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新闻教育: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2018-02-08朱烨

中国传媒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受众教育

文/朱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从最初的科学家大胆的设想走向现实。VR实验室、VR体验店也使VR技术普及开来。同时,互联网技术逐渐运用到新闻制作中,传统的传播手段、传播特点、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各大媒体相继推出VR产品,意味着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进入到新闻制作中来。

1.“沉浸式传播”特征

“沉浸式传播”由虚拟现实概念所引出。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传播者将画面和数据通过虚拟现实制作软件传播到外接工具上,外接工具将其展示到受众面前。[1]这种技术打破了原本平面式媒体的特征,通过立体三维的形式将新闻事件展示给受众。同时,以AR技术进行补充,将图片的动态性叠加在现实场景之中。用户通过扫描或者识别“二维码”、APP应用等方式进行外部唤醒,使受众得以进入到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场景中去。[2]

1.1 从主体上看,人的作用被不断放大

媒介是人的延伸,人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媒介形态以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其中,人处于中心地位,媒介随着人的需求而发展。在虚拟现实新闻之中,人的作用将会再次被强调,这种强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新闻生产之中,“受众”变成了“用户”。从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再到“社交”的web2.0时代,最终迈向于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受众”的职责开始转变,从单一的接收信息,到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记录信息,以“吾汝关系”为焦点的“对话新闻学”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新闻在“众包”机制下被生产。[3]同时,众多社交平台的兴起也使二次传播及多次传播的增强模式兴起,用户变成媒介本身,传播信息。[4]

第二,在组织方式之上,人变成了虚拟现实新闻的中心。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决定了人是“接受者”的角色。虚拟现实技术使人处于新闻发生的场景之中,并且在新闻场景中去感受新闻事件,最终产生了与记者、编辑、主人公的“共情效应”。[5]

1.2 内容生产上,带来深度报道要求

虚拟现实新闻对新闻事件类别有一定的要求,虚拟现实新闻的主题相对而言更加集中,更加适用于“灾难”“战争”“自然”“科技”四类新闻的报道。[6]在主题相对集中的新闻领域之中,记者需要复刻新闻事件的现场,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这样的叙事方式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制作中,不断挖掘和捕捉新闻中的每个细节,以完整的现场呈现给受众。不仅如此,作为补充的AR技术则更是要求各个新闻线索可以组成一个整体的新闻框架,从一个细节之中引申出其他方面的线索和信息。

1.3 在伦理道德上,新闻具有的选择性

虚拟现实技术在用户体验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临其境”。在调动多种感官,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调动用户体验的同时,也使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被模糊。超强的模拟性使用户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现实,逐渐趋于相信在虚拟现实之中的场景就是真实。与此同时,即使是VR新闻,仍具有较强的把关、议程设置和显化功能。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专业性决定了在虚拟现实新闻制作中主体依然是专业的记者编辑;另一方面,基于记者编辑自身的限制、经济政治等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媒体的定位,即使在虚拟现实新闻之中,呈现出来的新闻不是绝对真实、完整的。

2.美国沉浸式新闻教育的探索

2.1 培养理念

虚拟现实技术的掌握是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两个学校的学习计划中,前几周的学习中除了了解虚拟现实发展的概况,就是对虚拟现实新闻制作软件的学习和掌握。但与技术相比,在课堂上更是希望培养学生在新闻实践之中所能运用到的素质,最终使新闻作品可以做到故事讲述要求。首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虚拟现实新闻中,每天和记者打交道的可能不再仅仅是媒介内部的总编、编辑,而变成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人。所以,在南加州大学的课程目标中提到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培养新媒体制作之中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能力。对于学生,要求了解世界新闻,各领域的新闻走向,从而做到与媒体接轨、与世界形势接轨。

