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斯诺、海伦与一二九运动之关系*

2018-02-07

中共党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斯诺海伦北平

张 牧 云

斯诺、海伦与一二九运动关系密切,中美学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①。相关研究如Thomas, S.Bernard, Season of High Adventure: Edgar Snow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Farnsworth, Robert M., From Vagabond to Journalist: Edgar Snow in Asia, 1928-1941,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6; Long, Kelly Ann, Helen Foster Snow: an American Woman in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6;孙华,王芳:《埃德加·斯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武际良:《报春燕 埃德加·斯诺》,解放军出版社, 2015年等。但是,目前研究对从斯诺、海伦一手档案,尤其是从书信材料②斯诺、海伦的核心档案主要收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尼姆·威尔斯档案(Nym Wales Papers)、杨百翰大学海伦·福斯特·斯诺档案(Helen Foster Snow papers)以及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埃德加·斯诺档案(Edgar Parks Snow Papers)之中。关于学生运动的材料大部分收入胡佛研究所,其中包含斯诺夫妇在1935年至1936年与学生、驻华记者、左翼文化人的私人通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期间的报告,以及斯诺夫妇未发表的手稿。海伦将部分私人档案捐赠给胡佛研究所时,还曾写下学生运动笔记(Notes on student movement),对学生运动部分的材料予以说明。出发, 分析斯诺夫妇③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是埃德加·斯诺(Edgar Parks Snow)第一任妻子,笔名Nym Wales,以下将二人简称为斯诺夫妇。与一二九运动的关系的问题重视不够。更重要的是,现有研究尚未深入讨论以下问题:第一,斯诺夫妇支持、参与一二九运动的思想原因;第二,斯诺夫妇营造国际舆论以推动一二九运动的过程;第三,中共与斯诺夫妇在一二九运动前后的接触与互动。本文利用美国胡佛研究所尼姆·威尔斯档案(Nym Wales Papers)、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埃德加·斯诺档案(Edgar Parks Snow Papers)与杨百翰大学海伦·斯诺档案(Helen Foster Snow papers),重新梳理斯诺、海伦与一二九运动的关系,并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一、斯诺、海伦在华社会交往与思想转变

观察斯诺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在华活动可以发现,斯诺具有三层身份:记者、文学编辑与教师。1928年到1941年,斯诺曾担任《密勒氏评论报》《星期六晚邮报》《纽约太阳报》《每日先驱报》等多家英美报纸的驻华记者。也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历,使斯诺在驻华英美记者人际关系网中表现活跃,结识了众多驻华新闻人,如鲍威尔、威尔士、赛珍珠、费舍尔等,为其日后的联络国际宣传奠定基础。

同时,斯诺夫妇定居上海后开始广泛接触左翼文学与艺术,这成为二人思想转变的催化剂。1932年,斯诺开始编译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收入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柔石、孙席珍等作家小说,并与茅盾和孙席珍来往密切*Mao, Tun, undated,Nym Wales Papers, Box No.24,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Sun, Hsi-chen, 1935, Nym Wales Papers, Box No.24,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1932年底,斯诺与鲁迅多次会面。从来往书信可知,斯诺曾多次争取在《亚细亚》杂志发表介绍左翼文学艺术的文章。虽然主编威尔士婉拒了斯诺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药》等小说*Edgar Parks Snow Papers, Folder 7,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Archives.,但是接受并发表了斯诺的作品《鲁迅——白话大师》*Snow, Edgar, “Lu Shun, Master of PAI-HUA”, Asia, Jan 1, 1935, Vol.35, Iss.1.,斯诺翻译中共地下党员孙席珍的小说《阿娥》,以及海伦与中共地下党员胡蛮合作的《中国新艺术》*Wales Nym, “China’s New Art”, Asia, Jul 1, 1935, Vol.35, Iss.7. 胡蛮也称王钧初。。斯诺夫妇定居北平后,与北方左联的杨刚、萧乾相识,二人受斯诺邀请帮助编译《活的中国》。

1934年,出身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的斯诺受聘于燕京大学新闻系。燕京大学作为中国最大的教会大学,其新闻系深受美国密苏里大学影响。斯诺在新闻系任教后,燕京大学的张兆麟、陈翰伯、黄华、龚普生、李敏,清华大学的姚依林、黄敬、陆璀与东北大学的宋黎等学生陆续聚集在斯诺家活动。同时,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外籍学生贝特兰(James Munro Bertram)也与斯诺在此时相识,日后他成为与中共密切联系的新闻人。值得注意的是,英美驻华记者因拜访斯诺的缘故也结识了部分中国学生,例如鲍威尔就曾在斯诺家见过张兆麟*Powell, J.B., 1935.11.7,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在运动发生前,驻华记者就对与斯诺往来密切的中国学生具有初步印象。

