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7孙剑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发生显著变化,其倡导教学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学以致用。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主动学习,自觉探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策略
案例教学法选取教学案例,做好问题引导,实现学生探究热情的激发,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其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契合,案例教学法理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优势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互进,让高中地理课程精彩纷呈,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并生活中运用。
一、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教学科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我国的地形结构、地貌特征及气候差异等,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激情,激发其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模式传统滞后、课堂内容的枯燥无味等弊端。而案例教学法近几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优势明显。其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实现了课堂主导者向组织者、引导者的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大胆质疑,设想结论等。为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二、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 做好案例素材挖掘,教學有效衔接
案例教学法运用重在素材的选取。恰到好处的案例不仅实现课堂氛围的提升,更能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调动起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案例选取必须与教学相关联,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案例的选取除了课本之外,更应该来源于生活,关乎学生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习是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从而树立地理学习的正确意识。此外案例的呈现形式也需要重点关注,应尽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不是简单的图文呈现,而是结合现代教学设备,实现音视频的多元呈现。例如讲解《工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钢铁工业生产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对钢铁生产有所了解。然后介绍我国著名的两大钢厂:鞍山钢铁和宝钢。通过学习视频学生知道鞍钢位于辽宁省,附近有钢铁工业发展的煤矿和铁矿资源,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还有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依托,是其钢铁发展的优势条件。而宝钢则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矿和铁矿石资源都缺乏,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地运输过来。让学生对比这两个钢铁厂,其位置选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教师引入一段首钢从北京石景山迁到曹妃甸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原因是什么。通过视频介绍,从我国知名的钢铁厂介绍入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思考,带着疑问开启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学习中。正是因为案例自身的探究价值使得学生自觉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而图文视频并茂的案例展示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案例教学法教学优势的发挥。因此选取合适的案例,确保其与教学衔接,并具有探究性与引导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导入。
(二) 加强课堂教学指导,科学评价效果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更为形象与直观,无需教师的课堂指导。其实这是错误的,教师教学中的指导不能少,而学生案例分析也需要教师的点评。从本质上说,案例教学无非是教学平台,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教学呈现,让学生获得更直观具体的知识认识。而案例教学效果还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指导与评价。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指导与点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案例教学点评的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例如在组织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为例》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重点不是山西省区域地理的教学讲解,也不是当地能源资源的开发问题,重点是典型案例背后的共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了解到资源开发的后续问题。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问:山西能源资源现状是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组内探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指导,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共性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而辅助以声情并茂的案例展示,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化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其他省份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做好知识的迁移。
(三)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凸显学生主体
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并不是教师一人,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也不是教师讲完,学生听完就结束了。案例更多的是平台,教师更多的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案例教学法服务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必须要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明白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职责。学生才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实现自身主导价值的凸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学习分析中,主动交流探究案例。学生是分析探讨的主体。在课堂组织中,教师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的搜集与制作中,教师提问学生整理,案例其实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加工编制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学习接受起来更容易。例如在讲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课本资源挖掘的基础上课下搜集资料,课堂探讨丰富补充。学生一起搜集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资料、一起搜集澳大利亚降水分布的资料、一起搜集澳大利亚气温分布的资料等,让学生尝试制作澳大利亚小麦—牧场土地利用示意图,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案例的搜集与丰富中,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群内探讨,发现地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参与案例整合的过程中会加深对地理现象、特征及成因内在关联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运用中,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参与案例编制,参与分析探讨,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教师适当地点评指导,让研究结论更为系统完善。在新课改背景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实现其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而案例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中获得某种经历,实现课堂知识的学习,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巩固。
作者简介:
孙剑,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费俊龙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