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思考

2018-02-07

中国合作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农现代农业农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大国小农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农情。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又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小农的形式与基本特征

小农制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农业经营制度,虽然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但一般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一种经营制度,主要是指个体农民经营一小块土地;二是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但不管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都含有单个家庭、小块土地、自主经营等内容。这种小农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规模小,主要从事小规模的个体生产、经营与劳动;二是主要满足家庭消费需要而生产,生产单位与消费单位高度吻合;三是兼业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非农收入对平衡家庭支出非常重要。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广大农民又由集体土地上的集体劳动者转变为集体土地上的承包经营者。虽然土地的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但承包经营权已属于农户。在这一体制框架内,我国农村又恢复了传统的家庭单干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土地规模狭小,土地均分及其调整加剧了农地经营的小规模、分散化及碎片化的趋势,“户均五六亩,分散八九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1986年全国农户户均耕地面积9.2亩,分散为8.4块;2008年,户均耕地面积下降为7.4亩,分散为5.7块。靠这种小规模的农业,求得温饱可以,富裕则难。二是缺乏分工与合作,从产前到产中再到产后,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由家庭来完成,与外部没有什么联系,内部也缺乏分工。这种“全把式”的一单到底的特征,成为小农生产的典型体现。三是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格格不入,这种小农大多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质量不高而成本很高的农产品,年复一年,几十年一贯制,一熟小麦、一熟水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单干是历史上小农的重要表现。家庭承包制就其本质而言,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上返归小农模式,但又与历史上的小农有明显区别:从土地属性来看,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制,既不是地主的,也不是自耕农的,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从农业装备来看,虽然因土地制度的作用而保持了“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规模经营,但农业的装备水平与技术水平已今非昔比;从经济环境来看,我国农村经济既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不是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而是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在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内,农业生产无所谓理性不理性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就有了理性不理性、合算不合算的问题。当今的小农既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又带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前者主要表现为分散经营的特征,而后者主要表现为市场导向的特征。因此,作为小农生产的致命弱点,即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尖锐。

小农生产的局限与困境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我国几千来的历史一直保持着家庭经营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初级社建立的短暂时期内,我国农业仍然保持着家庭经营的形式。高级社成立后,家庭不再成为一个经营主体,而逐渐演变为单纯的消费单位,家庭经营由此中断了23年。1978年农村改革以后,我国又重新确立了家庭经营体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土地流转的加快,特别是随着“三权分置”政策的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弄潮儿,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农户的经营格局。资料显示,到2015年底,虽然土地流转取得一定进展,但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下的农户仍然多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因此,小农户占主体、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就成为当前农业经营体系的一大特征。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此消彼长将贯穿农业现代化全过程。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角,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别。

差异之一:生产经营规模不同。小农户拥有小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家承包地依靠个体或家庭劳动力进行生产,一般在10亩以下,规模狭小且地块零散,缺乏先进的生产工具,只有传统的小型农具,难以容纳先进生产力。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有自家的责任地,而且还通过流转等手段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更多在千亩以上,其生产经营规模是小农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而既能有效地推广新技术、容纳先进生产力,又能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

差异之二:生产目的不同。小农一般以养家糊口为生产目的,大多按传统生产方式生产质量不高而成本很高的农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一熟油菜、一熟粮食,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周期性地导致农产品“卖难”。这种墨守成规就成为小农的一大通病。为了平衡家庭经济支出,不少小农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或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种田与照顾家庭,形成了“半工半耕”模式。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以追求种田经济利益为目标,因而能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信号,依据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拉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样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保障国家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能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自身的职业化。