据海伦回忆,自1934年起他们对于法西斯主义即持怀疑批判态度。海伦与斯诺的反法西斯立场成为之后他们支持学生运动的动因。1934年12月斯诺在燕京大学发表题为《法西斯主义的内涵》的演讲,该讲稿发表在1935年1月9日的《北平纪事》上*Snow, Edgar, “The Meaning of Fascism,” Peiping Chronicle, 1935 January 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31, Folder 7,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在研究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演讲、论著,并在阅读欧美学者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著作基础上*斯诺在演讲中至少参考、引用了以下涉及法西斯主义的论著:Barnes, James Strachey, The Universal Aspects of Fascism, Williams and Norgate, ltd., 1928; Strachey, John, The Menace of Fascism, London, Gollancz, 1933; Einzig, Paul,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Fascism, AMS Press, 1933; Dutt, R.Palme, Fascism and Social Revolution: A Study of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The Extreme Stages of Capitalism in Decay,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35; Cole, G.D.H.(George Douglas Howard), A Guide to Modern Politics, V.Gollancz ltd., 1934; Pitigliani, Fausto, The Italian Corporative State,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4.,斯诺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特征以及法西斯主义如何在德、意取得政权三大问题进行剖析。斯诺认为:极端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文化优势的神话、极端民族主义、独裁体制、恢复垂死文化是法西斯主义的六大特征。在分析法西斯主义中种族文化的神话时,斯诺特别提到,“这种神话来自于德国的北欧民族主义和意大利新古罗马精神。在东方,我们对这种神话的熟悉来自某些日本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太阳女神的后裔, 因此注定要统治世界”*Snow, Edgar, “The Meaning of Fascism,” Peiping Chronicle, 1935 January 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31, Folder 7,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斯诺在演讲中表达了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认为法西斯主义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经济理论或科学的政治思想基础,它是一个应对危机的“即兴创作”,它会导致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后退,是“将时针倒转”的“反革命”*Snow, Edgar, “The Meaning of Fascism,” Peiping Chronicle, 1935 January 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31, Folder 7,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在北平期间,斯诺、海伦开始收集关于法西斯主义的材料。与斯诺相熟的学生频繁与斯诺夫妇谈论此类话题并借阅相关书籍。*“Notes on the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1935-1936,” 195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从黄华在一二九运动前夕发表的文章看,他很可能受到了斯诺的影响。在刊载于1935年第9期《燕大周刊》的《中国法西斯运动现状》一文中,黄华谈到:“法西斯到处都是文化反动的,逃向过去的。希特拉(即希特勒)复兴了亚里安民族优秀的谬论,墨索里尼崇尚起古罗马凯撒(即恺撒)的遗风。”*黄华:《法西斯主义诸问题特辑:中国法西斯运动现状》,《燕大周刊》1935年6卷第9期。其与斯诺形容法西斯的多个词汇相近或相同。例如,黄华提到的“亚里安民族优秀的谬论”很大可能翻译自斯诺演讲中的“北欧人种优越论”(Nordicism)。希特勒认为北欧人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优于其他欧洲民族。再有“古罗马凯撒的遗风”翻译自斯诺文本中的“意大利新古罗马精神”(Italy’s new Romanism),“逃向过去”与“将时针倒转”(It is a movement to put the clock back)意思相近,“文化反动”与“恢复垂死文化”(restore moribund culture)语意契合。

在一二九运动前夕,斯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愈发忧虑。早在1931年10月,斯诺即以《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身份赴东北采访九一八事变。1935年夏,斯诺再次赴东北和日本采访两个月。斯诺曾发表多篇对日评论文章,如《东北如何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正在输出文化》《日本在红色蒙古的门口》。*例如Snow, Edgar, “How Manchuria is Being Converted Into a Japanese Colony”,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34.4.28; Snow, Edgar, “Japan Imposes her Culture”, Asia, Apr 1, 1935, Vol.35, Iss.4; Snow, Edgar, “Japan at the Gates of Red Mongolia”, Asia, Jan 1, 1936, Vol.36, Iss.1.1935年4月25日,斯诺在给友人的信中认为中国的未来命运正迅速地由日本掌控, “因此中国问题越来越成为日本的问题”。斯诺焦虑地指出:“日本控制了满洲,这个集中了中国最具价值矿产资源的地方,这是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致命打击。日本决心让中国逐渐成为它生产商品的原材料基地与销售市场。”斯诺预感到:“我们不能再认为日本是一个岛国, 而是一个在东亚最强大的大陆强国。”*Edgar Parks Snow Papers, Folder 9,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Archives.

与此同时,斯诺对于中国红军与共产主义理论日益感兴趣。1935年10月5日,斯诺在写给美国左翼作家托马斯·毕生(Thomas Arthur Bisson)的信中说:“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你们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各种汇编, 并对你们关于中国共产主义的报告印象深刻, 这份报告的完成也许是截止到目前关于这一主题最杰出的英文版作品。”*Edgar Parks Snow Papers, Folder 9,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Archives.1935年8月25日、9月3日、9月6日、10月5日、10月17日,斯诺接连收到诺尔曼·韩威尔(Norman Hanwell)的信,信中韩威尔向斯诺描述了其在四川红色根据地的经历。11月8日,斯诺回信:“我读了你的来信,非常感兴趣并且羡慕。你的旅行经历和我设想的旅行一样, 但现在显然我还不可能去。”*Edgar Parks Snow Papers, Folder 9,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Archives.可以看出,斯诺已对去中共根据地采访跃跃欲试。

可以说,此时的斯诺仍只是一个对共产主义感兴趣的观察者,而海伦已表达出对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爱憎分明的态度。她更倾向于从实践角度,尤其以发动学生运动的方式反对中国的法西斯主义。1935年10月,海伦向《亚细亚》杂志投稿《中国青年再次被压垮了吗?》。该文稿虽未能发表*在威尔士1936年4月3日写给海伦的信中,提及这一未发表的手稿。Walsh, Richard J., 1936.4.3,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却集中反映了海伦对当时中国社会与青年问题的观点。海伦认为,中国青年应该继续沿袭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的精神。在解释中国青年的左倾特点时,海伦指出:“为什么中国青年并不希望从布尔什维克主义中被解救出来, 这对许多观察家来说是个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代表了真正的青年革命,这一革命的目标是争取自由,但不是通过个人主义, 而是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和群众的力量。相当于欧洲几个世纪的剧烈变化震荡着中国新一代。”同时,海伦认为国民政府对青年运动的政策是法西斯主义的,扼杀了青年精神:“所有‘危险思想’的源头都被禁止了, 国民党政府创办新的报刊以提高右翼的威望并诋毁左翼, 而这些报刊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欧洲法西斯主义著作, 并通过红军的恐怖或爱情故事造谣中共。”海伦认为,国民政府的青年政策终将失败:“当蒋介石开始他的法西斯独裁运动时, 他试图赢得一部分学生, 就像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所做的那样, 但由于种种原因, 除了黄埔系及空军飞行队等青年军人外, 他无法赢取富有想象力的杰出青年……那些公开对法西斯民族主义运动感兴趣的人也对蓝衣社黑帮式的行动感到恐惧, 蓝衣社只是唯利是图的间谍, 是对他们在欧洲的原型的可怜模仿”。*“Is Youth Crushed Again in China? ” , Carbon Copy of Unpublished Typescript Draft, 1935 October,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二、斯诺、海伦与学生运动的酝酿

