可以逐渐发展成为优质期刊,进入核心期刊名册。目前一些稿源相对充足的普通期刊如不重视《意见》的影响,也可能面临稿源不足、甚至“无米下锅”的不利局面,从而被迫降低论文刊发标准,或缩减版面、延长出版周期;而来稿不足、定位不准的期刊则可能面临停刊、淘汰的局面。
因此,《意见》的发布将加速我国学术期刊结构调整,将对我国学术期刊的总量和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学术期刊的结构。
1.4 提升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实力
《意见》的发布将加剧同领域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相同级别期刊之间的稿源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让期刊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术期刊编辑将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稿约稿能力、互联网编辑能力、社交能力、运营能力等,提升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实力。
此外,《意见》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是针对论文作者提出的,同样也要求期刊编辑对论文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查[2]。目前,大多数编辑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来稿的复制比进行检测,但这个检测系统的对比库尚不完善,只能检测稿件与入库的报刊论文、博硕论文、会议论文等在文字上的重复率,对论文抄袭图书、科技报告等的内容,对论文的数据、实验等造假却没有辨识能力。《意见》要求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将使学术期刊编辑不再局限于使用检测软件查重,而是在做好编辑加工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涉猎与编校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学术能力。
2 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是期刊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大部分期刊仍然处于探讨阶段。职称制度的改革将促进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本节仅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探讨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路径,分析各类型、各级别、各领域学术期刊应对影响的具体转型路径。
2.1 创新学术期刊内容
《意见》的发布将使学术期刊整体来稿数量减少,势必加剧期刊之间对优质稿源的竞争。虽然各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免除版面费、给予高额稿费、优先出版等方式争夺优质稿源,但这些做法都不是长久之计。学术期刊要想在整体稿源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学术期刊的内容。
(1) 学术期刊的内容可向精准个性型转变。我国学术期刊主要分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专业性学术期刊,综合性学术期刊一般刊发多个学科领域的论文,专业性学术期刊只刊发某一学科的论文,但是涉及较多的细分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可对办刊宗旨、载文范围和栏目重新定位,根据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对作者和读者进行细致划分,整合内容资源,以精准问题为导向,打造跨学科特色栏目,通过特色栏目促进跨学科研究,带动期刊的转型发展,从而避免拼盘式、散沙式的组合;专业性学术期刊可只针对某一个细分领域,让内容更专业、有深度、有个性[12]。实现了内容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之后,学术期刊可充分利用大数据,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场景等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创新内容发布的方式,更精准地为读者重组与推送内容。
(2)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期刊应整合信息资源,加大传播渠道的改革力度,致力于搭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平台,把产和学纳入发展规划中,推动成果转化,使得产学研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整合学科资源,与其他单位协同创新,共同攻克相关项目,共同推介和传播产品,合作培养人才,加大对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使期刊统筹联系起长期分割的产学研三个环节,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务。
(3) 增加科普论文的发表,推动期刊创新。目前,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纯学术论文,具有小众性、专业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学术研究成果不应局限于科学研究圈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应将学术研究与人民大众的关注和参与相结合,让学术更好地走向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13]。《意见》发布后,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以用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因此,学术期刊可以适当发表科普论文,医学类学术期刊在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的基础上,配合学术研究适当发表一些有代表性的病历;工程技术类、农业类学术期刊可以适当发表一些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等;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可以介绍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与人类认识自然和生存环境相关的社会热点等。学术期刊刊登科普内容时不仅要把握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热点,找准出版时机,还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其传播实用的科普知识,让其了解科技的进展,弘扬科学精神,以吸引潜在的读者,扩大读者群体,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14]。目前,世界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大约占每期版面的三分之一,而非学术论文却占三分之二,它设立的栏目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消息、读者来信、瞭望、招聘等非学术栏目,这些非学术栏目是其持续学术后劲的有机土壤[15]。