差异之三:生产方式不同。农业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从事生物性生产,由此决定了它有“三大两差”的特点,即分散性大、地域性大、时空变异大和稳定性差、可控性差。小农户以养家糊口为目标,大多以主粮种植为主,以主粮种植与副业为两副拐杖的兼业形式维持家庭经营的稳定。但在市场化不断扩展的进程中,农业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化,种植环节处于农业收益链条“微笑曲线”的底端,是收益较低的产业环节,而且又与市场需求脱节,内部缺乏分工、外部缺乏联系,往往是“全把式”和“一单到底”,这种“全把式”扼杀了农业内部分工以及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因此,小农虽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但无法完成职业化。而新型经营主体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与外部有多种联系与合作,内部又有分工与专业,更容易形成职业化。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又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市场及消费者。与后者相比,作为传统经营主体的小农户,虽然人数众多,但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在社会生活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日趋边缘化与贫困化。这种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生产领域看,两亿多分散的农户,土地规模狭小、地块零散,难以形成扩大农田经营规模并提高地块整合性的机制,极大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的产生。此外,分散弱小的个体小农也无力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改造,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增大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从流通领域看,分散和小生产格局意味着市场中的农产品供给主体仍将是分散的小农。他们的商品量小,虽有广泛的参与度,但缺乏商业组织发育的内在机制,很难形成农民之间稳定的合作与联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分散的农民经济实力弱小、交易成本过高、信息无法沟通,使农副产品成交太难,不是东奔西走,就是被压级压价,或批零差价“两头叫,中间笑”。有的交易即使达成协议,但仍要为保证契约的实施支付很高的费用,增大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从农民组织水平来看,家庭经营与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除了技术先进外,还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家庭经营、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农村改革以后,分散农民虽然摆脱了人民公社的束缚,但也出现组织水平明显下降等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名义上比较健全,有村民委员会、经济合作社等,但真正发挥作用的组织不多。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框架内,往往是“分”有余而“统”不足,甚至只有“分”而没有“统”,个体小农失去了组织依托。加之,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人数众多的优势被组织程度低的劣势所抵消。因而,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利益表达方式先天不足,合法权益时常被强势利益集团侵占,在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中处于边缘地位,政治上缺乏话语权,缺少影响政策的分量,经济上没有谈判地位与议价能力,导致了小农户的边缘化。

从利益博弈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关键支撑,也是党委、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这些新型主体不仅自身素质高于普通农户,而且经济实力较强,善于在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扩大自身利益,能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谋求附加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无论在政府眼中,还是在市场竞争中,都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更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及项目与资金的倾斜,市场上也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与谈判地位。从政策层面来说,除对所有农民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普惠制政策外,对小农生产的政策扶持较少,精准性不够;从政府层面看,一些地方存在人为的“垒大户”“造盆景”“亲大户、远小农”等倾向,往往是对大户爱护有加,对小农缺少支持;从服务供给来看,虽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针对小农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比较缺乏,特别是农产品销售、加工及金融保险服务滞后,小农户感到无助。比如,农技服务的“马太效应”,扶大不扶小,扶贫不扶弱;规模经营改变了生产服务体系,农机、农技服务往往青睐大户,而排斥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的分散小农。从小农户自身素质来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技能相对缺乏,囿于狭小的经营规模,不得不高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服务,并以相对较低价格出售自己的生产成果。在这一高一低的剪刀形的价格下,农民的利益被腰斩。虽然因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收入,但也改变不了小农户在生产、服务和销售等方面的不利地位,导致了小农的贫困化。

由此可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小农户生产规模狭小、要素资源整合能力差、抗风险能力更弱,如不能有效地把小农业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仅会增大小农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加剧小农的边缘化与贫困化,而且还会延缓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拖“四化同步”的后腿。

把小农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共存,甚至将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既要有历史的耐心,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又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把小农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好引领作用。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既是国家强盛的经济支撑,又是小农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引领。现代农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化同步”的基础。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要求,加快建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生产体系重在提升农业生产率,经营体系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二者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在构建三大体系的进程中,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充分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构建“大产业小业主”“小生产大发展”紧密联结的发展格局,以服务规模的扩大来弥补耕地规模的不足,把小农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第二,提高小农素质,发挥好主体作用。小农户与新型经济主体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小农户扩大了经营规模也能上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小农户科学文化水平,提升生产经营技能,增强发展内在动力。鼓励小农通过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形式主动接受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与之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尽快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制订完善支持小农生产的政策体系,发挥好扶持作用。针对小农存在的生产规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自身缺乏技能等特点,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要引导与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又要从产业政策、财政资金、项目倾斜、融资担保、农业保险、技术培训等多个层面制订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让小农共同分享发展成果,逐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比如,适应调整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让财政补贴更多地惠及小农户,或将财政补贴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合作社与农户,使小农户也能参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农户也能分享到财政支农的红利。

第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好支撑作用。相比新型经营主体,小农不仅土地规模狭小,而且农业生产服务设施也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更为迫切。通过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与市场化服务组织,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为小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增加经营性收入。

第五,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发挥好组织作用。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旨在强化劳动者的联合,而在形式上分别叫合作经济与合作社。合作社是弱小群体寻求互助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旨在于资源共享且规避风险,力图将家庭农业生产积极性与合作组织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合作社集生产主体与服务主体与一身,融普遍农户与新型农户于一体,具有组织农民服务自我的独特功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合作社既能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有效响应,也能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的载体作用。因此要让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按合作制原则组织起来,围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做到发展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第六,发挥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为农服务的国家队。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供销合作社已逐步构建了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因此,要充分发挥好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市场化服务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促进服务规模化与流通现代化,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逐渐把小农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小农现代农业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现代农业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