依据海伦回忆材料《学生运动笔记》,目前已有学者提出海伦为一二九运动“提供了最初的思想火花”*孙华、王芳:《埃德加·斯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2页。。从胡佛研究所收藏的1935年海伦致张兆麟的信中可以看出,海伦曾为学生运动的酝酿提出具体建议。例如,海伦提议张兆麟可以在燕京大学开会演讲, 让学生们向南京提出一份要求抗日的宣言。同时,海伦认为学生们应该宣布罢课几天或组织为期一周的抗议。值得注意的是,海伦在运动发生前已对如何营造国际舆论有了初步的设想:“你必须营造一些新闻, 这样报纸才能刊登故事。你也应该设法让每所学校在同一天罢课。研究五四运动, 它是如何在一天内自发地开始从北大传递到其他学校……我个人认为, 打印数以百计的传单, 要求所有的北平学校在一定时间内罢课, 并尽可能秘密地分发给学校, 这将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将拍摄游行的照片, 并将其发送到媒体, 它会引起相当大的轰动”。海伦认为运动的目标之一即通过学生被捕,扩大舆论影响:“如果行动失败, 那就更好了。如果有人被逮捕, 这将是光荣的,而是南京政府的耻辱”。*Chang, Chao-lin, 1935 undated,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5,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这里需要指出,虽然张兆麟、黄华等学生受到斯诺夫妇的鼓励与影响,但是斯诺、海伦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前只与部分学生相识,他们对学运的了解也存在诸多盲点。陈翰伯曾指出斯诺夫妇未能认识学运全貌的原因:“斯诺是美国朋友。即使是几个中国青年也不能从党外了解党内的活动,而党内是看得见党外的……即使入了党,下级也不能完全了解上级的具体工作,而上级是了解下级的。”*《陈翰伯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16页。斯诺夫妇在运动爆发前后并不了解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于1935年11月成立的情况,他们不在组织发起一二九运动的核心领导圈中。不过,斯诺夫妇在营造外部舆论环境,推动运动的酝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0年代,随着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的发展以及外籍人口的增长,国际舆论传播的空间市场进一步扩大。作为新闻人,斯诺夫妇深谙舆论与社会运动的互动关系。1935年11月1日,北平学联起草《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并交给斯诺夫妇译为英文。从此时起,斯诺与海伦开始联络其熟悉的各大媒体,为学生运动造势。斯诺夫妇首先将《宣言》发给路透社奥利弗(Frank Oliver),被拒绝发表后又联系了合众社华北分社记者麦克拉肯·费舍尔(F.MacCracken Fisher)和合众社、华北明星报记者厄尔·利夫(Earl Leaf)。费舍尔曾就读燕京大学新闻系*Overview of the Collection, Francis McCracken Fisher Paper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与斯诺夫妇熟识。他和厄尔·利夫皆持同情学生的观点。自此,合众社及《天津明星报》追踪报道了一二九运动在平津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斯诺夫妇意识到,还需寻找更具威望的驻华记者以牵动国际舆论关注北平学生。因此,海伦联络了与斯诺1928年相识的报人约翰·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

鲍威尔在驻华英美记者中德高望重,他不仅是《密勒氏评论报》创始人、主编,还是《芝加哥每日论坛报》的驻华记者。但是,鲍威尔在一二九运动前一直持支持国民政府的立场,“没有任何不利于南京的文章出现在他编辑的期刊里”*“Notes on the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1935-1936”, 195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斯诺本与鲍威尔私交甚好,却因这种思想上的分歧而分道扬镳。在1935年3月9日发表的《美国日益增长的反南京激进主义倾向》*“The Growth of Anti-Nanking Radicalism in America”,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35.3.9.中,鲍威尔点名批评《民族》(Nation)、《新共和》(NewRepublic)、《基督教世纪》(ChristianCentury)、《新群众》(NewMasses)以及《今日中国》(ChinaToday)等美国本土报刊中反南京政府而同情中国红军的倾向。其中,被鲍威尔批评的1935年2月22日出版于《今日中国》的文章,其作者正是以“Hansu Chan”为化名的美国共产党中国局负责人冀朝鼎。然而,如同海伦形容的那样,“学生运动又把鲍威尔带回了‘民主之潮’”中。从1935年11月7日海伦给鲍威尔的书信中,可以一探海伦引导鲍威尔支持学生运动的过程。

海伦首先在信中表达了学生对于鲍威尔的信任和肯定:“他们对你最近发表的社论非常感兴趣, 这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事实上, 我认为这篇评论可能给了他们很多道义上的支持。”海伦指出学生们发表抗日宣言的希望很单纯:“如果他们可以在目前的华北危机中被听到一点声音,也胜过什么都没有。”接着,海伦告知鲍威尔,《大公报》以及《天津明星报》已经发表了《宣言》,打消鲍威尔关于政治风险的顾虑,“在 11月4日或5日《大公报》中, 这个故事和请愿书都已全部出版, 并且在2号的《华北明星报》有头版报道。我担心在任何事情毫无进展之前, 学生运动将被粉碎”。更重要的是,海伦强调学生运动虽然是左倾的,但也是自发的,学生们把整个左翼运动视为一场反封建主义的 “青年革命”。她以鲍威尔认识的张兆麟举例说:“这些人总是大喊以 ‘共产党’作为摆脱的借口, 而他们完全知道这是一个谎言。组织这次运动的是你在我家遇到的那个男孩, 他曾经是燕京大学反日组织(现已解散)的负责人, 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学生, 也是学生会的负责人……自然, 他是左倾的,所有学生现在都希望革命回到1926年的情形。”然后,海伦批评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政策压制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认为“法西斯主义的压力来自外部也来自中国的内部。”*Powell, J.B., 1935.11.7,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从随后鲍威尔的态度看,他逐渐被海伦说服,接收并发表了《宣言》以及海伦的报道《华北学生的复兴》*Hsueh, Hai Lun,“Student Revival in North China”, China Weekly Review, 1935.11.16.。1935年到1936年,斯诺夫妇发给鲍威尔的报道都未经过大幅度删改就得以发表。海伦回忆指出:“鲍威尔对学生的同情是让更多记者们支持我们的一个重要因素。”*“Notes on the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1935-1936”, 195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三、运动的发展与营造国际舆论

