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泌尿外科学

2018-02-08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8期
关键词:肾癌单孔前列腺癌

邵鹏飞,殷长军,孟小鑫,等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评价

邵鹏飞,殷长军,孟小鑫,等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手术方式和1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113例肾癌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男67例,女46例。患者平均年龄52(26~73)岁。肿瘤位于左肾51例,右肾62例;位于肾上极31例,肾下极39例,肾中部近背侧35例,靠近肾门部8例。肿瘤直径平均 3.7(1.2~6.3)cm。临床分期T1a98例,T1b15例。113例均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全麻。健侧卧位,腰桥抬高。于腋中线髂嵴上做2.0 cm切口,手指分离进入腹膜后,置入气囊充气约800 ml。手指引导下在腋后线第12肋下置入12 mm套管1个,腋前线上下各置入5 mm套管1个,髂嵴上切口置入10 mm套管及30° 镜头。气腹压力 15 mmHg(1 mm Hg=0.133 kPa)。沿腰大肌表面推开肾周筋膜,充分游离肾脏背侧,于肾门附近脂肪组织内分离肾动脉。经穿刺套管放入动脉阻断钳备用。分离脂肪囊,沿肾包膜外游离肾脏表面,充分游离肿瘤。肾门附近及肾下极肿瘤者分离肾盂和输尿管上段,避免术中损伤。以电凝钩在肾脏表面标出切除范围,切缘距肿瘤0.5~1.0 cm,以动脉阻断钳阻断肾动脉,记录热缺血时间。手术方式选择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决定,肾脏中部背侧或腹侧肿瘤选择肾楔形切除,直径<4.0 cm的上极或下极肿瘤选择肾极切除,直径≥4.0 cm的肾脏一极肿瘤选择半肾切除。以组织剪切开深部肾实质,吸引器吸引暴露手术视野,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切除肿瘤表面的肾周脂肪。如肾盂肾盏切开,以 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创面的血管内断面以3-0可吸收线缝合止血。再以2-0可吸收线U形或连续缝合肾实质创面。开放肾动脉,检查创面有无出血,创面持续渗血较多时以2-0可吸收线间断加强缝合。行肾楔形切除84例,肾极切除22例,半肾切除7例。腔镜下重建肾盂肾盏,2-0可吸收线间断或连续缝合关闭肾实质。开放肾动脉后取出标本。术后卧床 10~14 d。结果:1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及腹腔脏器损伤病例。平均手术时间 85(60~125)min,平均热缺血时间 24(19~43)min,术中平均出血150(50~350)mL,无术中输血患者。术后病理确诊肾透明细胞癌 8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9例、嫌色细胞癌7例、肾血管周细胞瘤6例、嗜酸细胞瘤4例,肿瘤切缘均阴性。术后未出现尿漏,发生肉眼血尿2例,其中行肾切除术1例、血尿自行消失1例。随访3~41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有可能替代开放手术。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31(10): 658-661入选年份:2015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发展中的难题和对策

