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

2018-02-07周莹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苏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周莹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1 引言

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过精辟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1]。历史显然不会因个人理想和意志而发生重大改变,马克思终其一生也未能在欧洲建立社会主义形态的政权,然而,历史承认了其理论思想的正确性。在苏联、中国等国家人民的努力下,社会主义形态的国家政权相继实现,彻底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唯物史观是实践的哲学,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是在实践中实现的,而且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发展是马克思本人也不曾预料的问题。各国只有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历史大浪淘沙,苏联等社会主义政权相继垮台,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之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阶级等概念有了本质认识。国家是社会形态得以构建的载体,表面上看,国家是农村、城市、家庭和人种等的集合,国家的建立只与地域、军队、民族、宗教文化等相关。但在对不同国家的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观察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实际上,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2]”这一本质判断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应有的政权领导者有了清醒的认识。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观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认识到资本主义贫富不均问题的早期社会主义运动者认为“公有制”“按劳分配”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可行方案,然而行动纲领的缺乏,导致空想社会主义只能停留在理论幻想中。马克思吸收了这些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道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本质矛盾,并为社会主义的建立提出了行动纲领。至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得以初步完善,其核心要素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

2.2 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他们提出了这一理论构想,但没有机会就这一社会主义形态的具体实践提出建议。列宁是第一个就社会主义实践提出具体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列宁的构想和实践中,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短期内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受限、商品市场不足、劳动者积极性不高和经济扩张主义等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覆灭。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参考了列宁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也遭遇了苏联类似的问题。在苏联垮台之前,我国第二代领导人就积极开展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针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绕开了列宁就当时苏联的实践提出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主张,回溯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源头,找到了一条就我国具体实践,采取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在这一科学思路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和引入市场经济等国策,并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自由和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与此相反的是,陷入教条主义的苏联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后垮台。鲜明的对比给我国以警示和危机感,但没能阻止我国在正确道路上的前进步伐。

3 唯物史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型的哲学,不用于以往的经典学院派哲学,马克思主义注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现象,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作的根本原因。为解决这种矛盾,他率先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一学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困境,其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一批抱有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共产党人推动实现的,这一道路也寄托了中国国民的社会理想,即实现与马克思所预言的人人平等、自由和谐和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而实现这一理想所遇到的困难,也必须依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来解决,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1 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是动态而具体的

自俄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形态国家后,俄罗斯遇到了一系列具体问题,首先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同盟,其次是展开与英法等国为首的十多个协约国的代理人战争,最后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组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家第二代领导人的选拔以及苏联的经济建设等。与苏联类似,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也遇到一系列具体的问题,首先是打击资本主义残余军事势力问题,其次是抵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家的军事威胁问题,再次是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问题、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等问题。无论是苏联、我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成立后均需要面对不同的、具体的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构想,但他们不可能预见具体社会主义国家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继而也无法为这些困难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但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地解决动态的、具体的困难是可能的,其前提是把握科学性。对于中国来说,要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根据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权衡利弊而采取中国式的解决方案,即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决方案。

3.2 中国人民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有着独特的、悠久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中国不仅有能力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可以比其他民族国家建设得更好。从苏联的失败来看,不仅中国有幸遇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马克思也应有幸其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离不开各国的历史文化沉淀,社会主义建设不是苍白的理论照搬,本质也是国家治理问题。

从党的一大立党立纲,到遵义会议的毛泽东思想初步成立;从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十八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体系,再到如今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成立的几十年中,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对国家道路、制度的“修整”。尤其在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这极不平凡的五年更是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它不止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特性,并用自身未来的延展性使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一切的成就都根源于党的领导,更在于科学思想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呈现了当今世界无法忽视和轻视的特色的中国,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的实现进程,新时代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依然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产物。

猜你喜欢

苏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