一二九运动爆发以后,斯诺与海伦多层次、多渠道地联络英美媒体,以引导国际舆论支持学生运动,推进运动持续发酵。斯诺本身就是纽约《太阳报》《每日先驱报》等媒体的驻华记者。同时斯诺夫妇不断加强与《密勒氏评论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亚细亚》杂志、合众社华北分社及北平路透社的联络。另一方面,李敏、黄华、黄敬、陆璀、张兆麟等学生为斯诺夫妇提供学运动态的第一手信息,这也使英美媒体更愿意从斯诺夫妇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胡佛研究所收藏了斯诺、海伦与学生在一二九运动期间大量英文书信和报信字条,但部分纸条由于手写字迹难以辨认,而且学生们英语掌握程度不一,并存在化名、代称、缩写的情况。例如海伦的主要报信人李敏又称Matsuhara;黄敬的称呼有Willy、David、Yu Chi-wei;黄华的称呼有王汝梅、W;史沫特莱的代称为Ariyoshi、AS或A;宋庆龄的代称为Suzie*Key to Abbreviations Etc.in Snow Letters of 1935, MSS 2219; Box 22, 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 Collection; 20th Century Collections; L.Tom Perry Special Collections, Harold B.Lee Librar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海伦和斯诺的代称分别为Hirota与Doihara。为此,海伦曾写下《学生运动笔记》《黄敬书信笔记》,对其书信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斯诺和海伦注意掌握国际舆论的变化。海伦收集了1935年到1936年大量英美媒体报道学生运动的剪报,仅路透社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通讯就达上百份*News Agency Releases,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2, Folder 1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为了抢占舆论制高点,12月9日当天,斯诺立即向外国媒体传送报道。12月10日,《每日先驱报》发表《三千北京示威者力促反抗,城门关闭,“我们是日本殖民地吗?”》*“China Urged to Fight 3000 Demonstrate in Peking City Gates Shut on Marchers’Are we Japan’s Colony? ”, Daily Herald,1935.12.10.。12月12日,在斯诺建议下,龚普生、龚澎等学生在燕京大学临湖轩召开外国记者招待会,介绍学运情况。*《陈翰伯文集》,第415页。一二·一六游行的第二天,斯诺也顺利地在《每日先驱报》登载报道*Edgar P.Snow, “Swords Flash in Streets of Peking Patriot Students Storm City Gates”, Daily Herald,1935.12.17.。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九运动前后斯诺夫妇及其友人对于学生运动的报道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否认学生运动与中共的关联,强调学生运动的自发性。直到1936年7月,海伦在《亚细亚》杂志发表的文章中仍强调学生与任何党派没有联系。*Wales, Nym, “Students in Rebellion”, Asia, Jul 1, 1936, Vol.36, Iss.7.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性是虽然与斯诺夫妇接触过的姚依林、黄敬皆为中共党员,黄华与陆璀等学生也在1936年1月相继入党,但是他们都向斯诺夫妇隐瞒了政治身份,斯诺夫妇始终不知学生与中共的联系;第二种可能性是斯诺夫妇猜测或逐渐了解学生骨干与中共的联系,但出于某些原因,在舆论上需要强调学生的自发性。从材料推断,第二种可能性较大。1936年3月海伦在向胡蛮介绍学运近况时提到:“许多学生深入冀南农村,还有其他人加入红军——当然是秘密地。”*Wang, Chün-chü, Nym Wales Papers, Box No.28, Folder 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可以探知,斯诺夫妇至少在1936年3月知道学生入党的事实。而且处于新闻风暴口的斯诺夫妇对于中共与一二九运动的关联没有敏感度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对学生运动自发性的强调有出于与对手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考虑,并通过此方式保护学生。

学运爆发后,日本方面指责一二九运动的背后有政治势力暗自推动,极力引导国际舆论怀疑学生运动目标的单纯性,并给予国民政府压力。12月10日,日本驻北平武官高桥坦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厄尔·利夫及斯诺分别在天津《华北明星报》以及纽约《太阳报》报道了高桥坦的采访,并且陈述内容一致。高桥坦警告北平当局,学生游行已违背了《何梅协定》。他认为领导学运的积极分子出自于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国民党分子*“Japanese Protest Against Students’Action in Peiping”, North China Star, 1935.12.11.,因此把学生运动归因于“坏” 国民党的阴谋。而“坏”的国民党与 “好”国民党的区别在于是否与共产党合作。*Snow, Edgar, “The Genesis of the Students’Movement, Written from Peiping by Edgar Snow for the New York Sun”, The China Weekly Review,1936.1.4.对此,斯诺特别在评论中声明学生运动“幕后没有操纵”。他说:“对学生领袖的访谈中没有发现学生背后有任何权谋操纵的线索……记者通过与5到15人的学生松散小组以及与学生会负责人的聊天中获知, 示威和目前的运动是学生自发的,出于爱国的动机,学生既不支持国民党,也不支持共产党人和日本人。”*Snow, Edgar, “The Genesis of the Students’Movement, Written from Peiping by Edgar Snow for the New York Sun”, The China Weekly Review,1936.1.4.1935年12月13日,海伦在向《密勒氏评论报》发送新闻稿时,也向鲍威尔强调了学运的自发性:

