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业40年发展成就与展望
2018-02-08吴尚之
□文│吴尚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开启了中国期刊业发展新的历史篇章。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期刊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这40年,是中国期刊人砥砺奋进的40年,是中国期刊业改革发展成果丰硕的40年。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期刊业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合理、品种日益丰富、期刊出版产业和事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期刊出版体系,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期刊品种丰富多样
1978年,全国共有期刊930种,[1]2017年达到10130种,2017年期刊品种数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近3年期刊品种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2015年首次突破了1万种,2016年为10084种,2017年为10130种,较2016年增长0.50%。期刊品种不断丰富的同时,期刊结构也不断优化。期刊门类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少儿等各个门类。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664种,占总数的26.30%,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5014种,占总数的49.50%,突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在我国期刊中的重要地位。
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相比40年前,中国期刊业的产业规模有了快速的增长。1978年,全国期刊总印数7.62亿册、总印张22.74亿印张,2017年分别达到24.92亿册、136.66亿印张。2017年比1978年期刊总印数增长了2.30倍,总印张增长了5倍。在期刊经营方面,2017年,全国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利润总额27.40亿元,比上年增长6.60%。2017年全国期刊不仅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正增长,而且利润总额也是近3年来最高的一年。
三、期刊品牌日益彰显
40年来,我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在大众期刊方面,2017年度,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的期刊有11种,较2016年增加1种。2017年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的期刊主要有:《时事报告(大学生版)》《读者》《求是》《特别关注》《半月谈》《小学生时代》《青年文摘》《家庭医生》《时事报告(中学生版)》《中国纪检监察》等。这些期刊每种平均期印数181.10万册,与2016年相比增加2.50万册。
全国以“百强社科期刊”和“百强科技期刊”为代表形成了一批品牌期刊。在科技期刊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光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集群,《纳米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分子植物》等期刊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居全球前列;《光:科学与应用》杂志2012年创办,目前在全球光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上海的《细胞研究》经过20多年发展,在全球细胞生物学期刊中也排名前列。品牌期刊的崛起,确立了中国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增强了我国期刊界的信心。
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期刊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集约化、集团化初见成效。大众类、行业类期刊方面,《知音》《读者》《四川党的建设》、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整合出版资源,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出版企业,所主办的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提升。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期刊330余种,旗下期刊中有45种被SCI收录,有51种被EI收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医学期刊142种,通过办刊、管理、模式、编排、经营的“五统一”,打造了“中华”品牌。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期刊创新工程,对全院80余种学术期刊实行印制、发行、入库、财务、管理“五统一”,提升了集约化发展水平。此外,中国航天期刊群、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中国社会学期刊群、中国力学期刊联盟等一批学科刊群加速聚合,集约化发展初具规模。
五、融合出版初见成效
全国95%以上的期刊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以大众生活类期刊的网络阅读、手机杂志、移动智能端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和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为代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众多期刊推出了手机杂志、平板电脑(iPad)杂志、网络资料库、移动客户端等产品,并开展了微博、微信营销和电子商务活动。在学术期刊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前沿在线出版平台、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网、中国科学院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等数字化平台为代表,我国学术期刊积极探索网络出版、数据出版、优先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打造专业化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并积极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融入学术社区,推动移动出版,满足用户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共2118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966万篇论文入库,在推动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在知识和信息服务方面,一批期刊正在探索形成适合自身期刊条件的融合发展盈利模式。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打造“中读”等知识付费产品,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媒体云平台(RAYS)系统,为出版融合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识服务。2017年已有400种期刊、200家出版单位与之合作,在线书刊7.10亿册,平台收入8.10亿元,一批出版单位通过合作实现了较高的互联网增值收入。
六、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我国期刊业加强了与国际期刊业的交流合作与走出去的力度,提高了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根据国际引证报告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在2016年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到71万次,较2015年增加了25.01%。其中,科技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65万次,比2015年增长了23.44%,对比2012年则增长了68.34%,连续5年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TOP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简称TOP期刊)成为走出去的代表性期刊。2016年,470种TOP期刊他引总被引频次共43.70万次,占中国期刊年度国际总被引频次的62%。470种TOP期刊以10%的期刊数量贡献了62%的被引频次,是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代表性期刊,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我国社会科学期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优秀期刊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例如,北京的《文明》杂志创刊于2001年12月,10多年来,以“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为编辑方针,努力打造中国原创文化国际品牌,目前已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认可的合作伙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200多个海外机构订阅;山东大学的《文史哲》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在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600余个机构用户。
七、积极应对新挑战
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推动中国期刊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中国期刊业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起点上。当前,中国期刊业还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和发展中的困难,面临新时代对期刊出版提出的新要求。2017年,期刊印数持续下滑。全国期刊总印数24.92亿册,比上年下降7.60%,下降幅度高于近3年的平均降幅。传统出版即纸媒的出版总量规模下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关于新兴媒体的挑战、深化改革的挑战、体制转型的挑战、国际化的挑战等,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新部署对期刊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经常说,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如何保持定力,积极应对,把挑战变成机遇。
八、自觉担当文化使命
新时代赋予中国期刊人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积极应对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新挑战,自觉担当起推动新时代期刊业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
一是深耕内容价值,做优传统纸媒。内容永远是出版传媒业发展的立身之本。技术改变的是内容传播的方式,并不能改变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这一本质。从当前期刊业发展来看,传统纸媒仍然是期刊产业的主体,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必须继续做优传统纸媒。传统纸媒的优势就在于内容的优势,必须深耕内容,提高内容质量,把内容做到极致,提高阅读价值、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必须实施精品战略,力推精品文章,打造精品栏目,走专、精、特、优的发展路子。
二是加快融合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要在继续发展传统纸媒出版的同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出版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期刊出版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转型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出版传媒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期刊业要将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挑战成功转变为发展的动力与机遇,积极培育新时代期刊出版的新动能,推进期刊出版业的转型融合迈向新的高度。近年来,知识付费浪潮兴起,知识电商、知识社区、讲座课程、线下咨询、付费文档等各类知识付费产品形态不断涌现,不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新模式,也为期刊出版单位转型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出版传媒业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探索在知识服务中的着力点,在内容上持续深耕,在形式上求新求变。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努力提供优质、丰富的内容与服务,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化媒体,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用户在体验产品过程中的满足感,形成并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深化出版改革,激发发展动力。中国期刊业40年来的发展得益于改革,新时代期刊业的发展仍在于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期刊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期刊产业小而散、集中度不高、多而不强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期刊集团。
四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期刊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期刊业的职责使命。中国期刊业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推动期刊版权走出去,还要推动传播渠道、营销渠道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主流营销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当前还要顺应读者阅读需求、阅读方式的新趋势,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相对期刊纸介质产品,数字出版产品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更容易进入海外市场。期刊业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研发出更多外向型数字出版产品,全面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是打牢发展基础,加强队伍建设。期刊出版行业是内容产业、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人才,行业大厦的基础是广大的编辑出版人员和作者队伍。对期刊出版业来说,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重要。要继续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努力建设好两支队伍,即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出版队伍,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达到既出名刊名社、又出名家大家的境界。
注释:
[1] 本文所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