2.2 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意见》的发布将促使评价体系发生变革,“以刊评文”现象将得到遏制,“以文评文”或“以文评刊”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术期刊唯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优质来稿,真正提高所刊发学术论文的质量才能消除《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转型发展。
(1) 采取多种措施延揽优质稿件。优质稿件是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的前提,为了获得优质的稿件,学术期刊将各显神通,如充分发挥编委会专家和外审专家的作用。编委会专家和外审专家都是某一领域的行家,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学术期刊可鼓励他们为刊物推荐优质稿件,并优先发表他们推荐的稿件,对表现积极的编委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颁发荣誉证书。此外,通过优质的服务稳定并不断壮大作者群,优质的服务主要有:优先送审学术质量高的稿件,并将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在编校阶段,积极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论文发表后,仍然与作者保持联系,告知作者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告知期刊最新的征稿启事,争取作者复投[16]。
(2) 实行多形式、多元化的审稿制度。我国学术期刊审稿的总体要求与图书的审稿相同,都必须坚持由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即三审制,在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三审制的弊端逐渐突显[17]。为了提高所刊发学术论文的质量,学术期刊可在坚持三审制的同时,引入多元化的审稿方式,如由同行专家行使审稿权,可有效防范学术造假,最大限度提高学术期刊所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17];也可以采用开放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将审稿流程设置为期刊论坛、论文改进后同行评议、论文发表后评论三个阶段,这种审稿模式可改进三审制封闭、单向传播的弊端,让作者、审稿人、编者、读者参与审稿过程,并实时交互信息,使论文的评价意见更全面,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18]。
(3) 精编细校。精编细校对提升论文的创新性、可读性和传播力都有重要的作用[19]。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所接收到的稿件质量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实力强的核心期刊能收到非常优质的稿件,而普通期刊收到的稿件质量相对较差。但是一篇质量稍差的文章,经过审稿修改及学术期刊编辑的精编细校,其创新性、可读性等就有可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精编细校对学术期刊提高刊发论文的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创新经营与管理模式
《意见》的发布将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手段对我国的学术期刊结构进行调整,优质核心期刊将不断提升期刊影响力,越做越强,一批质量不高、定位不准、水平低下、内容趋同的普通期刊将被淘汰[2]。唯有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创新经营与管理模式,学术期刊才能在结构调整的洪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实行新的办刊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都采用编辑部办刊的模式,办刊规模小。期刊编辑不仅要负责约稿、组稿、送审、稿件的编辑加工和校对,还要负责期刊的出版发行,编辑的精力被分散,严重阻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学术期刊可实行编营分离的办刊模式,如一些优质且实力雄厚的核心期刊,可以聘请科研能力非常强的博士、教授担任期刊的全职或兼职编辑,负责组稿、约稿和审稿等,由编委团队负责期刊的学术质量,由专业的采编平台保障期刊的出版流程,由专业的出版商负责期刊的出版运营。近年来,国内已有很多英文学术期刊尝试改变办刊模式,如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JES)采取一系列办刊模式的改进措施:由科研人员办刊,采用国际化的投审稿平台,提高电子化水平,采用混合的开放获取模式,实行在线预出版,主编亲自或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撰写高水平文章等,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JES的国际影响力[20]。
(2) 走联盟合作,集约化与“专、精、特、新”之路。同地域同单位的不同专业学术期刊可以走联盟合作之路,共享出版、人力、渠道等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出版群,如上海大学期刊社所属的11种期刊以联盟合作的方式进行转型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同地域、不同主办单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如重点院校学报、普通高校学报也可以走跨地区、跨学科的联盟合作之路。有学者提出共建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期刊航母,通过组建传媒集团,搭建新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高等学校学术期刊整体转型升级,进行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实现高等学校学术期刊的稳定发展[21]。专业性学术期刊可根据专业走跨地区、跨单位的集约整合之路,通过集约化发展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学术期刊群,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期刊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群等均利用此种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转型发展。当然,学术期刊也可根据自身特点及主办单位的整体实力,分层次办刊,科学合理定位,明确主攻方向,走适合自身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22]。
2.4 提升编辑队伍的综合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转变观念,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校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还需具备开放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对信息流的挖掘过滤与再加工能力、对新媒体工具的运用能力等。《意见》的发布将加剧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加速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满足我国科技和社会进步对学术期刊质量与影响力的新要求,学术期刊应致力于提升编辑队伍的综合实力。