请把照片还给我。我从学生那里得到他们, 他们相当难找到。 这篇报道是通过目击者进行完整阐释的,我见证了一二九当天的全过程……我认为, 登载标语是分析这一运动的最好方法。这是一场自发的学生起义, 这场运动有左翼学生参加,但他们纯粹是业余的。学生运动还在不断发酵, 我可以给你更多的细节……*Powell, J.B.,1935.12.13,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紧接着,1935年12月19日,鲍威尔在《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发表文章分析冀察政权对学运的态度。鲍威尔批评 “日本傀儡” 宋哲元指控共产党正在推动最近学生示威反对华北自治的运动。*Powell John, “Japan’s Puppet Declares War on Reds in China: Charges Communists Stir Up Student Riots”, Chicago Daily Tribune, 1935.12.19.1936年1月21日,海伦再次向鲍威尔说明:“中日勾兑反对左翼反对派的行动将会开始……如果把学生作为中共党员而关进监狱, 这将是相当可悲的, 因为他们已经刻意避免成为某具体派别的成员, 避免违法和被斩首, 并试图保持独立的法律斗争。”*Powell, J.B.,1936.1.21,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1936年1月,北平学联和天津学联共同组织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一二九运动由学生运动向民众运动转变。与斯诺、海伦熟悉的学生大多加入了南下宣传团的第三团。该团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学院等校学生组织,领导者为黄华和清华大学蒋南翔。南下途中,黄华等学生在返校取钱时把消息传递给李敏,斯诺夫妇主要从留守学校的李敏处获知宣传团的消息。1936年1月11日李敏给斯诺夫妇的信中写道:

我收到了村里那些同学的来信 (黄华带回了信)。他们告诉我, 他们对村民们的反应感到满意, 一些村民听到学生们说的话就哭了。学生们演的戏剧也收到良好效果。学生们唱了工人之歌等歌曲……这个团体的成员超过五百, 包括天津和北平的学生。他们现在正沿着保定铁路行进。固安的城门被二十九军关闭了。然而, 这让他们有机会在乡村集市上遇见更多村民。*Li, Min, 1936.1.11,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Folder 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1月14日,第三团抵达高碑店后,被军警围困并强制返校。16日,第三团在燕京大学开会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青年团体。18日,李敏对斯诺夫妇说:

第三团的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永久的组织, 名为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在这个组织中, 他们计划阅读社会哲学和经济学的书籍, 以增加他们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了解。更成熟的成员将被选入其他一些组织(机密, 不要发布此消息)。*Li, Min, 1936.1.18,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Folder 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这里李敏提到的“其他一些组织”可能为共青团或者中共。同时,第一、二团在南下过程中也组成了抗日青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2月1日,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与民族解放先锋队合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海伦、厄尔、鲍威尔对南下宣传团的活动作了连续报道。《华北明星报》分别于1936年1月1日、3日、4日、5日、6日、12日、13日、27日*“37,000 Students Plan to Make Mass Pilgrimage to South”, North China Star, 1936.1.1; “Japan Cannot Afford to Overlook Student Moves, Asserts Suma”, North China Star, 1936.1.3; “Tientsin Students Refuse to Attend Proposed Parleys”, North China Star, 1936.1.4; “Students Disagree about Dispatch of Nanking Delegates”, North China Star, 1936.1.5; “Universities in Peiping Declare Vacation in Force”, North China Star, 1936.1.6; “Tientsin Student Delegates Leave for Nanking Confab”, North China Star, 1936.1.12; “Tientsin Students Disavow Delegates at Nanking Parleys”, North China Star, 1936.1.13; “Reports Persist Students Will End Strike February 1”, North China Star, 1936.1.27.报道了南下宣传团的活动进展。海伦于2月22日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宣传战争及以后》,报道了学生在南下宣传时的困境,并在文中穿插了学生在农村活动的五张照片*“A Correspondent in Peiping, The Propaganda War and Afterward”, The China Weekly Review,1936.2.22.。鲍威尔在1月4日的《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将平津南下宣传团形容为“儿童十字军运动”。他在题为《中国学生向日本发起讨伐: 数千人参与长途跋涉的大朝圣》一文中描述:“一支包括二百余学生的朝圣先锋队, 今天离开北平徒步去中国首都南京, 抗议政府容忍日本渗透华北。明天早上还有四百人将会陆续跟进, 类似的规模将持续在每天早上增加, 直到几千人行进在路上。北平学联计划派遣3.7万名学生进行这次朝圣, 以避免亡国。就像著名的儿童十字军运动一样, 成千上万的男孩和女孩, 充满了深厚的激情、责任感和爱国心, 开始了类似的运动”*“ Powell John: China Students Launch Crusade Against Japan: Thousands to Join Trek”, Chicago Daily Tribune, 1936.1.4.。鲍威尔用“朝圣”“儿童十字军运动”等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和想象的方式进行比喻,以扩大传播和影响。

除了关注北平学生运动发展动态,斯诺、海伦也密切观察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其他城市学生救亡运动的情况。根据美国杨百翰大学收藏的书信档案,斯诺、海伦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与身居上海的史沫特莱保持着紧密联络,并向其传递北平学生运动的最新消息,史沫特莱也将上海的学运发展告知斯诺夫妇。如1935年12月18日,史沫特莱在致斯诺的信中,将北平学生一系列游行活动比喻为“一个长距离的高尔夫大百发球杆(Big Bertha)”*Ariyoshi to Ed,1935.12.18 MSS 2219; Box 22, 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 Collection; 20th Century Collections; L.Tom Perry Special Collections, Harold B.Lee Librar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形容北平学生运动引起上海学生及知识界的强烈反响。同时,史沫特莱是斯诺夫妇与宋庆龄在一二九运动期间的联络人,斯诺夫妇通过史沫特莱向宋庆龄转递书信,汇报一二九运动的最新发展情况。*Ariyoshi to Ed,1935.12.18 MSS 2219; Box 22, 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 Collection; 20th Century Collections; L.Tom Perry Special Collections, Harold B.Lee Librar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再者,史沫特莱把从斯诺夫妇或学生处获取的信息发送给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之友社(American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Key to Abbreviations Etc.in Snow Letters of 1935, MSS 2219; Box 22, 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 Collection; 20th Century Collections; L.Tom Perry Special Collections, Harold B.Lee Librar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1936年1月至7月,中国人民之友社刊物《今日中国》连续刊载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评论文章或新闻报道*《今日中国》在1936年发表关于一二九运动文章有:“China’s Students Petition-A Document”, China Today,1936.1; “Frederick Spencer: Students Resist Nanking Betrayal”, China Today,1936.2; “Friends of Chinese People in China”, China Today,1936.3; “Hansu Chan: Students Herald China’s Liberation”, China Today,1936.5; “American Students Support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China Today,1936.7.。

