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入户解难题 同心共谋促发展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萧山分局瓜沥镇“民情双访”调研报告
2018-02-07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萧山分局瓜沥调研组
□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萧山分局瓜沥调研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根据杭州市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和萧山区委“民情双访”工作的部署安排,4月中旬,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萧山分局迅速行动,抽调17名中层干部组成4个调研小组,由4名局领导分别带队,赴瓜沥镇深入开展“民情双访”集中蹲点调研活动。活动以来,调研组成员联乡结村、分组走访,零距离了解民情民意,面对面听取民声民愿,充分结合国土资源部门自身职能优势,为镇、村的建设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献言献策、排忧解难。
一、调研总体情况
蹲点活动以来,在组长单位和联系镇街的统筹安排下,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萧山分局四个调研小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农舍,走进会场礼堂,与农民朋友恳切交谈,及时掌握村情民意以及省市重点推进民生项目落实情况,镇村建设、企业发展和村民生活问题,以及村两委民主选举、基层党建等工作内容,真正做到身子沉下去,情况摸上来。据统计,4个调研小组21名走访人员共计走访村28个,组织十九大精神宣讲13次,召开座谈会28次,走访企业和农户12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150余份,收集问题意见建议125条。
为认真抓好这次蹲点调研活动,分局确定了一条主线、三个结合,即蹲点调研活动以“助推美丽乡村新发展”为主线,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宣传十九大精神相结合;二是与密切联系群众相结合;三是与发挥职能优势相结合。调研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体现了国土调研的特色。
(一)领导重视,精心谋划
局党委始终把民情双访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开展。在收到区委“民情双访”工作的部署安排后,由4名局领导带队第一时间与瓜沥镇政府对接,召开动员部署会,与28名联村干部制定调研方案,细化走访路线,落实工作任务。每天蹲点结束,召开分组总结会议,汇总情况,分享调研信息,以便通盘考虑和研判指导。
(二)转变作风,更接地气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局领导带头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蹲点调研。白天挨家挨户开展调研,拉家常,晚上召集小组人员分析走访情况。二是贴近群众不摆架子。小组成员主动和村民拉家常,拉近距离。对于“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进行重点交流,深入分析村情选情;对于困难户、空巢老人,详细了解生活情况,记录家庭困难;对于信访户进行重点走访做好政策宣讲。
(三)发挥优势,成效显著
蹲点期间,萧山分局发挥职能优势,采用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国土资源政策宣讲6次,对于耕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三改一拆”、宅基地审批管理及确权发证等内容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剖析和解读。对于一些涉土信访问题,结合法律法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化解信访问题9个。
对于梳理出来需要解决的125件问题和建议,调研组多次专题研究分析对策,努力推动各类问题解决。对于当场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在当时。比如走访有群众反映河边垃圾堆放影响环境,调研组随即向村里反映并予以处理,该村还对河道周围进行了整体的排查。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将情况带回去与相关部门对接反映,逐步推动问题解决。对于与职能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个别村希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与村加强对接协调,尽力提供政策的扶持和指导。
二、调研情况分析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无论是与村干部座谈还是与农户交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每次都要谈到的话题。萧山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于2003年开始实施,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征地行为发生在2003年以前的失地农民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大部分村这一部分农民数量在200个左右,部分村达300个。为了稳定基层,保障农户养老生活,一般由村里每月提供400-600元的补贴,但这给村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比如党山村是当时的中心村,为了发展经济土地征用较早均在2003年以前,截至今年5月份,村里有近300个村民因为征地时间在2003年前,没有享受养老保险政策,每年村里仅该项支出达200多万元,但村每年收入在100多万,入不敷出。村民是否享受失地养老保险政策形成的利益差较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现在失地农民到了年龄后,养老保险一般可拿630元/月,而且一般享受政策的失地农民都通过一定年限的补缴转为职工养老保险,这样每月可拿1400-1800元。而靠村里补贴的每月只能拿到400-600元,在逐渐与杭州社保接轨后,养老保险收入将逐步提高,村民之间社保不平衡问题将更突出,信访隐患很大。比如梅林村群众反映该村梅林大道占地80亩左右,于2000年由村自筹资金建造,后于2004年移交给区交通局,但是相关农户的养老保险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经常有村民来村里或是镇里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二)农民建房保障问题
这一次的集中蹲点走访,调研小组对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航民村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杨柳青青,小桥流水,一排排整洁美观的农居,一条条开阔平整的道路,是村民美好生活的缩影。群联村利用道路建设拆迁的机遇,先后规划30亩左右的土地进行农户建房,已有58户农户建好新房,规划整齐、环境优美,展现了美丽村庄的风采。但是农民建房用地紧缺,村民居住条件有待改善问题普遍存在。沙田头村、八里桥村无房户、危房户较多,许多农民建房由于当时规划不合理,面积、间距较小,原地翻建困难,但是要重新选址建房指标很紧张,宅基地审批受限。再如群益村村里符合条件来申请建房的群众有60余户,每天总有群众来办公室反映建房要求。虽然该村已对集中建房项目进行选址,面积约 45亩,大约可满足64户农民两户联建及20余户高层小套的住房需求,但还缺10亩土地指标,项目推进有一定的困难。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
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村民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困难户老年人的关爱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通过走访发现,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不平衡。航民村率先探索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其所辖航民集团形成了以纺织、印染、热电、建材、黄金饰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工业体系,职工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走在全国村级经济前列。群益村是当时萧山装饰卫浴产业最早的集聚村,全村共有装饰卫浴及配套企业100多家,村级可用资金736万元,其中卫浴行业占全村工业总产值的85%,不管是为农民就业增收,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社会工作开展受到较大制约。主要原因包括:受地理位置、先天资源、资金条件等约束发展集体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村里土地早期已多被征用,没有土地征用款这一资金来源;建设用地紧缺,厂房出租、仓储物流等物业经济无法开展。
