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2018-02-07陈朋
陈 朋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4)
在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生态始终客观存在并构成与政治相伴生的必然条件和重要支撑力量。政治生态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乃至对一个地区的政治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赖以依存的政治生态不同。但政治生态也具有鲜明的建构性,对于政治主体尤其是一个成熟型的执政党来说,总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时空环境,选择不同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路,按照自身的目标期待,着力建设体现自身意志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警惕政治生态遭受污染,并就如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从多层面做出重要论述。深入分析发现,这些重要论述呈现出“什么是政治生态、为什么要净化政治生态、如何净化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
一、作为一种执政环境的政治生态
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外在依托。正所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离不开对所处环境的考量。“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2]对于政治发展来说,同样如此。环境对它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当生态学的概念产生以后,人们就将其引入政治学领域,用其分析政治行为与政治生态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日渐清晰地意识到,“生态学研究法的好处在于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些较大的政治问题上。如果我们要对政治做出合理判断,必须把政治制度置于其周围环境之中,看出这些环境如何对政治选择施加限制,又如何给政治选择提供机会”[3]。也就是说,在探讨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时,要注重从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和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展开分析。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政治系统内部及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当遭遇到腐败问题时,就不得不去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到底是个体原因还是政治生态出了问题?这就好比苗圃养花:如果一两盆花死了,可能是花自身的原因。但是,成片成片的花都死了,那可能就是苗圃里的空气污染太严重。政治也是如此。少量的腐败主要是个体缘由所致,但是如果出现大量、严重的腐败,则不完全是个体原因,很可能是政治生态受到了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政治生态。早在2013年1月23日,他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4-1]随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上,他再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4-2]。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强调,要通过政治生态建设净化执政环境。2015年3月6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5]随后,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他再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6]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执政环境的角度来看待政治生态问题,直接着眼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尤其是巩固和提升管党治党水平的迫切需求,体现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性审视,彰显出高度的政治自觉。
这里所指的执政环境,并不仅仅是指政治系统的外部要素,它还包括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也就是说,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都属于执政环境的范畴。党风、政风、社风是其综合体现,党性、觉悟、作风是其直观反映。政治生态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那么,什么是好的政治生态呢?习近平总书记同样作出过多次论述。其中表述频率最高的,是“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山清水秀、风清气正成为判断政治生态优良的主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要山清水秀、风清气正,显然是一种形象比喻。但是,这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概括体现出他对构建优良政治生态的高超政治智慧。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的诸多有力举措,都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谋划。
那么,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到底什么样?那就是“廉洁政治”。比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小胜为大胜,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通过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7]。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再次明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8-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要求。”[8-2]所谓廉洁政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公共利益而不追求私利的政治。这种私利不仅仅指个人利益,还包括某一阶级或小团体的利益。从基本性质看,廉洁政治是与腐败政治相对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生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其性质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9],因此,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格格不入。作为一种权力异化现象,侵蚀公共利益的腐败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共同病灶。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腐败,只不过“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10]。这正是廉洁政治得以建构的重要制度基础。汲取历史和实践的双重营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政治生态时多次把廉洁政治作为其精髓要义,并作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建设廉洁政治不仅是要实现政治本身的清明、廉洁,还要求每个共产党人将其作为重要价值追求。而一旦把廉洁政治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则无疑会为政治生态建设乃至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方向。
二、优化政治生态的深刻背景与现实考量
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在各种要素构成的政治生态中完成的,政治生态对政治活动的开展及其效度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制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断优化政治生态。诚如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他提出:“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11]这实际上指明了政治生态建设的深刻背景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在完全传统的社会,不曾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复杂性,政党政治便具有了现实必要性。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党政治也是建构而不是自发的。在其建构过程中,特定的政治生态及其所形成的政治风气、政治导向都会对政党政治的形成及基本面向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此,一个成熟型的政党往往会把优良的政治生态当作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中国,政党政治的生成与发展逻辑更为特殊。与其他国家建构时序不同的是,中国是由政党建构国家,而不是国家建构以后才出现政党。这样一种时序逻辑从深层次上就意味着一切问题“关键在党”,所有的政治活动及实践必须紧扣党的建设这一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2]。于此情势之下,政治生态建设同样必须紧紧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一核心要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政治生态建设时所反复强调的。比如,在参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13]这既是基于历史之准确研判,又具有现实借鉴。他反复告诫全党:“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就会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14]“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15]这就把政治生态建设上升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
(二)有效遏制腐败增量
腐败是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被人们称为政治之癌、社会之痛。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必将难以逃脱衰败灭亡的命运。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所证明。因此,惩治和预防腐败便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承载着人们对这个国家政治生态的美好期待,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效度的重要标尺。很难想象,一个腐败横生的国家,其治理绩效有多高。对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双重转型且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等多重焦虑的中国而言,消除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标本兼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把政治生态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4-2]这说明,他将政治生态建设视为腐败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别是在分析一些重大腐败案件时,他更是语重心长地指出,“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不仅暴露出他们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而且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教训十分深刻。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6]。事实确实如此。诸多案例表明,腐败的发生与蔓延,正是恶化的政治生态推波助澜的结果。而遏制腐败、控制腐败增量,同样成为优化原有政治生态的突出难题。但是,再难也必须想方设法地予以纠偏,否则就无法有效遏制腐败的增长,遑论根治腐败。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少场合提出的要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重要原因。