一二九运动期间,斯诺、海伦对国外新闻媒体的联络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对比斯诺报送给《每日先驱报》的报道与实际刊出的新闻可以看出,斯诺关于一二九运动的大多数新闻未被刊登。即使刊登,其内容也被大量剪裁*Snow Edgar.News Dispatches Sent to London Daily Herald,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2, Folder 5,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学生南下宣传后,海伦完成了一篇总结学运的评述,希望发表在具有影响力的《亚细亚》杂志。1936年2月6日,海伦给《亚细亚》杂志主编威尔士写信说道:“我希望所附的一二九运动的文章是可用的。你可以随意编辑或裁剪它, 而不用咨询我……第十七号图片, 相当令人兴奋。平津南下扩大团的学生们报告说,农民们正在被启蒙, 学生们得到了农民惊人的回应。这在中国乡村是一个非凡的场景。”*Walsh, Richard J., 1936.2.6,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1936年3月19日,海伦再次给威尔士去信:“这个学生运动也许并不重要,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新革命时期开始的记录。五四运动开始的中产阶级革命, 现在已经完全结束了。现在很多人都在仔细研究这个运动的起源和政治基础。比如公使馆和中国专家。”*Walsh, Richard J., 1936.3.1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但是,纵然与斯诺、海伦相熟,1936年3月31日威尔士还是以“大量报刊已经对此报道”为由婉拒了海伦的文章。他表示:“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观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或由此引发的更大的事件。”*Walsh, Richard J., 1936.3.31,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4月3日,威尔士再次致歉海伦,表达他“仍然对学生运动的更深的影响和未来的可能性感兴趣”,但是希望作品能够顺利转投别处*Walsh, Richard J., 1936.4.3,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目前没有发现海伦对此的回应信件,不过在4月24日,威尔士的态度又出现转折,告知海伦“这篇文章的修改完全符合我的批评意见……我将尽快使用这篇文章”*Walsh, Richard J., 1936.4.24,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2,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威尔士将海伦的原标题《中国的学生革命》改为《起义的学生》,排在1936年7月刊予以发表。

四、国际宣传的方向调整与开启中共对外联络通道

1936年3月13日,斯诺和海伦收到一封署名“Yao”的英文信。报信人告知他们,北平学联将组织纪念郭清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宣传。据海伦回忆该报信人为姚依林或黄敬*海伦指出:“这封信由姚依林签署,因此可能是姚依林写给我们的,但是笔迹又有一点像黄敬的。”Notes on David Yu,1982.12.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3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信中说:

郭清在三周前病倒了, 但当局仍然拒绝他的释放, 直到他去世。 我希望你们能在报纸上发表这个消息, 让野蛮的当局对公布学生迫害的消息感到担心, 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将抗议这些不为人知的虐待,要求释放被捕的同学。 我将在几天内离开这里, 因此我可能没有时间来看你们。*Yao or Yui, David, 1936.3.13,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学运方针的向“左”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斯诺、海伦以及厄尔·利夫对于学生运动的国际宣传。海伦于4月11日、5月2日、5月23日连续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对“三三一”游行的宣传报道。《华北明星报》也在1936年3月16日、4月1日*“Eighteen Years Old Student Dies While Being Held in Jail”, North China Star, 1936.3.16; “Peiping Students Union Attempts to Hold Demonstration”, North China Star, 1936.4.1.对郭清事件与“三三一”游行作出评论。这一时期,海伦及其友人对学运报道的共同点是强调北平学生与政府的对立,游行学生与警察的冲突,着重分析学生内部的分裂。海伦在《亚细亚》杂志发表的《起义的学生》中更是通过引用学生骨干的发言对支持国民政府的学生作出公开批评:“大约10到20名学生在众多学校组织了法西斯主义分子组织以支持蒋介石个人的法西斯专政, 但是他们每月会得到30美元作为向当局告密者的酬劳,并且当局许诺毕业之后介绍工作。因此, 他们没有群众基础, 学生鄙视他们被雇为间谍。当然, 我们认为倒退到儒学的新生活运动和所有这些愚蠢的行径是在目前危机下对中国青年的直接侮辱。”*Wales, Nym, “Students in Rebellion”, Asia, Jul 1, 1936, Vol.36, Iss.7.

随着学生运动的不断向“左”转,特别是在“三三一”事件发生后逐渐偏离统一战线的轨道,它“不但未能获得广泛的同情与支持,反而陷入了孤立”*欧阳军喜:《一二九运动再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2期。。包括黄华在内的学生接连被捕,学生骨干不得不从北平逃亡天津、上海等城市。1936年春,刘少奇抵达华北,在《火线》发表《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给北平同志的一封信》,纠正学生运动中关门主义的路线,这使一二九运动在天津的发展有了不同的面貌。从1936年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时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黄敬给斯诺夫妇的一系列书信、字条中,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一变化过程。1936年5月19日,黄敬于天津在给斯诺夫妇的信中写道:

昨晚我在十点半到达天津, 现在我住在一家旅馆里。我满怀斗志地来到这里, 因为我将不再像在北平那样整天待在家里了。也许我会在这里待很长时间。我还没有决定我要住在哪里, 也许我会留在我叔叔家。但他是一个非常反动的家伙, 所以我不得不也伪装成反动的。在我修复好我的住处后会告诉你我的地址。今天早上我到书店买了很多在北平没看到的杂志, 比如 《中国呼声》(The Voice of China) 等……

附言:不要告诉王汝梅和其他人我在天津。*Yui, David, 1936.5.1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黄敬这里说“我不能再待在家里”,指他在北平作为警察重点搜捕的对象,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地下隐蔽。而他在附言提到的“王汝梅”即黄华。此时黄华已入党,但是可能处于地下状态的黄敬因秘密工作的规定,不能向黄华等人透露他的地址。*Notes on David Yu,1982.12.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3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1936年5月21日,黄敬信中说:

