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拓宽党报的生存空间
——以《淮北日报》实践为例

2018-02-08梁松涛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淮北日报社党报

□梁松涛

(淮北日报社,安徽 淮北 235000)

笔者供职安徽淮北日报社十有五年,亲历了这家地市级党报的成长壮大。近两年来,在普遍唱衰纸媒的哀鸿声里,却感受到了这张报纸不一样的风景。报纸在淮北这座城市的存在感仍然坚挺,从业者的获得感成就感不降反增。

困境依旧在,更多表现在经济层面

进入新时代,转型发展成为各地市媒体的主旋律,拓宽地市级党报的生存空间成为各地市党报人共同的呼声。

纸媒经济困境是人所共知的秘密。尽管作为地市级党报的从业者,一开始全力否认,然后羞羞答答半遮面,到现在极不情愿地承认,地市级党报目前的经济处境并不让人乐观。笔者从淮北日报社和周边地市党报的生存环境观察得知,处在党报系列金字塔最底部的地市级党报,传统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来自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的挤压,来自各种新媒体对市场的蚕食等诸多因素都有,让地市级党报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发行量严重缩减,媒体影响力日趋下降,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

以上种种一言以蔽之:发行量少了,影响力下降,危机意识使得报社的“肾上腺素”分泌异常;广告收入少了,传统盈利模式被打破,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发展新媒体进而带来人才和机制上的困扰。

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睛,仅仅看到了眼前的困难,那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以《淮北日报》为例,发行量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下跌后,出现了企稳态势。新的“混合型”盈利模式初见端倪。

借用狄更斯说过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站在经济的立场,如果与前几年各地市党报借助办晨刊、晚报的春风,日子过得盆满钵满来比,当前是最坏的时代。但如果站在讲政治的立场,从国家的大形势看,从淮北市党委、政府对党报的关注与支持来看,这是最好的时代。

放眼淮北周边,很多兄弟报社也在喊困难。据笔者观察,眼前的困难其实更多表现在经济上,是由许多媒体盲目扩张以后,人员过快增长,后续财力却没能稳步增长,不相匹配所造成的。

政治上,笔者所在的城市,淮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多次深入报社调研,多次就报社工作和报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可以说,地方党委对地市党报的关怀与支持,与经济上一时的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

事实上,地市级党报目前正处在发展的窗口期——能不能飞起来,在于你能不能找到风口,而不是等风口找到你。

做好主业,守住宣传主阵地

淮北日报社党委把守好宣传思想主阵地作为基本职责,切实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定不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报社采编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推动淮北转型崛起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把新闻策划作为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和提升报纸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抓手,不断强化采编人员的策划意识,增强策划能力,打造精品力作。

近年来,《淮北日报》先后策划了《文明追梦十八年》《聚焦淮北好人现象》《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 奋力推进淮北转型崛起》等有较大影响的系列报道,开设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奋力实现转型崛起》《城市之间》《与经济人物面对面》等重点栏目。其中,《文明追梦十八年》获安徽新闻奖特别奖,《城市之间》栏目被安徽省委宣传部列为2016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

淮北日报社把“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常年工作,定期开展“新春走基层”“高温下的坚守”“走进重点项目”“三夏纪行”“走进乡镇一线”等采访活动。深入报道基层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促转型的良好精神状态,弘扬基层干部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品格,展示淮北转型发展成就。

2017年,《淮北日报》开设了“暖新闻”“记者蹲点日记”“暖新闻”等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笔尖记录社会现象、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市民奉献了接“地气”带“温度”的新闻大餐。

通俗地讲,具体在版面上,就是做强一版二版要闻,让领导满意。做好县区版,让党报的主要服务对象满意。做精副刊版,挖掘淮北市浓郁的红色血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让广大读者满意。《相城文学》《人文淮北》《历史地理》《淮北人物》等优质专版和作品多次在安徽省副刊评奖中获一二等奖,成为报社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融合发展,抢占舆论新高地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智慧政务建设,而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纷纷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应用,很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媒体的传播甚至舆论引导功能。例如,有些政府的官方微博、微信、头条号的粉丝数远远超过当地媒体,如果应对不当,这就会进一步弱化地市党报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地市党报应以专业的角度去说服当地的领导,把当地的政务网站纳入到当地智能传播体系建设中,实现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与政务网站的有机整合,进而更好地服务智慧政务建设。

淮北日报社在办好“报”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报与“网”融合,提升新媒体影响力。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淮北日报社旗下报刊、网站、手机报、阅报屏、“两微一端”已形成跨媒体、多平台、数字化的“全媒体矩阵”。

2017年,淮北日报社数字媒体中心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技术,制作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解读》《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微信专题,及《礼让斑马线》《这些项目要陆续开建,小编带你游玩大淮北》等H5作品,开展了“2017淮北食博会”“古饶桃花会”“段园葡萄采摘节”“石榴文化旅游节”等大型会展活动的网络直播。

目前,淮北新闻网在安徽省地市级新闻网站中稳居第一方阵,正在筹备申报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资质;淮北新闻网微博、淮北网微博微信粉丝数目前近30万个,并创下单条资讯阅读量967万人次的纪录;“智汇淮北”手机客户端创办不到一年,关注人数已超过3.6万人。2017年5月,在河北廊坊举行的中国报业融合创新大会上,“智汇淮北”手机客户端获新媒体项目创新30强;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士锋论文《提升公益活动影响力的全媒体发力点——以淮北日报社“爱心苹果大促销”活动为例》获“深度融合发展”优秀论文特等奖;微电影《你好,我能听得到》获“深度融合发展”十佳微电影奖。2017年6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大会上,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士锋荣获“年度领军人物”称号。淮北日报社选送的《传承》荣获2017年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提名奖”。

由此看来,地市党报的优势依然很明显,利用国家层面推动地市党报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机遇,完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华丽转身,是新时代赋予党报的绝佳机遇。

自我转型,跨界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了地市级党报的发展和走向,也为地方传统媒体向何处去带来了新的话题。

地市党报应该积极布局大数据业务,以实现自身的转型。积极地去争取当地各类政府数据,争取成为当地政府数据的主导开发者和应用者,在利用政府数据等各类数据为民众提供更好服务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商业变现和转型。地市党报也必须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主导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传播体系的建设,并且要负责智能传播体系建设之后的运营。抓住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机遇,对目前生存空间狭小的地市党报来说是彻底转型的绝佳时机。

近年来,地市党报经济效益断崖式下滑,有的媒体因历史遗留问题负担较重,没有充足的资金,互联网转型耗资巨大且耗时较长,单纯的“互联网+”转型可能会让部分纸媒从业者一时找不到方向。所以,站在经营报社的高度分析,单纯的“互联网+”转型思路难以保障走到最后,必须通过“互联网+跨界”的途径来实现自身的彻底转型。

通过跨界来为地市党报转型提供新的产业支撑。《淮北日报》在当地有着丰富的政治、人文及其他资源,可以通过多元化产业的跨界发展来建立起新的产业支柱,进而为地市党报的转型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2013年以来,报社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开辟礼品市场、承办大型展会、举办读者节与车展等活动,为报社实体的发展赢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探明了前进的目标所在。

当然,地市级党报无论向何处拓展自己的领地,仍然要站稳脚跟,找准方向。脚跟站在哪里?脚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上办好党报。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立足主业,守好宣传主阵地。

面向未来,挑战与机会并存。

猜你喜欢

淮北日报社党报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2019年de第一场雪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