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一体化思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2018-02-08郑敏

浙江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养老

□郑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尤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杭州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世界名城的关键时期,着力构建区域、城乡、群体间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显得十分紧迫且必要。

基础现状

杭州历来坚持民生首位战略,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连续十年保持新增财力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位居全省前列,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制定实施125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服务对象、保障标准及覆盖水平实行城乡统一,服务项目、标准和质量均高于或持平国家、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成为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实施工作优秀城市。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险主要险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萧山、余杭、富阳与主城区实行基础养老金统一标准。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9.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萧山区、余杭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主城区实现标准统一。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有效服务基本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差由1.98缩小为1.87。

基础教育保持高水平均衡。2016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77%,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9个区(市)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全市区、县(市)小学和初中生师比数均明显优于省定标准。

健康服务城乡共享水平提升。2016年,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56张、执业(助理)医师4.15人,居全省全国前列。“双下沉、两提升”深入推进,6家市属三级医院分别托管18家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下沉乡镇全覆盖。健康水平比肩中高收入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至历史新低。

同时,受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历史原因、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区域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等新区与主城区一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桐庐、建德、淳安等三县(市)公共服务质量与主城区差距较大,尤其在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配置不足,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紧缺,基层医疗机构诊治水平与群众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思路路径

(一)牢固一个中心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围绕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走前列目标,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有”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着力破解公共服务资源城乡间、区域间及群体间流动配置的瓶颈障碍,率先建立一体化、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全国公共服务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二)聚焦五大领域

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及终身教育质量。创新区域内和跨区域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鼓励六城区更多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到三区四县(市)举办、承办和领办学校,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县(市)辐射。因地制宜,多层次多路径推动萧山、余杭、富阳、临安与六城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适时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方案,探索将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路径和举措。关注老年群体,建设老年专门教育机构,扩大老年教育供给。

提升各级医疗资源供给质量。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新区、新城延伸和转移。合理推进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四区与六城区医疗资源一体化布局,科学调控医疗机构数量、规模等指标,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协调均衡布局三县(市)医疗机构,高水平建设医联体,落实属地政府责任,完善市和区、县(市)两级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下沉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落实相关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岗位管理、人员待遇等政策。引导更多医疗资源向资源紧缺及急需地方布局倾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疗人员配置。

推进社会保障全面实现底线公平。进一步打破城乡户籍壁垒、人群界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网络,在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的同时,确保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动态调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将社会保险费率维持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稳步推进社保市域一体化,协同推进财税等相关配套改革。在实现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社保一体化基础上,适时启动临安、桐庐、建德、淳安四地社保一体化改革工作。建立因病致贫困难群体的动态追踪机制,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费差距。

提供更居住舒适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以货币化安置为主的保障方式。加强市、区两级房源统筹力度,积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试点。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政策,扩大省市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范围,开展“租补并举”模式。参照深圳人才住房模式,探索实行“先租后赠”模式,对于选择实物配租且有特殊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免租期10年人才住房,租赁期满后,可赠予对应户型标准面积的住房产权。探索建立城乡住房交流共享平台。

推进养老服务资源扩大覆盖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街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通过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手段,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桐庐县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构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方式,通过医养结合、智慧养老、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等途径,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重点突破

按照公共服务一体化思路路径,瞄准短板,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关键领域,努力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更加关注新区、新城、新组团和农村地区,加强全市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布局。加强公共服务与人口、产业、要素等空间集聚匹配程度研究,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区、新城、新组团倾斜配置。加快萧山、余杭、富阳、临安与主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三县(市)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无缝对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配套。制定推进计划和阶段性目标,按优先顺序领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更加重视流动人口以及儿童、老年人口等群体需求,建立公共服务需求有效管理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推出居住证积分入户、积分就医、积分入学等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关注当前尚未享受服务覆盖的非杭籍常住人口及部分流动人口需求,制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阶段性目标,优先保障就业、教育和医疗,其次保障住房、养老、社会保障,最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方位覆盖。探索构建整体性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管理体系,有针对性提供群众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完善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财权和责任,统筹建立全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社会公益性事业倾斜力度,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进一步理顺乡镇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完善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财权和责任。创新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支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工青妇等组织团体参与提供社会公益服务。

更加强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持续培育公共服务发展新动能。面向城乡群众需求转变趋势,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提升公共服务决策、政策制定、服务模式效率。加强市数据资源局与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人社局等部门的业务协作,推动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开放,构建面向全体市民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引领作用,研究实施“新兴技术+公共服务”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新兴服务,大力推广“城市大脑”“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打响杭州“智慧公共服务”品牌。

更加重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品质化建设,加快完善评估监管机制。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精细化机制,科学制定层次分明、全面配套、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建立科学评估方式和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第三方调研和评估,建立多元化、与时俱进的考评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确保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政府决策三者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开展全过程监测评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多主体参与的监管体系,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乡养老
养老生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