我已经附上了一份给《华北明星报》的副本, 但我没有联系厄尔·利夫先生,我想请另一个学生去拜访他。*Yui, David, 1936.5.21,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由于厄尔·利夫在合众社与《华北明星报》持续正面报道学生运动,黄敬认为厄尔值得信赖。但在给厄尔传递新闻消息时,谨慎的黄敬并没有与其见面,而是请一位学生转交。1936年5月27日,黄敬给斯诺夫妇写信,介绍他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的近况:

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 我这几天很好。我现在再次为天津学生工作, 帮助他们策划最近的活动。天津青年真的很活跃。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他们还没有遇到像北平学生那样严重的伤害。他们还没有被那些法西斯叛徒所分裂, 他们的行为是学生骨干对统一战线策略的准确运用。我认为, 在几天内, 大概 ‘五月三十日’, 天津学生将举行一个很大的示威, 约一万到两万的学生和工人参加。我想这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我认为这次示威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令人瞩目的事件, 我认为这次示威活动肯定会激励北平学生。这是天津学生对由于军事差距而容忍华北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占领的直接回答。我想你们会帮助我们做很好的宣传。*Yui, David, 1936.5.27,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这里黄敬强调的“对统一战线策略的准确运用”体现了其对上一阶段学运工作的反思总结。“很好的宣传”指黄敬主动希望斯诺夫妇继续营造国际舆论。1936年5月29日,黄敬告知斯诺夫妇,28日的学生游行达到预期目标:

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 昨天在天津的示威非常成功。有一万学生参加, 他们都情绪高涨。他们总共散落了十二万份小册子, 大部分都被街上的人领走了。一切都很有序, 只有少数学生在去市议会的路上受伤。 从这次示威中我们可以知道叛徒 (即统治阶级)由于日本人对他们的严厉镇压,他们的态度不是非常稳定。 警察对学生领袖较为友好……一切都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一个好的结束。 学生决定于六月一日复课, 以防当局有意分散学校, 以加强团结。我相信天津学生运动强劲的势头会延续到暑假。*Yui, David, 1936.5.2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从黄敬的信中,可以看出天津的学生运动与北平存在很大差异,其领导者希望减少示威学生受伤,缓和学生与警察的关系。这一转变在海伦与厄尔的报道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1936年6月13日,海伦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北平学生前线》。海伦认为,1936年5月到6月,北方学生运动的风暴中心从北平转移到了天津。关于转移的原因,海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一,天津大部分地区的警察与学生保持友好关系。其二,由于天津具有避难的优势,北平的学生骨干陆续逃到天津。其三,受到黄敬的影响,海伦认为“天津学联较好实践运用了‘统一战线’而没有被法西斯主义叛徒所分裂”。其四,北平学生除了第29军,可以动员的对象有限,而天津作为工业贸易中心,拥有众多工人与商人。海伦认为5月28日的游行“和平且有秩序”*“A Peiping Correspondent, On the Peiping Student Front”,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36.6.13.。同样,在天津游行第二天的29日,《华北明星报》在头版头条发表《学生抗议日本驻军增加》。该报道着重指出天津与北平学运的不同:“警察在现场守卫着整个有序的示威活动。三十名学生因镇守金刚桥的警察阻拦而受伤。但示威与北平的学生示威活动不同, 当地警方允许他们通过街道, 只要他们不扰乱和平。由于这一政策的结果, 示威和平结束。”*“Students Protest Against Increase in Nippon Troops”, North China Star, 1936.5.29.同时,《华北明星报》关注学生游行口号与前一时期的差异,学生使用的标语转变为“请二十九军继续进行反日工作”、“请天津警察继续进行反日工作”等。*“Students Protest Against Increase in Nippon Troops”, North China Star, 1936.5.29.

除了国际舆论的营造,一二九运动期间斯诺夫妇还通过与黄敬的密切联络,间接帮助中共打开国际联络通道。目前学术界对于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的大致过程已达成共识,即由宋庆龄促成。不过,从1936年3月黄敬给斯诺夫妇的一系列书信中,我们可以获取斯诺在拜访宋庆龄之前的更多细节。1936年3月22日,黄敬在天津某宾馆给斯诺夫妇写道:

我现在在天津某宾馆。谢谢你们的善意, 帮助我成为一个绅士……我会在晚上或明天以后再给你写信, 会给你们带来一些关于斯诺生意的消息。*Yui, David, 1936.3.22,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据海伦回忆,“绅士”指的是海伦曾送给黄敬一件斯诺的旧胡椒盐面料花呢子西装,以防备黄敬在北平去往天津的火车上被警察怀疑。因此,黄敬说这使他成为一个“绅士”。这封信提到的“斯诺的生意”,即指斯诺访问延安的计划*Notes on David Yu,1982.12.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3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3月25日,黄敬对斯诺夫妇继续说:

斯诺的问题将在几天后解决。两个人中的一个会告诉你他们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 我已经尽可能地向他们解释了。我认为他们没有理由拒绝你们的要求。我希望它会实现。请在旅行前给我写信!*Yui, David, 1936.3.25,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斯诺的问题”同样是指他去陕北的采访。海伦认为这里的“两个人中的一个”指的是刘少奇, 但她不知道另一个人是谁*Notes on David Yu,1982.12.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3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1936年3月30日,黄敬写道:

我现在还没有见到宋庆龄*黄敬在信中用Suzie代称宋庆龄,在1936年日期不详的另一封信中,黄敬告知斯诺夫妇他见到了宋庆龄与史沫特莱。Yui, David, 1936 undated,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因为几天前她们去了一个村子(上海附近)。但我会很快见到她们(可能是明天)。斯诺什么时候开始旅行?请在他动身之前给我写信(寄给商务印书馆)。*Yui, David, 1936.3.30,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16,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海伦认为“寄给商务印书馆”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在商务印书馆黄敬有一个联络点, 以获得他的信件。*Notes on David Yu,1982.12.9,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38,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由于某种原因,斯诺去上海拜访宋庆龄后才最终成行。不过斯诺与黄敬在一二九运动期间的联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广为人知的是,斯诺以一部《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听到了中共的声音,了解到中共的真实面貌。