孙颖浩,那彦群

摘要:外科手术经历了从传统的剖腹手术到被誉为“第二次革命”的腹腔镜手术的过渡,目前正在经历从多孔腹腔镜手术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演变。自1969年,Clifford Wheeless首次报道采用经脐腹腔镜辅助输卵管结扎术以来,单孔腹腔镜手术已走过了 40余年。作为现阶段最具可行性的“无瘢痕”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的认同与患者的欢迎。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始于2007年,Rane等报道了第1例单孔腹腔镜下单纯肾切除术,同年Raman等报道了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该技术开始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国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率先于2008年12月完成了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单纯肾切除术,并于 2009年 9月完成首例经膀胱单孔腹腔镜下膀胱肿瘤切除术。目前已能开展肾癌根治术、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离断成形术等高难度手术。在这项最新的腹腔镜技术上,国内与国外差距不大。虽然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国内外微创领域较为关注的一个新热点,但回顾国内外已发表的或会议交流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探索报道,大多没有采用整套的专用设备完成,而基本上是以常规腹腔镜手术器械为主。在缺乏单孔腹腔镜专用手术器械的情况下,手术操作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问较长,手术视野暴露、操作的方便性及安全性等均不够理想。目前该手术在国外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技术、设备尚未定型,研制中的专用单孔腹腔镜手术器械、设备大多还未正式进入国内注册销售。为解决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器械彼此干扰和操作困难等难题,一系列单孔多通道平台、末端可弯器械以及预弯器械被不断研发推入市场。长海医院也自行设计了预弯的剪刀和分离钳等器械,满足了腹腔镜手术操作所需的基本角度和空间,提供了手术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包括:(1)违背器械三角分布原则,呈现“筷子效应”对于手术部位的暴露、解剖和照明产生影响;(2)手术视野暴露受到周围脏器的干扰;(3)操作空间的限制使得目前单孔手术器械结构复杂、操作困难,并且器械在患者体内和体外容易发生碰撞干扰;(4)经脐单孔的体表穿刺点固定,对于体型肥胖、身材较高的患者和手术部位距脐孔较远的手术都会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5)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可弯器械多呈交叉操作的状态,增加了缝合难度;(6)应用范围存在争议:单孔腹腔镜手术对于手术切除的大标本的取出是否有意义?单孔腹腔镜手术是否符合肿瘤根治的原则?是否会导致肿瘤播散影响患者的预后等,尚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加以证明。单孔腹腔镜技术应该尽可能接近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常规腹腔镜手术基本操作原理,顺应腹腔镜外科医师通用的手术解剖及操作习惯,提供手术操作的方便性,降低手术操作的技术难度。针对单孔腹腔镜技术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1)开展标准化单孔腹腔镜技术培训,训练术者熟练交叉操作的模式,在一个视野内用左手完成牵引和显露,右手迅速调整可弯器械的角度,强化左右手协调的能力,缩短学习曲线。(2)改进单孔多通道平台和手术器械,器械进入手术部位后达到类似常规腹腔镜手术普遍遵循的“三角型”原则,缩短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3)引入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到单孔腹腔镜手术中以克服单孔手术的局限性和提供改良的三角操作原则,提高器械自由活动度和灵活度,降低难度。(4)单孔腹腔镜手术与 NOTES手术方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弥补了单一使用内镜操作造成的诸多问题。总之,在短短几年内,单孔腹腔镜手术及其器械平台发展很快,在泌尿外科领域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中国泌尿外科医生必须解决单孔腹腔镜技术难题,在完善现有微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单孔腹腔镜技术与不同微创技术之间的结合,建立全国单孔腹腔镜技术创新培训中心,开展专题讨论会,加强国际交流,使中国单孔腹腔镜技术融入世界潮流。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2): 77-78

入选年份:2015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单中心37例总结

吴翔,李学松,黄立华,等

摘要:目的:随着对肾癌发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血管生成及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抑制剂治疗已应用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全球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效果满意。国内相关报道尚少,我们进行单臂、开放、单中心评估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方法:在2008.6—2010.12间共有37例病理确诊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其中行肾切除手术 33例,肾穿刺活检3例,腋窝转移淋巴结穿刺活检1例,2例患者为VHL综合症。中位年龄52岁(范围17~74岁),男性28例,女性9例。其中一线治疗 30例,细胞因子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7例。采用4/2方案,即口服舒尼替尼50 mg Qd共4周;停用2周,6周为一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依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CIST),根据靶病灶与非靶病灶最大径改变评估病情变化。前 4个周期每周期进行疗效评价,之后每2周期进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评价依据《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R)进行分级。主要观察终点为客观缓解率(CR+PR),疾病控制率(CR+PR+SD);次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索坦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 12月(8个周期),范围1.5~19.5月(1~13个周期),27例患者治疗达到6月(4个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价疗效与病情。有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10、16.5个月时死亡,1例为肿瘤消耗致死,另1例为在病情稳定状态下猝死。总体中位OS和PFS终点未达到。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手足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TSH升高,T3与 T4降低),高血压及以生化指标异常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降低8例(22.2%)、手足反应4例(10.8%)、血磷降低4例(10.8%)和腹泻2例(5.4%)。另有1例患者痛风发作,1例在病情稳定情况下猝死,考虑为心血管事件所致。共10例(27%)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曾减量或停药。通过对症支持,减量或停药,如皮肤反应通过应用皮肤霜剂控制良好(3例),血小板降低患者通过降低药物剂量后血小板逐渐恢复(2例),重度腹泻患者通过补液及止泻药治疗(1例),重度血磷降低者给于静脉补充复方磷制剂(1例)等,不良反应均可控制并耐受。结论:舒尼替尼一线及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可取得较高的疾病控制率(PR+SD为97%),不良反应多数轻而易耐受,严重不良反应较少且可控。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4): 278-281入选年份:2015

