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育德育人
2018-02-07丁春明
丁春明
“德育”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以,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情感,挖掘文本的育人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呢?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征和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以课本为根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教育学生成才成人。
一、妙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对爱国主义教育做了规定: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民族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教材中,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所选课文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这条基本线索。以《故宫博物院》一文为例,作者介绍了故宫建筑群宏大壮丽的规模、精美的建筑和统一的布局,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初中课文中还精选了一些名家名篇,塑造了很多爱国的形象。以《藤野先生》为例,作者鲁迅为寻求救国道路来到日本学医,但在学医期间他深感国民的愚弱,决定弃医从文,唤醒国民的灵魂。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震撼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从而树立起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二、巧用文中生动感人的形象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有多重要。
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思想意义,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事件所折射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为例,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闯过难关,取得胜利。在阅读赏析这篇文章时,学生明白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树立信心,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还选取了不少先进人物为例,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对学生起到了很大的典范和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远大抱负,体会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三、精选课文中的典型事件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典型事件、形象感染、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从而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斑羚飞度》一文为例,可以抓住老斑羚为了保全种群甘愿做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以《老王》一文为例,可以让学生分析老王的形象,感受劳动者质朴、善良、无私的美德,并希望学生也能像作者那样尊重、关心和爱护他人,做到平等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四、细品人物优秀品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及升学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代社会关系复杂,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变革,许多新的矛盾,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为例,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可以体会到贝多芬那种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不妥协、不屈服、勇于斗争的意志。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境时的表现,反思自己,提高自身对抗挫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