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新模式浅谈
2018-02-08张玲
文/张玲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期刊亦得到了极大发展,期刊数量、质量均有极大提升。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5020种,超过许多先进国家进入期刊大国行列[1]。从2004年到2012年,被SCI收录期刊增长约一倍,达到了100多种[2]。但在此过程中,期刊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高影响力的顶尖期刊,期刊发行数量普遍不高且呈下降趋势,期刊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不足等。同时,自21世纪初开始的数字化出版转型进程中,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仅仅在编辑流程上实现了数字化,出版及发行模式还停留在旧阶段,未能真正实现数字化。如何完善数字化出版全流程,并利用这一新的技术手段为科技期刊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增强期刊发行量并提高影响力,成为科技期刊当前急需面对的一大问题。本文现结合出版发展新趋势,围绕期刊出版发行新模式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细化编辑流程分工,挖掘编辑核心价值
一名高素质的编辑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将工作重点放在稿件专业内容的把关,与专家、作者的沟通互动上,以及期刊专业方向的确定,行业热点的把握,重点号的组稿等。排版、校对等相关工作可以考虑交给专门的外包公司负责,以充分发挥编辑的工作效能,用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核心工作。例如,Springer Link出版社就借助数字化出版平台实现了工作流控制、文件跟踪管理、文件自动发送等自动化流程,借助与外包排版商的合作将非核心业务移交了出去[3]。具体操作过程概述如下:编辑加工完成稿件后,启动工作流,将稿件在线发送给外包排版商;由排版商完成排版、校对、建立参考文献DOI索引等非核心工作;同时由排版商承担联系作者校对工作,将系统自动生成的PDF文件发送给作者;作者完成校对后排版商再将终稿发送给编辑;编辑确认后,通过文件自动发送系统实现文献的网上发布。整个过程简易高效,省时省力,在期刊出版的前期工作中编辑人员可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科技期刊目前采用的排版、校对模式,编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3轮校对,耗费大量纸张、油墨打印纸板校对稿,部分编辑部甚至需要编辑完成排版工作,效率偏低且无法凸显编辑核心工作价值,偏离了数字化出版进程及专业化要求。当前,我国现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进程中,急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期刊编辑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大局观,在充分提升论文质量、促进科技信息交流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期刊的发行推广及影响力的提升。
2.依托专业力量,拓宽出版发行渠道
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发行都是依靠期刊社自身的力量独立完成,资源、渠道有限,效果一般。新形势下期刊发展要求多元化、专业化、甚至国际化的发行渠道,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增加发行量,增强显示度。部分新创刊的期刊社在这方面开始了积极尝试。例如,2013年创刊的Gastroenterology Report 杂志编辑部即选择与市场份额巨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牛津出版社合作,由经验丰富的对方负责期刊的出版与发行,帮助杂志开拓市场,增强影响力。牛津出版社等大型出版社具备专业的发行团队,能够依据杂志定位(编辑内容、专题、策划方向、影响因子等)确定目标发行领域,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客户群/潜在客户群进行宣传及推送。同时,就读者对期刊产品的反应做出详尽而准确的分析,供编辑部及时调整期刊发展方向。同时,他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经销商的力量,在国内外学术讲座、会议交流、品牌推广等活动中开设期刊展柜,提高杂志知名度与客户认可度。
3.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发行力度
数字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阅读、移动阅读逐渐成为大众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纸媒的发行量呈普遍下滑趋势,网络发行(具体表现为网络浏览量、下载量)成为衡量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网络发行主要依托电脑、平板及手机终端这三大载体,以官方网站、APP、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工具为主要渠道。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部分敏锐的科技期刊已经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期刊征稿、编辑、服务和经营,以“学报”为关键词就可搜索出100余个科技期刊公众号[5]。利用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定期发送期刊最新目录、精品论文或行业动态,不仅可以增强用户黏性,还可以有效提高期刊论文显示度。当公众号品牌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可通过粉丝效应实现期刊的全方位营销,完成期刊发行、学术活动策划、行业展会等一系列活动。
除微信公众号外,微信商城在出版行业中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凸显。国内学者曹继东[6]研究显示,微信商城基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开发的特色互动等功能使出版企业入驻商城后魅力大增。自2014年3月全面开通微信支付功能以来,华文天下、读库等多家出版企业纷纷入驻商城,设立微店专区销售图书及衍生品,与实体书店形成有效互补。这一经营模式同样值得科技期刊借鉴,尤其是集群式经营的科技期刊社/出版集团。
与此同时,APP也逐渐成为扩大科技期刊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APP是数字化出版向移动设备的延伸,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用户使用体验佳[7]。一项针对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的研究显示,APP在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应用中具有功能多样、时效性强、黏合度高、价格优惠等优势,应用前景乐观[8]。但另一项研究同时也指出,虽然国内外科技期刊一般都会采取3种以上新媒体技术实现融合出版,但现阶段仍尚难以对各种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深度开发,需要更进一步掌握新媒体技术,充分理解融合出版的理念[9]。融合出版不是多种出版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不同优势,扬长避短,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落脚点,才能真正实现出版发行模式的变革。
结语
通过国际知名期刊及部分新兴优秀期刊营运模式可以看出,细化分工,实现与专业力量的合作是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扩宽发行渠道,实现融合出版是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增强影响力、扩大发行量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出版环境新变化、新规律,及时更新理念,调整展策略,才能真正地推动期刊发展,打造传播范围广、学术影响巨大的精品期刊。
[1]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1/29/c_1122330364.h.
[2]http://www.ewen.com.cn/qikan/bkview.asp?bkid=234099&cid=707012.
[3]彭玲.改进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加快我国期刊数字化进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8):39-43.
[4]金东,游苏宁.医学科技期刊市场发行现状及提升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95-397.
[5]周华清.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营指标与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89-1294.
[6]曹继东.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模式探析[J].出版科学,2016,24(3):24-27.
[7]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 82-85.
[8]冯秋蕾.APP在医学期刊出版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 370-375.
[9]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J].编辑学报,2016,28(1):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