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

李双辉,张志宏,徐勇,等

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加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经CT及膀胱镜检查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50~85岁,平均59岁。临床表现无痛性肉眼血尿 26例,因体检发现膀胱占位病变 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4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10例,脑卒中后9例,前列腺增生3例。膀胱肿瘤初发30例,术后复发2例。术前均行B超、CT、膀胱镜检查。肿瘤单发19例,多发13例。肿瘤最大直径l~5 cm,平均3 cm。临床分期:T2a期20例,T2b期12例。病理分级:G213例,G319例。采用根治性TURBt切除肿瘤至膀胱壁外脂肪层,范围至肿瘤基底部周围1~2 cm正常膀胱黏膜。术后常规行多西他赛75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化疗,羟喜树碱20 mg+生理盐水20 ml膀胱灌注治疗。定期复查膀胱镜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2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70 min,平均55 min;出血量10~150 mL,平均33 min;术中术后未发生较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32例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降低8例,肌肉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好转;出现低热、轻微恶心、头痛3例,休息 2~3 d后好转。术后随访 3~6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1年复发率9.4%(3/32),2年复发率12.5%(4/32)。复发病例中T2a期4例,T2b期3例。死亡12例,5例死于膀胱癌转移。无瘤存活20例。结论:根治性 TURBt加化疗可作为经过选择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3): 215-218

入选年份:2015

中国应用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的Ⅳ期临床结果

叶定伟,施国海

摘要:肾癌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占肾癌的80%~85%。对肾透明细胞癌VHL综合征的研究,带动了肾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近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 6种治疗晚期肾癌的靶向药物,分别为舒尼替尼、贝伐单抗+仅干扰素、帕唑帕尼、替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索拉非尼。这些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涵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w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w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和mTOR等。目前经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肾癌的靶向药物仅有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我国医生发现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使晚期肾癌患者明显获益,但晚期肾癌患者对这两种靶向药物的反应与西方人群似乎存在差异。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个体对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不同。本文通过我国学者总结的临床数据初步探讨中国晚期肾癌患者靶向治疗效果与西方研究的差异。2011年中国泌尿外科学会年会上,舒尼替尼治疗中国晚期肾癌IV期临床研究第二次中期分析结果公布。该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药治疗晚期肾癌的前瞻性、开放性、单臂、多中心研究,证据级别较高。共入组105例患者,治疗持续时间平均244.7 d(标准差173.8 d),近9个用药周期。部分缓解31例(30.1%),客观缓解32例(31.1%);临床控制率为76.9%;中位无瘤生存期13.5个月,比西方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 III期研究的 11个月更长,小于 50%的患者死亡,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从中国和日本的研究来看,舒尼替尼似乎对亚洲患者疗效更优,而靶向治疗因为人种差异导致疗效差异在肺癌中已经证实,在肾癌中不能除外。国内单中心病例总结结果表明,舒尼替尼的不良反应在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血小板减少等方面的发生率高于西方研究结果。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4): 245-246