2.2 考核方式

随着网络媒体深入人心,新闻实践水平不断地在新闻教育中被提及。南加州大学的考核分数便被分成了四个部分,包含了课上和线上参与、平时练习、演讲报告和最后的任务发布。取代了笔试,大部分的考核要求都是平时练习实践和最后沉浸式新闻作品的发布情况。其中,着重强调了最终完整的新闻作品发布,要求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利用自己在平时的课程之中学习到的VR新闻制作技术独立制作出完整的新闻产品,将其放在社交平台上,之后还要询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做出一个合格的VR新闻产品。最终分数由制作的新闻产品的质量决定,其中,A等的作品要求是专业的,并且具有能够发表的特点,必须要准确、简洁、综合,同时运用到多种线上媒体。

2.3 导师选择

对于媒体来说,VR新闻是一个新鲜事物,一个新领域。所以,在两个学校的导师选择之上,主要是新媒体工作的专业媒体人,在具体的课程讲师上会有VR新闻制作经验的媒体人参与其中。斯坦福大学的沉浸式新闻的导师Geri Migielicz,其在1993年至2009年在《圣荷西信使新闻报》的摄影部任职。1990年,她的团队获得了普利策一般新闻报道奖。在对媒体行业的变革中,她积极投身于新媒体行业之中,她的团队制作的新闻产品曾获得多媒体组的艾美奖。现在,她创办了独立多媒体制作公司,同时,采用了有VR新闻制作经验的讲师,在第七周的学习中,讲师就是Nonny de la Pena。她在2010年首次提出了沉浸式新闻,将虚拟现实新闻运用到新闻中,被誉为“虚拟现实之母”。她的VR纪录片《Hunger in Los Angeles》2012年首次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发布。所以,在教师设置上也可以看出,教师选择不仅要有媒体经验,同样要对新媒体的运作方式非常了解,还要有VR新闻制作方面的经验。

3.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借鉴

对于中国的传媒行业来说,沉浸式新闻是新鲜事物。除此之外,沉浸式新闻是否能够大规模地用于新闻行业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投入可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于新闻院校而言,可以通过寻求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实现共赢的效果。

3.1 基础设施上,与科技公司进行合作

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受到了VR公司Immerex的扶持,成立了VR基金,建设VR/AR项目。VR First公司承诺,将在全球高校之中投资建设50间VR实验室,在各高校中开展包括了游戏、心理、教育等领域的多个项目。同时,在国内,2016年6月,网易宣布联合清华大学成立VR实验室。网易为清华大学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清华利用这些技术条件找到在未来新闻报道的可能性,这同样也是网易在未来工作着重的一个方向。这一决定,可谓是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3.2 考核方式上,做出完整新闻作品

与专业媒体联合发表学生作品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学生自主将已完成的作品发表到社交平台之上,通过作品的受众点击量和老师的专业视角评估进行打分。第二种,通过学校或者VR公司与专业媒体的合作,将作品推到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针对这两种方式,新闻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学校状况等因素进行选择。作为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学科方向,学生做出完整、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是最终目的。

3.3 教师培养上,培养师资力量

对于新闻领域而言,VR技术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相比较而言,VR技术在游戏、医疗等领域的起步是比较早的。更重要的是,在VR新闻教育之中,不仅仅是需要一个懂新闻的人,更需要的是精通VR技术运用的人,这样才可以给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但国内的VR新闻教育尚未起步,等待经过长时间系统学习过VR新闻的新闻人才成为教师,时间周期太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可以通过与信息学院合作,对现有的新闻教师开展VR技术培训,从而尽量在保持高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培养周期,从而大规模地培养VR新闻人才,使VR新闻教育步入正轨。

结语

新闻领域的改变必然会带动新闻教育行业,不仅在课程设置之上,而且在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等方面。沉浸式新闻发展带动了美国新闻教育的改变,但在中国做出类似改变的新闻学院还比较少,随着沉浸式新闻的不断发展,中国做出改变的院校的不断增多,可以找到更加适合中国目前媒介环境的更加具体的新闻教育发展之道。

[1]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6):21-24.

[2]李沁.沉浸新闻模式:无界时空的全民狂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7):141-147

[3]史安斌,钱晶晶.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试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J].国际新闻界,2011,33(12):67-71.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受众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