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炳奎治疗恶性肿瘤“和其不和”学术思想探究

2018-02-08李黎周雍明指导朴炳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调和脏腑经络

李黎,周雍明,指导:朴炳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扶正培本法防治肿瘤”是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临床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主线,最初由中医肿瘤学科泰斗余桂清主任倡导。朴炳奎通过多年的中医肿瘤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继承肿瘤科“扶正培本法防治肿瘤”思想的基础上,对于该理论进一步凝练,认为其核心内容是“和其不和”,集中体现了中医“和合”思想[1]。

1 “和”的思想内涵

1.1 致中和

儒家经典《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贯天下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汉代董仲舒对“中和”进一步解释:“中者,天地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成。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元初著名道人李道纯十分崇敬“中和”,他把自己的居室题名“中和”,并撰著《中和集》一书,自己身体力行,中和为人。他言:“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

显然,古人认为“中和”是符合自然界本质特征的规律,可以称之为“天下之大本也”或“天下之达道也”,而“致中和”更是能够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天之道”也。

1.2 阴平阳秘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中可以理解到古人的健康理念,在于阴阳气的内致密而外固护,也即阴阳调和,那样才是养生保健治疗所追求的最高法度。

1.3 阴阳自和

《伤寒论》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如果说“致中和”与“阴平阳秘”是古人从追求“天道”所得出的追求健康的最高境界,那么此处“阴阳自和”可以理解为古人在诊疗任何疾病的时候所追求的最高诊疗效果。医圣张仲景为后世中医诊疗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论和原则,即无论何种疾病,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阴阳自和”,就能使该疾病获得“自然而然”地痊愈,肿瘤的治疗亦不例外。

2 肿瘤治疗的现状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积聚病诸候》指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府藏之气所为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肿瘤的病机为阴阳不和、正虚邪侵。所以,朴炳奎教授诊治肿瘤时非常重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朴老逐渐意识到恶性肿瘤多数难以治愈,甚至无法缓解,仅有小部分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水平,但也难免复发,需要定期复查。与肿瘤激烈抗争,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可以改变治疗理念,把肿瘤作为患者身体的一部分,通过一定药物的控制,将其遏制于机体可耐受范围之内,使之处于休眠状态,从而达到与人类和平共处,即所谓带瘤生存。部分经过放化疗、疗效评价为无效或难以耐受剧烈化疗的患者,或因体质差、年龄较大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等、难以耐受常规剂量的联合化疗和放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可以选取单纯中医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长生存时间及带瘤长期生存的目标。正是基于多年来与各种恶性肿瘤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朴老对于“和其不和”治癌思想有了不断的领悟和提炼。

3 “和其不和”学术思想具体体现

笔者认为,朴老在恶性肿瘤临床上“和其不和”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调和”二字上,也即辨“不和”之证,论治以“调和”之。

3.1 调和阴阳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在于“阴阳”,特别是“阴阳自和”。只有善于调整阴阳,使其达到“阴阳自和”,才能实现疾病的痊愈。这是在中医治疗学中有着极其重要指导意义的一句至理名言。欲调和阴阳,当首先辨“阴阳不和”之证,朴老认为中医肿瘤辨证论治首先便是阴阳辨证,即是八纲辨证之总纲,亦是所有辨证之根本。

3.2 调和脏腑

朴老认为肿瘤中医根本病机是“脏腑失和”,治疗手段之一当然便是“调和脏腑”了,而目的是“求和”,即达到“阴阳平和”或“人瘤共存”的目的。朴老在肿瘤临床治疗中除了阴阳辨证以外,还非常重视脏腑辨证,他认为对于各种恶性肿瘤诊疗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特别是针对那些位于某个或某些器官内的肿瘤,必须将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器官与传统医学中的脏腑密切联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能深刻理解各类肿瘤所独有的根本病机“脏腑失和”,从而实现调和脏腑的目的。朴老认为,中医对于肿瘤的认识,尤其重视脾胃的作用,故而在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时,坚持李东垣所提倡的“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的观点,认为脾胃属土,有“运四旁”的作用。对于肺部肿瘤他经常通过“培土生金”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肝部肿瘤,他往往通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从脾胃论治[2]。

3.3 调和虚实

《老子·第七十七章》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文子·卷六》言:“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由此可见,“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虽然属于极具直观性的治疗观念,亦如“致中和”一样,属于“天之道”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就是调和虚实,也就是指“致中和”。朴老在调和虚实方面所表现出的具体治疗手段是“和而不同”,即:未病先防,扶正养生;将病早治,扶正防转;既病防变,扶正减毒;病后调摄,扶正防复。

3.4 调和气血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上·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清·唐宗海《血证论·卷五·瘀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由上述文献不难理解气血不和是产生肿瘤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调和气血亦自然能成为治疗肿瘤的一条重要法则。气血不和在临床常出现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女子见月经量少色淡,面色萎黄或㿠白,舌淡嫩,脉细弱等症候,故而临床常选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紫河车、枸杞子。另外朴老认为,应有益气生血药物,适当配伍滋补肝肾类药物可增强疗效;少佐健脾行气药,可制腹胀纳呆之弊。

3.5 调和经络

《灵枢·邪客》言:“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经文概述了调和经络的意义,同时将其与调和阴阳、调和虚实之间的关系做了说明。朴老在肿瘤诊疗中很重视经络辨证,认为药物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少量引经药,能调和相应经络,引药直达病所,药半而功倍。如,治疗肺癌常用引经药有桔梗、杏仁、桑白皮等;治疗肺癌肝转移常用引经药为穿山甲、柴胡、郁金等;治疗肺癌脑转移常用引经药有石菖蒲、郁金、全蝎、益智仁等;治疗肺癌骨转移常用引经药有牛膝、骨碎补等;治疗肺癌淋巴结转移常用引经药为夏枯草[3]。笔者认为,引经药虽然未必真的能够如经络运行那样准确,但借助这种引经药物去“调和经络”,的确在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起到一定靶向作用[4],很值得重视,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4 结语

通过对朴老治疗恶性肿瘤“和其不和”学术思想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和其不和”在中医肿瘤防治方面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基础,在理论层次上较前人确有所创新。

[1] 花宝金,侯炜.朴炳奎治疗恶性肿瘤经验撷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2] 周雍明,朴炳奎.朴炳奎教授治疗肺癌学术经验撮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S1):67.

[3] 郑红刚,花宝金,朴炳奎.朴炳奎教授辨证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J].北京中医,2007,26(5):273-275.

[4] 花宝金,冯利,朴炳奎.肿瘤的中医药多靶点治疗[J].癌症进展杂志,2004,2(6):441-445.

猜你喜欢

调和脏腑经络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调和γ-正规映射和调和γ-正规型映射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论筋性脏腑病❋
漫画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例谈调和平均数的简单应用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