入选年份:2015

中国前列腺癌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分析

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等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前列腺癌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收集整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 1998—2008年登记的前列腺癌数据。登记地区覆盖人口由1998年的4081万逐年增加到2008年的6614万,占2008年末全国人口数的4.98%。数据覆盖人群包括全部年龄组死亡人群。数据内容包括前列腺癌死亡率、0~74岁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累积率、死亡构成及年龄别死亡率。分城乡统计,分析城市男性及农村男性的前列腺癌死亡现状和流行趋势。结果:1998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为1.81/10万。1998年至2008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0年间死亡率增加 124.9%达到 2008年的4.07/10万,年均增长率为8.44%。0~74岁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累积率由1998年的0.12%增高50%,达2008年的 0.18%。前列腺癌占中国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由1998年的0.95%增高至2008年的1.78%。年龄别死亡率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死亡在55岁以下中国男性很罕见。中国男性在 55岁以后,前列腺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增高。至 70岁以上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跃居中国男性泌尿系恶性肿瘤死亡率第 1位。至85岁以上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达到 136.45/10万的最高峰。1998—2008年间,小于65岁的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相似,65岁以后前列腺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即随时间推移,在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病例的年龄构成中,高年龄组比重明显上升。分城乡统计,中国城市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由 1998年的2.20/10万增至2008年的4.69/10万,中国农村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由1998年的0.79/10万增至2008年的1.75/10万。中国城市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约为农村男性的2~3倍。0~74岁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累积率在城市(0.19%)高于农村(0.13%)。前列腺癌死亡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构成中,城市(2.11%)也高于农村(0.70%)。城市男性前列腺癌年龄别死亡率在 55岁以后突破1/10万,并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增高,于 85岁以上组达到 151.12/10万的高峰。农村男性前列腺癌年龄别死亡率上升趋势低于城市,60岁以后死亡率突破1/10万,并随年龄增加而快速增高,在85岁以上组达到62.24/10万的高峰。结论:近年来,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的累积死亡率及其在全部男性癌症死亡所占比重均呈现逐年增长。至2008年前列腺癌死亡率居中国男性泌尿系恶性肿瘤死亡率第1位及中国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第10位。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式西方化等因素造成中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高,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癌死亡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我国各地区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分布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通常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前列腺癌正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男性健康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应予以重视。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11): 836-839入选年份:2015

软性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内压力监测方法及意义

杨嗣星,郑府,柯芹,等

摘要:目的:探讨软性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内压变化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总结 2012年 3月至2013年5月60例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肾盂内压变化及术后患者血清降钙素和内毒素数据,分析肾盂内压力变化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肾盂内压力监测采用双腔(主通道和副通道)软性输尿管镜送达鞘,副通道内置4 F输尿管导管连接测压系统,平均灌注流量30 mL/min,平均灌注压 30 mmHg(1 mmHg=0.133 kPa),每2 S采集一次数据,数据实时导人计算机并作统计学分析。以肾盂压力最高值(IPPmax)和 IPPmax累计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常压力组(IPPmax≤30 mmHg)、压力升高组(IPPmax>30 mmHg但累计时间≤10 min)、反流压力组(IPPmax>30 mmHg但累计时间>10 min)共3组。结果:术中肾盂内压力初始值(IPPmax)为(13.2±5.6)mmHg,IPPmax为(95.6±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0例中正常压力组32例,压力升高组 17例,反流压力组 1l例。本组术后发热 6例(10%),其中正常压力组1例、压力升高组l例、反流压力组 4例,各组术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 3%、6%及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中 12例(20%)降钙素>0.1 ng/mL,8例>0.5 ng/mL,其中压力升高组2例和反流压力组6例。结论: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存在肾盂内高压现象,术中肾盂内压力变化与灌注压力大小及灌注时间有关。患者术后发热风险与肾盂内压力及手术时间相关。应注意监控术中灌注压力。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4, 35(8): 575-578入选年份:2015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后严重出血

钟百书,张胜,彭志毅,等

摘要: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PCNL后严重出血的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7例MPCNL术后严重出血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8~68岁,中位年龄55岁。结石单发2例,多发5例,其中铸型结石2例。结石位于下组肾盏4例,中组肾盏1例,上组肾盏2例,肾盂和输尿管上段4例。患者术后平均l0.7 d出血,出血持续1~14 d,总出血量600~1800 mL。实验室检查:SCr 77~186 μmoL/L,平均 94 μmoL/L;BUN 2.58~8.03 mmol/L,平均4.85 mmoL/L。行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和弹簧钢圈栓塞治疗。造影设备为Siemens AX Multistaro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剂为优维显300(德国拜耳公司)。肾动脉主干造影剂量10~15 mL,注射速率3~5 mL/s;肾动脉分支的造影剂量3~5 mL,注射速率1.5~2.0 mL/s。本组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入路。首先将5 F Yashiro导管(日本Terumo)选择至患肾动脉主干,造影证实出血灶后,应用x线不同角度投射,确定供血动脉空间走向。使用3 F SP微导管(日本Terumo)超选至供血动脉病灶入 13处,进行手推造影剂透视,确认微导管头位置正确无误后,用微导丝将3 mm×2 cm~3 mm×4 cm的金属弹簧圈(美国Cook)推送至动脉腔内。手推造影剂透视观察栓塞效果,并根据出血灶情况决定是否加用弹簧圈和小颗粒医用明胶海绵。出血灶消失后,退出微导管,将 Yashiro导管置于肾动脉主干造影,观察栓塞效果和其他肾动脉分支情况。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加压包扎止血,下肢制动24 h,卧床休息3~5 d,并辅以止血药物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 d。结果:肾动脉造影示假性动脉瘤6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瘘1例;未显示出血灶1例。6例均成功地进行了肾动脉弹簧钢圈栓塞治疗,术后 3~7 d出血停止。术后 2周复查 SCr为 59~98 μmol/L,平均 78.3 μmol/L,BUN 为 1.86~6.92 mmol/L,平均4.80 mmol/L。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PCNL术后严重出血效果显著,肾功能受损轻,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手段。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1): 41-43

