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攻坚办事难打造审批服务最优城市
2018-02-07武汉市编办
●武汉市编办
2017年,武汉市深入实施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以下简称“三办”改革),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努力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目前,首批9653项审批服务“三办”事项清单公布,575项市级事项全部实现了网上申报,市区两级审批服务办件量829万件,提前办结率为95%,改革成效初显。
一、坚持民意导向,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图”
从企业和群众的办事角度、服务需求出发,打造透明、高效、便捷的综合审批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一是“一张清单”明事项。梳理企业和群众“跑腿”的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分类编制公布市、区、街道(乡镇)三级9653项“三办”事项清单。其中,明确“马上办”事项4820项、“网上办”事项4306项、“一次办”事
项7745项。推动政务服务“基层可办、随处可办”,民生事务审批服务原则上下放到各区,并向街道、社区延伸。同时,建立“三办”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扩大审批服务“三办”覆盖面。二是“一套标准”定流程。出台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编写规范、区级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通用目录,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同标准、无差别”的标准化审批服务。对“三办”事项逐项编制标准化的办事指南表和一次性告知书,通过政府网站、宣传手册等形式,与“三办”事项一并向社会公开。改革后,市级审批服务办理时限较法定或原承诺时限共计压缩6095天,平均每个事项压缩10.6天;申报材料共计精减500份,平均每个事项减少0.87份。三是“一项机制”促长效。创新改革评价督办机制,举办“三办”改革“大比武”,集中开展“一把手”交叉体验活动,倒逼“三办”改革推进落实。召开“三办”改革专题拼搏赶超会,交流展示“三办”改革成果。定期公布各区、各部门“三办”服务效能排名,依托“电视问政”“作风聚焦”平台,曝光审批服务中的负面典型案例,推动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三办”改革问题整改台账,一事一账、全程留痕、动态更新、定期对账。
二、推动集成服务,奏响提能增效“三部曲”
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重构政务服务的主体、流程、平台和工作机制,推进“三个集成”,实现“进一个门、跑一个窗、上一个网”办理所有审批服务事项。一是集成机构“减窗口”。整合市直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责、事项、环节、人员到内设的行政审批处,整体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枚印章”管审批,市直部门承担审批的处室由121个减少为28个。推动区行政审批局从物理集中向功能集成转变,实现区级审批职责、事项、环节“三个全集中”,区级承担审批职能的部门由264个减少为15个。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分区,科学设置业务咨询、网上申报、综合受理、自助服务等区域,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综合设置审批服务窗口,全面实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便捷出件送达”审批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窗口办结率。二是集成流程“简环节”。建立一体化办事规范和办理流程,对跨层级的审批服务事项,逐步简化为一级办理;对跨部门的事项,打通部门间办事环节,建立一体化办理流程;对“一件事情”涉及多个办理环节的,整合优化相关事项的申请材料和表单,实施前台多事项一表式申办受理。打通房屋交易、不动产登记、契税办理等环节,推行不动产一体化登记服务模式,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3-7个工作日。实行涉税业务联办服务,一个窗口、一台机器实现国税、地税税款同时划缴、后台分流入库。三是集成信息“提效率”。完善“云端武汉·政务服务大厅”,构筑一体化“网上办”平台,推行政务服务“网办优先”,优化简化网上服务流程。目前,“云端武汉·政务服务大厅”已覆盖15个区(开发区)的政务服务大厅,并向全市171个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延伸;身份认证系统已注册用户32万个,初步实现“一号申请”;初步建成证照核查系统,已采集40个部门175类证照、700余万条数据;拓展微信、微博、短信、移动终端等渠道多样的政务服务,开展在线即时咨询和帮办服务,年服务量10万余人次。
三、聚力改革创新,激活审批提速“新引擎”
聚焦投资审批、中介服务等“三办”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最大限度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打通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一是打通投资审批“绿色通道”。打造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土地供应“三个绿色通道”,优化工业投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审批“三张流程图”,对重大项目审批试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先建后验。建立工业项目从招商到开工的全程服务链条,实行“工业园区代办、政务中心帮办、部门并联审批、线上线下一体化”。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行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区域性评价,实行“同一园区一次评估(评价)、结果共用”。在工程建设领域探索实行联合踏勘、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新模式,变“分头受理、专项办理”为“统一受理、联审联办”。改革后,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审批时限控制在38个工作日以内,从拿地到开工压缩到3个月以内。二是构建审批服务“中介超市”。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治理,建立涉审中介服务事项、收费、机构“三个清单”。经过三轮集中清理、两轮动态调整,市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由77项精减为41项。改革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方式,每年为企业直接减负1.6亿元。先后分三轮在18个重点领域部署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检查,分类建立33份涉审中介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实行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价。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和网上服务平台,打造审批“中介超市”。2017年5月,武汉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上线试运行,中介机构“零门槛、零限制”入驻,项目业主可公开透明选中介。三是实施政务服务“亮点工程”。“三办”改革以来,市公安局推出的网上警局和电子证照卡包、市人社局推出的市民“一卡通”、市工商局推出的商事登记“二十八证合一”、市国税局推出的“汉十条”智慧办税新模式、市政务办推出的全程免费代办帮办、东湖高新区推出的“政务十条”和免费中介服务、武汉经开区推出的“5+2”延时服务等创新措施,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群众对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