(三)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7-1]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必然预设这样一种内在逻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17-2]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付出艰辛努力甚至需要进行艰苦卓绝地斗争。其中,就包括在政治领域,与破坏和污染政治生态的现象做斗争。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13]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重要讲话中,他再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18]。应该说,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的认真总结和经验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条件的深度审视。事实上,在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个稳定、逐渐成形的政治生态自始至终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步发展的。这既给人们一种持续的现代政治期待,也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让优良的政治生态继续成为中国发展前行的驱动力量。
三、净化政治生态的基本方略与多维路径
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政治生态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上必然使优化政治生态成为执政党和公众双方共同期待的公约数。事实上,从近年来执政党在政治建设问题上的统筹谋划看,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正处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关键节点上。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公众都对其未来前景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期待能收获理想的预期效果。但是,由于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效磨合和渐次成熟定形,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些都意味着建构优良的现代政治生态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19]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方略。何以综合施策?总体上看,他强调需要重点抓好五个层面的问题。
(一)强化理想信念
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对人的行为发挥着重大驱动作用。人们往往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精神指引,并期待政治生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实现最优化。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视作安身立命之根本,把它当作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理想信念看作是共产党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之“钙”,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17-3]。事实一再证明,政治生态受到污染、遭受破坏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信仰迷失、精神缺失。因此,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17-4]特别是“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20-1]。这就意味着,共产党人要自觉把理想信念摆在首位,不断加强科学理论学习,拧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筑牢思想上的“堤坝”,从思想深处夯实优良政治生态的总根基。
(二)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
权力是政治的必然伴生物。有政治,必然衍生出权力。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和现实影响。对于权力,人们大多将其视作一种影响力或控制力。诚如达尔所言,它“是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要、愿望、倾向或意图影响另一个或其他更多行动者的行动或行动倾向”[21]。然而,“政治权力在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加快速度。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22]。具体到政治生活中,就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3]。也就是说,不受制约的权力滥用必然滋生腐败,而腐败必然破坏政治生态。因此,要优化政治生态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20-2]。在明确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总体思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重点放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他指出,“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19]。这既指出了权力缺乏监督制约的严重后果,又提出了要抓住一把手这个重点对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则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24-1]。这种形象比喻清晰地体现出他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统筹布局。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大熔炉”,能匡正不良风气。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与优良的政治生态往往成正相关系。党内政治生活严肃严格,政治生态就会风清气正。反之,政治生态就会乌烟瘴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指出:“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13]随后,他多次强调:“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12]这实际上就明确阐释了党内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手段,优良的政治生态则是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因而,政治生态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党内政治生活这一重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首要之处在于“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20-3]。当然,“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24-3]。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就是要通过民主集中制,形成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此外,他还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我们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靠的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25]。这就意味着要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传家宝,让党内风气不断得到净化。
(四)抓好选人用人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正确的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对于政治生态建设来说,选人用人是最直观的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必定是选人用人环节首先“溃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26]。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潜规则、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指出“这种风气不纠正、不扭转,对干部队伍杀伤力很大。‘浇风易渐,淳化难归’”[19]。所以,他一再强调,要加大选人用人方面的整治力度,特别是要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19]无数事实证明,选人用人是检验政治生态质态的最直接指标,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政治生态的破坏最具杀伤力。诸多权力腐败往往就是伴随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所生。因此,惩治选人用人上的不良之风,无疑是抓住了政治生态建设的“牛鼻子”。
(五)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严格的纪律和规矩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建构优良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是要严明纪律。”[24-3]建构优良政治生态,就是要让纪律和规矩严起来。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也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行为等方面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一些地方政治生态频繁遭受破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纪律松弛、政治规矩荒废。因此,建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3]随后,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十九届二中全会、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七个有之’,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和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破坏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27]。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地区或系统政治生态的重要污染源。基于人身依附和利益共谋而形成的“利益共生”式腐败联盟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帮派性和贪婪性。它凌驾于组织之上,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置若罔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24-4]。这就表明了反对和惩治圈子腐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鲜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