五、余 论

斯诺、海伦在一二九运动的酝酿、发生与扩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得益于他们在30年代结交的三个重要交际圈。其一,斯诺、海伦通过与宋庆龄、鲁迅的交往进入上海、北平两地左翼文化人交际圈。他们与胡蛮、孙席珍、杨刚、萧乾的文化往来促使斯诺夫妇在思想上倾向左翼文化运动,坚定反法西斯主义立场。其二,斯诺以其记者身份广泛结交英美驻华新闻人,斯诺夫妇通过与费舍尔、鲍威尔、厄尔·利夫、奥利弗、威尔士的持续联系,争取西方主流媒体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其三,斯诺夫妇与北平学生黄敬、姚依林、陆璀、黄华、李敏、张兆麟等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斯诺夫妇帮助学生联络西方媒体,营造国际舆论;学生为斯诺夫妇提供第一手信息,并成为斯诺夫妇与中共联系的重要媒介。斯诺夫妇在这三个核心交际圈穿针引线,左翼文化人、学生与跨国记者之间也不断互动与碰撞。这样,在一二九运动后,关心中国革命与中共的跨国记者群体逐渐兴起。

1936年至1937年,斯诺和海伦相继前往延安采访,这也激发了詹姆斯·贝特兰对前往西北的愿望。贝特兰是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与斯诺、海伦熟识,还是黄华与张兆麟的室友。据黄华回忆,贝特兰曾在学运期间帮助他掩护:“我把自己保管的宣传品交给了同屋的新西兰籍的研究生詹姆斯·贝特兰代为收藏。贝特兰来自牛津大学,他在那里参加了社会主义俱乐部,还曾把马尔罗关于中国大革命的一部小说《人的命运》送给我读。因此我是信任他的,他也欣然接受了我的委托。”*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传》,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年,第13页。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赶到西安的贝特兰及时采访张学良、杨虎城,并同史沫特莱一道用英语向外界广播,打破新闻封锁。抗战全面爆发后,贝特兰多次采访毛泽东,还遍访华北战线前沿地区,对八路军作出深度报道。1937年3月底,对一二九运动作追踪报道的合众社记者厄尔·利夫访问延安。1937年4月30日,已前往美国的陆璀在纽约致信斯诺夫妇:

你们怎能想象在北平古城墙前遇到的那个女孩, 即使一年后也会在你们的故乡, 也会有一段时间焦急地等待着, 那可能是她亲爱的海伦和斯诺回到美国……菲利普·贾菲先生,《美亚杂志》的主编, 现在将去中国旅行。他说他和你们有过某种商业往来, 因此他说你们彼此听说过对方。他说, 当他到达北平时, 他会来看你……他让我写信告诉你他来北平的事,他至少对我们中国的解放运动感兴趣, 他没有偏见。我不知道你是否能介绍他去见一些你认识的学生。我想你认识一些学生是因为你在燕京教书, 是吗?也许他们可以带他去学校, 给他讲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他能帮上很大的忙。*Liu, Tsui (“Suzie”), 1937.4.30, Nym Wales Papers, Box No.11, Folder 9,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1936年8月,时任全国学联宣传部长的陆璀受学联派遣,参加世界青年大会。会后,陆璀随陶行知在法国、英国向留学生与华侨宣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1月,陆璀抵达纽约,在美共中国局领导的中国人民之友社组织下活动,后与陶行知一起在美国各大城市进行演讲宣传。*《文史资料选辑》第30卷(总第87—89辑),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年,第354—356页。陆璀在1937年给斯诺夫妇信中提到的菲利普·贾菲(Philip J.Jaffe),为中国人民之友社的重要人物,同时是冀朝鼎美国妻子(即Harriet Levine)的表哥。他不仅是该社刊物《今日中国》的主编,1937年还与冀朝鼎一同创刊《美亚杂志》*Collection Description, Philip J.Jaffe papers, Stuart A.Rose Manuscript, Archives, and Rare Book Library, Emory University.。通过陆璀的介绍,斯诺进一步加强了与美国左翼作家、学者的联系。在两个月以后,同时任《今日中国》《美亚杂志》主编的毕生、美国《太平洋事务》杂志主编拉铁摩尔与贾菲在北京会合,他们计划以《美亚杂志》的名义访问延安,而斯诺与他们三人都相熟。据拉铁摩尔回忆,斯诺给了他们写信去延安请求访问的地址*〔日〕矶野富士子整理,吴心伯译:《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51页。,促成美亚小组的延安行。

1944年8月,斯诺、海伦之旧友麦克拉肯·费舍尔(F.MacCracken Fisher)访问延安。他于1935年至1936年支持与配合斯诺夫妇宣传一二九运动。但此时他的身份已不再是合众社记者,而是主管重庆战时情报局的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Carolle J.Carter, Mission to Yenan: American Liaison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1944-1947,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7, P153; John S. Service, “State Department Duty in China, The McCarthy Era, and After, 1933-1977”,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1977-1978 by Rosemary Levenson,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1; Overview of the Collection, Francis McCracken Fisher Paper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他在不到三周的访问时间内重点考察八路军对日本战俘工作,与罗瑞卿、李初黎、野坂参三开会磋商,向战时情报局总部、美国驻华大使馆上交10份《延安报告》,呼吁美国与中共就日本战俘问题开展合作。美国方面对此高度重视,并派遣多位美军日本问题专家继续深度考察延安*Yenan Trip-General, Laurence Maxon Wiig Collection, Box 1,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一二九运动是斯诺、海伦通过其人际关系影响中共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起点。1936年以后,正是以斯诺、海伦为代表的跨国记者、学者、技术人员、外交人员在中国与世界的频繁流动,推动中共由点成线、由线成网地编织起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人际网络。同时,这一跨国群体活跃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保卫中国同盟等跨国组织之中,为中共争取国际舆论、国际援助支持,并深刻影响了英美政府对华政策。

猜你喜欢

斯诺海伦北平
北平的秋
遥想右北平(散文)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