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探析
2018-02-07马强
马强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1 引言
目前,加强高校后勤资源合理配置对于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并且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高校来说,要想实现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必须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加强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1]。同时,还要加强绩效考评体系建设,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为高校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2 高校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内容
2.1 生产资源
2.1.1 校内与校外生产资源
对于校内生产资源来说,重点包括学校后勤资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主要为大学生、教职工以及学校提供消费服务。其中,资产资源主要是指固定资产,而人力资源在学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校外生产资源。在资产资源方面,主要是指校园内社会固定资产的总和,在进入学校以后,必然会涉及到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校外生产资源比校内生产资源更为显著,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第一,运行机制上,校外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着较强的灵活性;第二,校外人力资源业务技能要比校内企业职工更为显著一些,在劳动强度和工作效率方面也具有优势。
2.1.2 生产资源配置
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社会化特征比较显著,需加强对校外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高校消费者提供服务。提高校外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在校内生产资源的缩减和校外生产资源的引进方面,尤其需要加强理性分析[2]。
①合理利用校内生产资源
合理利用校内生产资源,需要合理区分资产资源、管理权限以及服务队伍等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校内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绩效考核、人员评价与竞争性原则结合,追求较高的性价比;对于固定资产来说,较难进行迁移,需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同时,还要注重与育人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与高校后勤队伍的规划建设相整合。
于战略选择校外生产资源
通过竞争不断提高资产资源管理效率。在固定资产的投资方面,具有难以迁移性,基于此,高校必须要树立长远战略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和布局。
2.2 消费资源
2.2.1 学生消费资源
学生消费资源在消费资源的配置上有一定难度,比如:高校学生群体虽然具有集中学习、生活,年龄相仿等优势,但在消费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且消费水平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发展趋势上,学生消费明显受到时代特点影响;自主性上和消费针对性的特征也会越来越显著。另外消费特殊扶持也考量,比如,要给予贫困学生特别扶持,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提供社会兼职机会信息等。
2.2.2 教职员工消费资源
在市场配置发展趋向当下,教职员工消费自主观念也呈现强化趋势,教职员工消费对校内生产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3]。主要是因为,第一,教职员工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校不可能将所有需求服务都进行包揽;第二,教职员工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的可能;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完善,为教职员工消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保证。
2.2.3 学校消费资源
学校消费资源在资源配置方面,与教职员工、学生消费资源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其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业服务管理、安全服务保障、固定资产维护维修等;第二,为教学、科研、培训、会议等工作提供的服务,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
3 高校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策略
3.1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3.1.1 构建资源配置体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的影响下,要对高校资源配置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构建完善的资源配置体系,重点涵盖服务和绩效等方面,并以师生为主,实现资源的共享性目标。其中,基于绩效视角,要树立高度的成本观念,要根据各高校自身发展现状量身制定确有促进实际发展意义的规章制度,构建资源使用退出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给予资源使用管理的制度性保证[4]。
3.1.2 构建社会化多元化后勤服务体系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社会化和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社会化服务的购买,出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多元化后勤服务模式的应用,可以为高校服务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与师生多元化需求相符合。此外,还要将高校后勤服务进一步拓展,加强社会优质资源体制机制建设,不断调整和改革内部治理机制,升级后勤服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水平的稳步提升。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高校后勤服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利用并加强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树立“互联网+”思想观念,将后勤管理模式实现向线上线下过渡,实现双向互动,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还要加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打造出全新的后勤服务模式,通过移动通信终端,尽可能地满足师生后勤信息化服务需求,从而将高校后勤服务推向精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3.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评体系建设
高校发展对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后勤系统的建设升级,对人员质量及综合素质要求也上升到较高层次,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将平等性、公正性、适用性原则体现出来,加强职员制改革、确保设岗合理性、做到平等竞争、推行全员竞聘和末尾淘汰等,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构建出高质量的后勤队伍。与此同时,加强薪酬和绩效考评激励机制的构建,在薪酬分配中,绩效能够如实反映岗位工作特点、内容、强度,同时提升绩效考评结果比重,贯彻落实好多劳多得的原则[5]。
3.4 加强规划
资源配置属于比较系统、烦琐的工作,要合理统筹资源,必须加强规划,构建完善的资源配置工作体系,结合高校发展目标、师生需求,将资源配置规划进行明确化。加强调研论证,将基础性准备工作做的扎实到位,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及解决措施。
3.5 建立后勤培训机制
从高校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建立高校后勤培训机制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积极有效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人员技术素质,提升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推动高校后勤改革、提高高校后勤资源管理效率、保障高校后勤较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后勤优势,进而为高校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