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顾城之死及“顾城热”的原因

2018-02-07李兴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顾城痛苦

李兴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710021)

1 引言

阿尔瓦雷在“文学与自杀”的观点中提出两种自杀类型,一种为不堪忍受外在社会体制的压抑导致自杀;一种由于自在的自毁力量导致的自杀。因此自杀既与外在客观世界有关,也与自己内在的主观世界有关,但往往个人的内心因素占主要原因。一个人的一生总是在矛盾的关系中度过,并且每一天都在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矛盾。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禁闭》中曾提到“他人就是地狱”,当一个人深陷他人的世界并且由于他人的行为而给自己造成伤害和痛苦,那么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而当一个人不顾周围的一切强行实现自己的意志,并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么他也可能成为他人的地狱[3];当一个人处理不好自己与内心世界的关系时,那么他可能就是他自己世界的地狱。顾城最后的自杀,与其在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时有关,既有来自外在世界的压力,也有自身的内心因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源于他的生活体验,而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应,因此在解读顾城之死及顾城的诗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参照这些生命体验,而用内外因的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造成其死亡的因素时,能对理解他的诗及诗人的内心世界有很大帮助。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语境是分不开的,在顾城死后,其诗歌曾一度出现“热”现象,这一现象从来都不是无迹可寻的,这与时代文化语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以文化语境作为背景,对其诗歌“热”现象进行分析,能更好地对这一原因做出解释[1]。

2 “他人就是地狱”——我和他们的世界

童年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时期,童年的体验往往影响着个人的情感及言行,对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童年时期痛苦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更为深重。心理学上说,人在回忆童年时光时,能记起的往往是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不好的回忆,这些痛苦的情感体验让人更加难忘和消化,而那些快乐的事情总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也容易遗忘。因此痛苦的体验或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对其思维模式、世界观的形成等造成很大的影响,顾城也不例外[2]。顾城生长于文革期间,痛苦的体验使他具有了敏感的心灵以及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场毁灭性的文化灾难中,他目睹了诸多暴力及血腥的场面,随后又跟着他的父亲被下放到农村,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致使他慢慢变得压抑,试图逃离那些纷争、喧嚣与暴力,只想躲进自己的世界净土里。在《顾城与诗》里,他回忆到:“在文革初期,有人在我们楼下马路对面的墙壁上,刷了两条大标语,不知贴反了,还是贴错了,马上被众多的路人围拢来,死死地缠住,揪住,按下头,用脚踢......顾城起初是从窗户,蜷缩在床头,像蜗牛,再也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①面对这些经历他虽然选择向内心世界逃避,但这不仅没有使他得到释怀,反而在他的潜意识里加深了残忍和凶狠的印象,顾城一直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甚至长大后还一直用拒绝长大的态度面对世界,并且一直视自己为孩子,除他以外的世界都是成人世界。在他眼里成人世界是不干净的,是会将人变形的,他曾在自己的诗中这样写道:“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②可见已经接近三十的他仍然在拒绝着长大,试图把自己远远的排除在成人世界外。

顾城拒绝走到成人的世界里,因此他把自己的世界封闭起来,而当他的内心世界被现实的丑陋渗透时,他的世界开始凌乱了,矛盾也逐渐变得尖锐。“童话诗人”虽然在用笔描绘着他的世界,但是却没有守住那个世界的干净与美好,这种痛苦的体验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在他的诗句中开始散发出死亡的气息,如《永别了,墓地》、《祭》、《牺牲者.希望者》、《简历》、《就义》、《我的墓地》、《假如钟声响了》、《火葬》、《我把刀给你们》,“敲着小锣迎接墓地/吹着口笛迎接墓地/坟墓来了/坟墓的小队伍/戴花的/一小队坟墓”,(《永别了,墓地》)③,“是的,我不用走了/路已到尽头/虽然我的头发还很乌黑/生命的白昼还没开始。”④(《就义》)诗句中的坟墓意象,既象征着死亡,又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顾城的死亡意识,《就义》里的“尽头”二字也透露出了他深深的悲观意识,虽然身体未老,可人生却已走到了尽头。

3 生命的句点,“顾城热”的开始

诗人的生命在1993年10月8日这一天画上了句点,他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诗人之死这一事件却备受世人关注,其诗歌也成为热搜诗歌,这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诗歌这一领域。其实类似的还有诸如海子、闻捷、骆一禾等诗人,他们也都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对此我们不禁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诗人都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是他们对世界的失望产生了那些诗,还是由于有了世界的不完美才缔造了诗人?诗人的死是一种结束也是另一种开始,虽然生命肉体已经死亡,但精神产品永存。顾城的死引起了一种文化景观,与之相关的人都争相出来出书、做专访、评论等,对其褒贬不一,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试想如果诗人不死那么他们的诗是否会热,是否会出现热捧的现象?一个事件之所以会成为热点事件,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特定文化语境对诗歌创作和传播的介入与影响。

4 结语

在“童话诗人”顾城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丽与纯洁的,在这里充满着至美至善的信仰,然而人的世界里又总是由许多矛盾组成,这矛盾来源于自身、他人以及所生活的世界,因此,如何处理矛盾关系就成了我们人生的重要问题,处理的好坏与否通常影响着我们自身的行为。顾城是一个被称为“童话诗人”的人,他拒绝着他者世界,只愿活在自己的净土中,他将自己视为孩子并拒绝着长大,他笔下的世界带有纯真的同时也散发着死亡意识,最终“童话诗人”选择了我们意想不到、接近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为其生命画上了句点。他的死亡与其处理矛盾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离世后,文坛和社会上曾掀起一阵“顾城热”,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与客观的时代背景有关。本文是笔者在查看对当年顾城之死的相关消息及评论后,个人做出的不成熟的见解,在分析“顾城热”形成的原因时也只从两个角度来解析,显然略显单薄和不完整。顾城事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社会事件或文学事件,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十分重大,值得世人去分析和研究。故剩下的不足之处,望后来从事相关研究的人能进行完善和补充。

【注释】

①顾城:《顾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第1页代序。

②顾城:《顾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第60页。

③顾城:《顾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第13页。

④顾城:《顾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第20页。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顾城痛苦
远和近
谁痛苦,谁改变
雨后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远和近
分担痛苦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痛苦力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