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平民史地学家张穆
2018-02-07张舒
张舒
张穆,字诵风,又名瀛暹,字硕州,后以石州为号,山西平定人,生于清嘉庆三年(1808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终年41岁。
道光十一年(1831年)张穆为优贡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参加顺天乡试,因误带一瓶酒,被诬怀挟入场,与考场监试人发生口角,被以“破坏考规,无理取闹”送交刑部。张穆据理力争,最后以“小小过失,但不达犯罪条例,宣布无罪”。但已经失去这次参考机会。张穆愤恨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压制,再不进考场,绝意于仕进,闭户读书,从此一生再未参加科考,而以一平民,专心于学术研究。其著作极丰,尤其在历史地理及考证、校勘方面,功力很深,所著《蒙古游牧记》《俄罗斯事补辑》《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邱先生年谱》《元遗山先生集》《程侍郎遗集初编》《魏延昌地形志》等著作,对中国史地学影响很大。清代汉学家、国子监祭酒歙县人程恩泽称张穆“得汉学之渊源”,赞扬张穆的文章是“东京崔蔡之匹,通训诂天算舆地之学”。清人陈康祺《郎潜二笔》称:“平定张石洲穆融贯经史,学穷九流。山右自阎征君后勃窣(缤纷)群书,断推先生为眉目(表率)。客京师与寿阳祁相国、歙县程侍郎及何子贞、苗先路、俞理初诸君,以绝业相切劘(磨),比年厂肆旧书遇有石洲手校之本,靡(无)不精审,康祺心窃向之”(王俭《张穆大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清人何秋涛说:张穆“其人精舆地之学,凡所考证多有依据,其论乌落(地名),俟又转为俄罗斯,能即地理方物以订前人聚讼之说,实足与钦定皇朝文献相发明,亦非他书所能及。”由于张穆对史地学研究成就很大,《清史稿》便将这位平民学者以文苑列传(见《清史稿》卷486文苑传二)。
张穆六岁入家塾读书。一次,训诂文写得不好,先生批为“涉猎不广”。张穆觉得很惭愧,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学业如补屋,一处不补则漏。”从此学习更加用功,每得到一本好书,便视为珍宝,认认真真把整卷书抄录下来。他高兴地说:“借来的是正本,不几天我手头便有了副本。”一次,教张穆读书的莫宝斋先生走进张穆书房,径直来到书桌旁,见书桌上放置着张穆一叠叠的手抄本,有《王阳明集》《吕语集粹》《漳浦黄道周传》等,大喜,说道:“孺子可教,后生可畏!”
张穆学习刻苦,扎实,学问很快大有长进。其祖父张佩芳曾刻成《翰苑集注》,即唐代陆宣公文集。道光十年(1830年)张穆完成《翰苑集注》点校本,时年二十岁,足见张穆之功力已经非同寻常。
张穆家与寿阳祁氏有着亲戚关系,祁氏韵士的五子寯藻年龄比张穆稍长,张穆称寯藻为五兄。道光十一年(1831年)张穆赴寿阳专程拜访祁寯藻,二人相谈甚欢。寯藻将其农书《马首农言初稿》请张穆观看,张穆读后说道:“兄有收获,我受启发。所谓三年学个买卖人,一辈子也当不好个庄稼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张穆受祁寯藻之托,审定祁韵士《西域释地》,校订《西陲要略》。祁韵士早年在史馆工作,因亏铜案发戍伊犁。祁韵士在伊犁生活了三年,所著《西域释地》《西陲要略》是两部学术性史地类著作。张穆校订完《西域释地》,在书中弁言中说:此书“天山南北,疆域山川,条分件系,考古证今,简而核矣”。
不久祁寯藻又送来《吴侍御奏稿》请张穆校定。吴玉在明代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明宪宗诏开言路,吴玉慷慨陈词,明宪宗采纳了他的陈词。吴玉又弹劾辅臣刘鸿训,揭露刘鸿训纳贿与擅增敕书之罪,二人对质于文华殿。吴玉言辞激烈,面对高官毫不妥协。宪宗感叹说:“真个铁面御史也!”张穆校定《吴侍御奏稿》后,称赞吴玉:“好一副铁铮铁骨!通过校订吴稿,我真正了解到吴铁嘴的本色。”
道光十八年(1838年)张穆在张芾(陕西泾阳人,道光十五年任翰林,官至江西巡抚)学使的帮助下获得有关阎潜邱生平的大量史料,开始编撰《阎潜邱先生年谱》。阎潜邱,即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邱,祖籍山西太原阳曲。其七世祖业盐,侨寓淮安。若璩五次回祖籍应试,皆不中。但并未由此影响他潜心治学的志趣,若璩二十岁读《尚书》时,发现其书有许多可疑之处,历经三十余年经多方面考证,著《尚书古文疏证》,解决了一千多年经学史上的一大疑案。阎若璩治学严谨,著述等身。张穆在《阎潜邱先生年谱》中引潜邱子阎泳《先父君行述》称其父:“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阎若璩著述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阎若璩的这种学风对乾嘉学派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列强坚船利炮出现于我领海,俄罗斯不断侵我边境,中国危机四伏。张穆有感于斯,读俞正燮《俄罗斯事辑》,萌发辑补之念,在参考松筠《绥服纪略》和收集资料基础上,完成了《俄罗斯事补辑》。在当时,中国人对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大都不很了解,而张穆之书对这些国家的介绍却较准确,有利于国人了解国际形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张穆从《永乐大典》中影绘出《元经世大典所载西北地图》,特赠魏源,致收入其所著《海国图志》。对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张穆十分称赞此书,认为“考据之精,文词达意之美,允为海国破荒之作。”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张穆纂写《顾亭林先生年谱》。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字忠清,江苏昆山人。清兵南下,在昆山举兵抗清。失败后,到苏、皖、鲁、晋等地考察山川形势,结交四方人士。提倡研究实学,对经济、史学、天文、地理、金石、兵农等都有深入研究,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是研究古代经济、地理的重要著作。又有《日知录》,是其终生精诣之书。后人将他与黄宗羲、王夫之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张穆十分尊敬顾炎武,称他为“爱国先驱、国朝大儒”。是年,张穆完成《顾亭林先生年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纂《蒙古洲牧记》,此书可谓张穆的代表作。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内地各行省皆有志乘,所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独内外蒙古……未有专书……学古之事沿多懵其方隅,疲于考索,此穆《蒙古游牧记》所为作也。”此书以地志为体例,但又根据具体实际有所变通和创新,以蒙古各盟旗为单位述其道里四至,按各部所在地考察社会沿革及历代民族交往关系,足补辽、金、元三史之缺,尤其记录当时边疆发生的问题,不同于过去写史忽略当代的倾向。惜张穆生前未能完成全书,故后由友人何秋涛整理校订并对后四卷补辑,历十年完成,于咸丰九年(1859年)付刊。《蒙古游牧记》对于研究蒙古各部落的历史、满蒙关系史,以及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历史地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學术价值,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祁寯藻说:此书“结构详而有体,征引则赡而不秽,考订则精而不浮,确而有据,拟诸古人地志,当与郦亭之笺《水经》,赞皇之志《郡书》并驾齐驱”。此书刊行不久,已引起海外学者注意,英国和法国汉学家都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19世纪60年代后期,俄人卡法罗夫将《蒙古游牧记》译成俄文。直至今日,此书仍是国际史学界嘱目的权威著作。
张穆弃仕为民,一生专心历史地理学研究,对中国史地学做出了令人嘱目的成就。他的忧国忧民,爱国情操,学习刻苦,治学严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值得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