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江新语》五则“三农”篇有感
2018-02-07孙翠翠
□孙翠翠
提起农村,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会想起青山绿水、淳朴民风;有的人会想起贫瘠土地、留守儿童。然而,事实上我国农村发展现状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农村发展的任务也要比我们想象中艰巨得多。较差的人居环境、即将荒芜的土地、发展滞后的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三农”大国,“三农”问题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之江新语》五则“三农”篇就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跑遍浙江所有县(市、区),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三农”发展实情,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举措,在省域层面对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这五篇内容分别是:不变的宗旨意识:《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深厚的为民情怀:《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接续的战略途径:《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不竭的发展动力:《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一贯的工作方法:《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这“五个务必”是习近平同志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规律的系统总结,与他提出的“八八战略”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浙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升级,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步履稳健;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效。
我是一个安徽人,几年前我嫁到梁家墩。那是位于海宁市丁桥镇的一个个小村庄,白墙黑瓦、风光旖旎,家家户户像是一个小花园,村旅游产业发展得很好,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村。但你也许想不到的是,几年前梁家墩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乡村。那么,梁家墩是如何成长为今天的“网红村”呢?前不久,当我拿这个问题问村书记时,他笑着对我说:“这就是秉承习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践行‘八八战略’的结果!”回顾梁家墩的发展历程,事实确实如此。
习总书记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是先导。为此,梁家墩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村庄整体布局,尽可能在保留村庄原生态面貌的基础上美化乡村环境。梁家墩通过水墨画水彩画等形式,把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孝文化知识绘制在墙上,增强乡村的文化气息。
习总书记说,统筹城乡发展,经济是基础。因此,梁家墩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民宿、开农家菜馆、开咖啡馆等,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不仅如此,还引入社会资本,与嘉兴远景旅游合作成立仓唐旅游开发公司,弥补了村民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注重宣传推广,深入挖掘特有资源,通过微信、网站持续推送各类旅游动态信息;参与拍摄央视《味道》《农广天地》等栏目,与网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扩大社会知名度;依托“五一”“端午”小长假等节日载体,深入开展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浓厚旅游氛围。
习总书记说,统筹城乡发展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这几年,梁家墩共开出5家餐馆、7家民宿,2017年仅一家叫“刚刚”的土菜馆就实现营业收入50余万元;2018年春节,仅一个年俗活动就吸引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70万元;2018年“五一”,仅一个热气球活动就吸引游客2万人次。这些都是践行习总书记“三农”思想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年2月23日,车俊书记赴海宁调研,考察了梁家墩。车书记强调,浙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必须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导向,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一名发改干部,我愿意投身浙江的发展和改革事业,有作为,有担当;作为一名新浙江人,我愿意继续践行“八八战略”,与您一起携手共建美好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