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二元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8-02-07陈奕唐紫溪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院校目标职业

陈奕,唐紫溪

(1.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611231;2.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709)

1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作为一种必然的连锁反应,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当考虑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日趋深化,社会人才需求变动明显,而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供给却严重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同质化,问题传导到就业领域,则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与产业工人短缺局面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严重制约了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利于实现社会人才的优化配置。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更具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不仅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吻合,更包括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更加匹配[2]。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应当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这个二元目标函数中求得最优解,二者并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一种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形势下,在人力资源供给侧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顺势而为,主动发力,以经济供给侧改革为契机,推动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目前国家法律和政策边界条件下,通过构造二元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在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保证人尽其才,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 二元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内在联系

2.1 二元目标的内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二元目标的存在是由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形式的一种,而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其次,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

2.2 二元目标的内在关系

二元目标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对立统一中,对立性是现状和问题,统一性是方向和目标。

首先,就其对立性而言,是由于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就满足个人发展需求而言,需要首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价值取向上着眼长远,以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规划水平年,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点与普通教育相似;就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言,需要首先考虑的是经济社会和产业岗位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批量化、单一化、同质化,是一种着眼当下,较为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实现的是以高就业率为目标的迅速而充分的就业导向。这种对立性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设置问题,考核权重问题,由于文化课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较小,导致许多学校大幅降低文化课比例,文化课的考核不严肃、不权威、不重视。实际上,文化课是技能课的基础,建立在新型产业基础上的技能,需要通过文化知识来理解,同时文化课还是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人的终身学习的必要准备;文化课还直接有助于提高职业迁移的能力,这对处在稳定性不高的操作型岗位上的人员显得尤为重要[3]。

其次,就其统一性而言,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受到社会冷遇,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无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较高的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教育投资回报。与此同时,“厚基础、宽口径”的素质培养滞后,片面关注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和学生就业满意度,都导致二元目标的对立性与日俱增,统一性止步不前。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动力是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侧变革,产业转型迁移和职业岗位变动日趋剧烈,改革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产生根源在于学生对于该领域或专业的热爱,只有二者达到匹配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与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在此背景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岗位需求不只局限于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其具备高度的自我学习能力,立足岗位的技术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个人职业含金量和抗风险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就需要建立基于二元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关于构建二元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职业教育改革的多个方面,既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也有职业教育体系外部的问题[4]。二元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如此,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改革不合理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从而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二元目标。

3.1 教育理念要“新”

第一,要摒弃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换而言之,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与唤醒,就是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工作以后适应高速发展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调整,快速学习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性向测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目前职业院校中部分学生存在的厌学情绪、虚无主义、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爱好的不匹配。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允许学生在学业中途进行专业调整,但由于学生尚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认知、职业动机和社会认知有限,缺乏指导,导致这一政策效果有限。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验、专业选择指导,将学生个性特征与社会人才需要有效对接起来,达到二元目标的优化。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大对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咨询服务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讲座、培训。

3.2 专业设置要“准”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要通过转型来培养更多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在一线能够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这是我们转型的方式[5]。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衍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把握好区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必要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6],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稳妥推进,精准发力,及时新增一批新专业,升级一批老专业、淘汰一批过时专业,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一方面严格审查高职院校申请新设专业的资质条件和市场前景,避免盲目跟风和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强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跟踪调查和阶段性评估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专业要责成院校限期整改以至退出。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僵尸专业”,要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果断取消,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3.3 课程体系要“活”

第一,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上,要坚持课岗对接和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要根据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工作过程为线索,与时俱进,合理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要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合理设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内容,将企业中的最新技术、岗位技能、知识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都刚从高校毕业,专业理论能力较强,职业实践能力较弱,教学理念仍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型教育模式上,亟需调整定位到职业教育的实践型教育模式上。

第二,在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规划上,要坚持德育优先,创新教育方法。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文化素质培养滞后、学生文化素质不高是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应当警惕狭隘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教育倾向,学校不是工厂,我们当然要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育才的同时不能忘记育人,否则无异于制造出一台毫无温度的机器人。笔者曾去一些优秀高职院校参观调研,通常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一个学校的高楼大厦等硬件设备,而是学校学生身上所流露出人文素质和文明礼仪。高职院校要设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将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等在内的文化素质融入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把握学生心理,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涵养效果。

3.4 改革政策要“实”

在职业教育改革问题上,高职院校应当以寻求二元目标最优化为导向,既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又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确保改革举措精准落地。对于包括微课、慕课、蓝墨云班等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注重实实在在、蹄疾步稳、稳妥推进,必须在校内先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要注意避免头脑发热式的盲目跃进和“一刀切”,改革的进度必须以教学效果作为考量标准。

此外,教育系统外部配套改革需要统筹推进,比如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就需要改革完善就业准入与用人制度,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引导破除鄙薄职业教育的偏见,修改不适当的、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清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营造平等的就业就学和职业成长环境。

4 结语

面对经济领域和就业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二元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说已经刻不容缓,如果说技术技能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基础,那么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其在工作之后能否突破瓶颈,取得进步重要因素,前者更为具体,着眼当下,后者相对抽象,利于长远。因此,二者的统筹协调发展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院校目标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