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村经济》看求真务实精神
2018-02-08汪燕
□汪燕
近段时间,是全国各省份“两会”密集召开期,适逢政府换届之年,各地过去五年的成绩单也备受关注。在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声音,多个省份自曝家丑,公开承认宏观数据“注水”,地方财政收入虚增。
尽管地方统计数据失真早已不是新闻,但面对曝光的1/4、1/3,甚至1/2的“注水量”,仍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出乎意料。最早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的辽宁坦承“辽宁省所辖市、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天津滨海新区2016年GDP从超万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直减1/3,“水分”堪称惊人。
准确的经济数据统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进行战略部署、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经济数据造假的危害无需赘述,失真的数据不仅会导致中央和地方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误判,相关政策措施也难以对症下药,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是公共服务的基本保障,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刚性支出,是需要真金白银付出去的,那些连财政收入都造假的地方,当土地财政和违规举债的大门关上后,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说真话了。
从中央到基层,对数据造假早已是深恶痛绝。早在2012年习近平就指出,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针对辽宁数据造假现象,习近平更是明确指示“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然而,不时曝光的造假行为还是让人难言乐观。且不说长期来我国各省市GDP总和高于全国GDP的怪状,在众多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统计数据造假现象。
此次一些地方能动真格自揭伤疤,无论是主动还是迫不得已,都是正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造假之风?一是不正确的政绩观。一些地方官员功利心太重,抱着“数字出官”不放,政绩不够,数字来凑。二是对旧增长模式的留恋。30多年高速增长形成了追求GDP增速的惯性思维,增速一旦慢下来就要想方设法再提上去,实在上不去就玩数字游戏。三是浮躁的心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追求的是经济质量的提升、效益的改善、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但一些地方就是沉不下心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急于出成绩,就只能通过数字“注水”来做文章了。
按照统计专家的说法,统计数据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指标之间环环相扣,按理来说是造不来假的。何况数据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比如有专家指出,那些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整体增速,而经济增速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GDP数据虚高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只要比对一下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的切身感受,只要深入基层了解一下实际情况,虚高的数据很容易被识破,问题的关键还是缺少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说到求真务实,不由想起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一书。此书是费先生通过对江苏吴县开弦弓村深入的实地调研而写就的社会人类学著作,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了全景式分析,堪称近代社会人类学的经典之作。而今再读《江村经济》,除了深刻体会到费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苦难年代的忧国忧民之情,其所呈现的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费先生的研究不空谈、不故弄玄虚,对江村各个方面,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到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等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对于一个问题能里里外外分析得非常透彻深入,凡是涉及到的各种习俗、惯例等都交代得很清楚,读来有如清风扑面。
求真务实是我党干事创业的法宝。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倡导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尤其需要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报实情,不夸夸其谈,不脱离实际,扎扎实实干出实绩,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