入选年份:2015

3D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初步经验

刘皓,林天歆,许可慰,等

摘要:目的:总结利用 3D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男性患者46例。年龄56~78岁,平均65岁。其中 22例诊断为膀胱癌,术前分期 T1期 6例,T2期10例,T3期6例;24例诊断为前列腺癌,术前分期T1c期 7例,T2a期 5例,T2b期 3例,T2c期 2例,T2d期7例,术前 tPSA 6.5~33.5 μg/L,中位 tPSA 14.5 μg/L。所有患者术前排尿、控尿功能良好。22例膀胱癌患者行3D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24例前列腺癌患者行3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等。结果:46例手术均在3D腹腔镜系统下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普通腹腔镜手术。22例根治性膀胱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 210~350 min,平均 255 min;出血量 100~300 mL,平均150 mL;术后住院天数9~21 d,平均15 d;围手术期出现膀胱一尿道吻合口漏1例,肠梗阻1例,淋巴漏1例。24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时间90~200 min,平均103 min;出血量50~200 mL,平均78 mL;术后住院天数7~17 d,平均13 d;围手术期出现膀胱一尿道吻合口漏1例。随访1~8个月,膀胱癌患者术后1个月日间控尿率 22.7%(5/22)、夜间控尿率 4.5%(1/22);术后3个月日间控尿率66.7%(10/15)、夜间控尿率40.0%(6/15);术后6个月13问控尿率85.7%(6/7)、夜间控尿率57.1%(4/7)。前列腺癌患者术后1个月控尿率79.1%(19/24),术后 3个月控尿率 88.9%(16/18),术后 6个月控尿率100.0%(8/8)。所有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前6例患者勃起功能良好(IIEF-5≥16),3例术后 6个月勃起功能恢复良好(IIEF-5≥16)。结论:3D 腹腔镜有良好的立体视野,能增加手术的精确性,在保证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善术后早期控尿情况及性功能的恢复。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10): 767-770入选年份:2015

前列腺癌PSA筛查的价值和争议

杨罗,李响,魏强

摘要:前列腺癌作为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欧美男性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居第一、二位的癌症。2011年,在美国有约24万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其中3.4万例死于前列腺癌,在男性癌症死亡率中排第2。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明显迅速上升的趋势。文献报道1993年国内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71人/10万男性,1997年升至2.0人/10万,2000年为4.55人/10万,2005年则升至7.9人/10万。而且,据推测该发病率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攀升。因此,有理由相信前列腺癌在我国也将很快成为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PSA筛查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前列腺癌常规筛检项目。在人群中进行PSA筛查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前列腺癌,在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率的同时降低死亡率。早在20世纪 90年代,美国已普遍开始在 t>50岁人群中常规行PSA筛查p′51。经过近20年的I临床实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前列腺癌 PSA筛查的价值。2008年,受联邦医疗和社会服务部资助的美国预防服务专家工作组提出:反对对>75岁男性常规行 PSA筛查,理由是尚无充足证据表明在≥75岁人群中开展常规 PSA筛查能有效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2011年该工作组进一步建议:健康男性将不再接受筛查前列腺癌的PSA检测。因此,到底是否应该常规行PSA筛查呢?综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以看出,基于社区人群的前列腺癌PSA筛查并不能有效降低该病的死亡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PSA筛查就没有价值。在高危人群,比如有下尿路症状的老年男性、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前列腺癌高发地区老年男性人群等,重视和开展PSA筛查能够帮助泌尿外科医师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前列腺癌,进而为患者提供及时规范的前列腺癌综合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2): 150-151

入选年份:2015

猜你喜欢

肾癌单孔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治疗
关注前列腺癌
认识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