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软件园区创新竞争力百强研究
2018-02-07孙会峰
孙会峰
软件行业内涵正在发生迁移,软件产业技术密集爆发,产业演进重新定义软件园区要素需求。今天,对于一个软件产业的集聚而言,从空间集聚向连接集聚转变。
明确园区如何扶持软件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我们对软件行业具备一定的认识。
第一,我认为整个软件行业逐渐从互联网向智能方向发展。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企业逐渐地实现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直至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且最近两年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系列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价值进一步发挥和实现,来创造新型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智能时代的到来。
智能不仅仅体现在现有的数据挖掘之上,还可以产生很多新型的智能化场景,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同时也会催生很多新型的商业应用。
第二,工信部作为软件行业的主管部门,在过去几年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整个行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和应用示范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行业的创新能力的快速培育和发展,对于促进软件产业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软件行业的体量在过去发生很大变化,十年间整个软件行业规模增长了约10倍,其资产达到了5万多亿元。所以整个行业,无论规模、速度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年均增长率超过25%,目前基于数据、内容、业务、场景等的新型软件产业内涵不断丰富,无论从自身体量或在全球占比,还是服务于社会、产业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四,目前软件行业的内涵正在发生迁移。传统的软件行业包括服务外包、系统集成、ERP、OA等操作系统。而今天的软件行业,以大数据为基础,使软件、工具和应用相互结合,这是十年前我们对软件行业的未来发展所无法預测的。
第五,人才。由于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个行业在密集爆发增长的过程中,对人才方面需求也随之增大,但是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缺口仍然较大。2017年我国有约600万的软件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缺口仍有约30万。
第六,软件行业的内涵在发生变化以后,对于软件产业的主要的载体,软件产业园区服务的供给或建设能力的支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一个软件产业的集聚区来讲,需要的是创新平台、开放的数据以及相关的上下游的联盟等,联合起来进行内容的创新,这就考验产业园区的政策制订。除指定产业园区政策外,我认为整个产业园区或者产业要素的集聚,会从空间集聚转为链接集聚,通过网络的手使产业园区和企业之间建立连接来协同发展。因此,建设产业园区的宗旨,应该从规模政策转向共享、创新、生态、社区或场景方面发展。
同时我们对全国300多家软件园或者以软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并围绕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益的四项指标对300家园区进行评价。同时对300个园区发放共2000份调研问卷。从调研结果来看,上海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深圳软件园等,由于建立时间较久,市场较为活跃,同时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靠近市场、院校等,使得园区辐射能力较强。
从对300家产业园区的调研和梳理来看,我们观察到几个特点。
第一,从区域的分布上讲,创新能力100强企业的70%仍然集中在经济最为活跃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其中华东达到35家。第二,从创新的基础来看,发展较好的园区,其内部的企业构成,90%来自软件企业,证明园区主导的产业非常明晰,所以园区在制定政策和支持力度上会非常精准。第三,从创新环境来看,在300家园区中,园区公共的服务平台数量在逐渐增多,例如杭州软件园、杭州高新区软件园都具有英特尔、微软等大型平台,给中小型软件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第四,从创新投入来看,以上海软件园为例,软件从业人员比例相对较高,其研发人员就高达40%,而且整个研发投入的占比也是非常高。第五,从创新效益来看,深圳软件园中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100余家,其中湖北软件园新增上市企业34家,而且这一数据也代表资本市场对软件企业的认可。第六,从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来看,百强园区中新兴业态比重在逐渐增加。众所周知中关村软件园早期是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为主,但是今天的中关村软件园,其产业内涵发生了很大转变,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的入驻。目前在园区结构中,在百强园区中新兴产业占比已从13%增加到25%。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结合地方产业基础,重新建设产业设施。比如围绕着工业和《中国制造2025》为主题的园区会催生众多的工业领域软件应用,通过这些软件与应用可以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未必完全围绕消费级应用互联网进行发展。第二,结合产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第三,抓住产业初期的机会,目前高速发展已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而这一发展趋势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第四,基于人才资本要素进行共享和合作,包括围绕新兴业态搭建基础设施,也可围绕企业进行并购和重组,实现在巨大增量的市场中快速构建影响力。
(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