(四)村庄环境整治问题
走访过程中村民们感慨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民心工程强势推进下,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村庄环境整治仍存在着短板。根据对农户的走访调查,本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认同度最高的是垃圾杂物乱放乱丢问题,认同率为52.1%,一些农户习惯将一些建筑材料、生产生活器具杂乱堆放,或是将垃圾直接就近堆在河边,农村环境显得“乱”“杂”。其次是“村内道路狭窄、通车不方便”,认同率为33.2%。农村道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外加一些村民私自占用公共道路,车辆通行困难是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另外,水质污染、市场小摊乱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垃圾未能及时清运也是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集体经济薄弱制约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部分村反映投入不足、资金到位不及时会影响整治工作的进度。
三、对策建议
(一)循序渐进推动失地养老保险解决
2003年,萧山区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既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也保证了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为萧山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该政策规定的时间节点是2003年3月,后来对于2003年1-3月部分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已解决,但是2003年以前征地农户尚不能享受政策。另一方面,在过去的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人地不一致和集体使用土地无指标的情况导致一些土地被征(使)用的农户未能享受政策。这使得失地农民在比较中产生很大的利益差,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大量增加。建议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清现状,找准问题,分类研究对策。针对失地农户未落实政策群体较广、解决资金量大这一问题,建议按照尊重历史、因村制宜、顾全大局、考虑细节的原则,循序推进,逐步解决。积极向区政府建议落实指标一批,镇政府垫付资金解决一批,做好政策宣传安抚一批。
(二)统筹协调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
为了保障农民合法居住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国土资源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意见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主要通过优化农民建房用地规划空间,实行农民建房用地指标专项管理,改革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农民建房的财政支持等多项举措在规划局部调整、用地指标倾斜、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收费等方面强化农民建房各项保障,推动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建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通过走访调研,土地指标紧缺是农民建房项目无法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指标一般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萧山分局将积极上报农民建房专项批次的报告,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农民建房项目的保障力度。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及所需资金由街道、乡镇统筹落实,萧山分局将协助做好区域统筹工作。
(三)千方百计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做好“三农”工作,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是关键,因此发展村集体经济刻不容缓。一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由于瓜沥资源禀赋优势及各村的大力支持,在去年萧山分局民情双访联系工作的宣传指导下,瓜沥同年开展项目准备并完成立项22个,规划旱地改水田830亩,规划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3690亩。不仅为本地本村发展提供了大量财政资金补助,也为全区项目报批提供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今年将对各村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情况进行一个梳理,根据发展阶段不同,继续加大扶持指导力度。践行“土地整治+”理念,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跨界融合,发挥土地整治在吸引产业落地、整合统筹资金、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方面的聚合作用,让土地整治成为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二是做大集体资产总量。着力盘活存量土地建设标准厂房、集体发展用房,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中,增加集体经营性不动产。用好村级留用地政策,加强招商引资,采用多途径开发方式。充分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乡镇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乡镇定期开展对村委班子成员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在用地指标、税费减负、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多措并举做好村庄环境整治
村庄环境提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以美丽乡村、宜居村庄建设为目标,结合各类专项行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村庄面貌。一是继续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省剿灭劣V类水专项行动,对各村污水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打好攻坚守卫战。开展不定期执法和联合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对乱排偷排行为实行“零容忍”。各村要强化对沿河村庄的环境整治,加强对江边乱倒垃圾等问题的巡查,并建立长效管理举措。二是加快环境设施建设。要以规划为引领,对道路、污水管网、绿化、河道整治、电力和通信线路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安排。针对村民反映截污纳管不完善问题,建议各村对现有的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注重污水管网的维护和提升改造。三是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针对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房前屋后乱堆放杂物影响村容村貌的情况,村委会要主动作为,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改变农村居民乱扔垃圾、焚烧垃圾、乱堆杂物、乱排污水等影响环境的不良行为。制定村规村约,让百姓有一个自我约束、自愿遵守的卫生行为规范,规定奖惩措施,对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通报、惩戒,对先进农户挂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