(1) 建立健全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期刊主办单位很少建立培训机制,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不太重视。建立健全的编辑人才培训体系的具体做法包括:构建学习型编辑部,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都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型编辑部以培养编辑,如规定每周进行一次或多次的业务学习,请编辑行业的专家和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编辑讲解理论知识;将老编辑带新编辑,或导师制、双导师制纳入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并制定配套的落实制度;加大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供给力度,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对信息流的挖掘过滤与再加工能力、新媒体工具运用能力培训力度,支持编辑开展国际交流和赴外进修交流[23];一些实力雄厚的优质核心期刊可以自行或与高校联合培养编辑出版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 建立健全的编辑人才激励体系。有竞争力且健全的激励体系,对学术期刊吸引并留住优秀的编辑人才、实现期刊与编辑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设置激励指标。在物质方面,实力雄厚的核心期刊可高薪聘请优秀的编辑人才,并实施文化津贴、学术休假、带薪考察、“岗位特区”和“薪酬特区”等倾斜政策;已经转企改制的学术期刊可探索智力入股、期权激励或个人项目持股等物质激励方式。在精神方面,可以制定配套的荣誉制度,将特别优秀的编辑树立为编辑团队的标杆,从而激发整个编辑团队的热情[24]。
3 结语
《意见》的发布将加剧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期刊将越办越强,处于劣势的期刊则可能被淘汰;将促使评价体系发生变革,“以刊评文”和“核心期刊概念、功能异化”的现象将得到遏制,“以文评文”或“以文评刊”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加速期刊的优胜劣汰;显著提升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综合实力。对此,呼吁学术期刊未雨绸缪,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路径,创新内容,提高所刊发学术论文的质量,创新经营与管理模式,提升编辑队伍的综合实力。希望学术期刊的从业人员能深刻认识到《意见》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迎接学术期刊健康与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 (2017-01-08)[2017-11-20]. http://www.gov.cn/xinwen/2017-01/08/content_5157911.htm#1.
[2] 张泽青. 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机遇——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J]. 编辑之友,2017(10):5-7.
[3] 张立美. 职称制度改革要防止论文变种[N]. 中国商报,2017-01-12(02).
[4] 陶侃.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与学术期刊的坚守——兼论个性化办刊的路径[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91-95.
[5] 陈涌涛. 职称改革与科技期刊办刊思路的关系探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70-71.
[6] 傅建祥. 职称评审对科技期刊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3-46.
[7] 严利华,喻发胜. “+互联网”与“互联网+”:行业性期刊转型策略探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5(10):53-57.
[8] 张玉青,葛孟玲. 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8-753.
[9] 占莉娟,王婉洁,林松清.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服务期刊发展刍议[J]. 出版科学,2017,25(1):73-78.
[10] 刘云川. 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J]. 出版广角,2015(13):52-53.
[11] 孙明,武夷山. 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23-428.
[12] 金华宝. 近年来学术期刊改革研究的进路与焦点[J]. 编辑之友,2015(9):37-42.
[13] 吴锡平. 学术需要“科普”[N]. 深圳特区报,2011-09-27(B11).
[14] 张海东,孙继华. 学术期刊尝试传播科普内容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13,25(6):528-530.
[15] 林生. 改革创新力度决定期刊未来的后劲[J]. 管理观察,2016(36):2.
[16] 林海清. 地方性学术期刊获取优质稿源的有效途径刍议[J]. 出版广角,2017(8):48-49.
[17] 尹玉吉. 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2):48-50.
[18] 张学颖,罗萍. Web 3.0时代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质和审稿模型构建[J]. 编辑学报,2016,28(3):220-223.
[19] 陈唯真,粟晓黎. 从优质文章特性谈科技论文的编辑加工[J]. 编辑学报,2017,29(2):135-138.
[20] 毛振钢,刘素琴,张利田. 国际OA出版平台现状及“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建议[J]. 编辑学报,2017,29(3):299-303.
[21] 周小华,乔东亮,孙俊青. 共建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期刊航母——关于组建“全国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出版传媒集团”的设想[J]. 科技与出版,2014(1):34-36.
[2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3-13)[2017-12-10]. http://xbzx.swpu.edu.cn/info/1012/1081.htm.
[23] 马持节. 全媒体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为案例[J]. 中国编辑,2014(4):74-77.
[24] 夏叶. 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编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 中国编辑,2017(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