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人格培育体系与知识学习体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8-02-07江西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程小白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安学院改革

江西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程小白

公安高等院校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公安高校以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为己任。江西警察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了以忠诚教育为核心,以警务化管理为抓手,以丰富的警营文化和大学文化为滋养的人格培育体系和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知识学习体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实践和探索及其成效,受到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赏。

1 人格培育体系与知识学习体系的提出

2010年,学院升格为公安本科院校。为适应公安工作的发展, 2012年,我们提出在公安专科“两段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4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2010年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0年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公安本科“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年,笔者在首届学工干部培训会上做了“如何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的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警务化管理的目的、宗旨,推进警务化改革,形成警院独特的人格培育体系。

警务化改革覆盖了全院所有的公安本科专业,通过近7年的改革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忠诚教育”为核心的人格培育体系和以“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体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

人格培育体系:学院以“忠诚奉献、知行合一”作为院训,将忠诚教育、廉洁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规范警务化管理,丰富警营文化和大学文化,以培养忠诚卫士为首要任务,将公安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治安全的坚定捍卫者。

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和开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教育”的“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贴近公安实战,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

人才培养改革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工作总要求的公安教育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政治建警”“政治建院”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公安实战化要求,在培养政治可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安本科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教育部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中,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给予了高度认可。

2013年,学院“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立为江西高校省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提前一年被批准新增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7年被列入江西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权规划建设单位。实施改革以来,学院获得江西省高校专业综合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经济犯罪侦查研究团队获批江西省高校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经济犯罪侦查与防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2 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2.1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构建人格培育体系

(1)学院党委坚持“五品”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系统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学生培养中存在的因为德不正而成为危险品,智不高而成为次品、体不健而成为废品、审美低庸而成为庸俗品、心理障碍而成为麻烦品等实际问题。

(2)人民警察《忠诚教育》《廉洁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忠诚教育》从2012级起,《廉洁教育》从2016级起作为公安类专业的通识必修课,各占16学时,1学分。《忠诚教育》由思政部负责教学,《廉洁教育》由纪委和各系政委(总支纪检委员)共同负责课程建设与教学。

(3)编写忠诚教育教材。编写《人民忠诚教育教程》《忠诚警魂——人民警察忠诚教育典型事迹100例》教材,在全体学生中弘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其中《忠诚警魂——人民警察忠诚教育典型事迹100例》2015年获首届全省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奖”。

(4)挖掘红色资源,培养对党忠诚廉洁意识。依托校内忠诚广场、公安英烈墙、公安廉政教育陈列馆和省内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墓和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公祭公安烈士、重温入党誓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纪律作风教育等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公安专业学生的忠诚廉洁意识。

2.2 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推进本科“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研究定位公安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公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总要求,学院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厚基础指各公安专业要夯实法学基础,注重多学科发展;“宽专业”是指掌握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宽口径地了解相关公安业务,做到专业适应性强。“强能力”是指要具备专业领域创新思维的能力、实践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素质”是指具备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准。

(2)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时比例。通识教育阶段,各公安专业设置了警察体能等通识必修课;专业教育阶段,各专业相互补充,互通有无,精选相近学科和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公安实用法学概论等10~15门学科基础课。学院通识教育阶段课程、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个性化发展教育阶段的课程比例分别占30%、65%、5%。

(3)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30%,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法学类、工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分别达33%、40%以上。2014年起,公安专业实习从3个月延长至5个月,2017年首次开展了应届毕业生警察执法综合实训;通过教师挂职锻炼、“双千”计划、聘任驻校教官等措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先后派出教师115人次参加公安实践锻炼。通过“双千”计划,派出40余人次赴公安一线挂职锻炼,聘请公安一线骨干56人次到学院任驻校教官,培养“双师型”教师118人。

(4)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满足学生多元化培养需要。在“三段制”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发展教育阶段,设置了就业创业类、专业学术类、跨专业类课程模块,拓宽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空间,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学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014年开始辅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的教学, 2017年首批获得辅修专业证书15人,双学士学位10人。

2.3 积极开展教学与考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有13门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12门课程启动探究式教学改革。2017年,制定《江西警察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以问题或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法改革,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院所有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培训课程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2)大力推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政类课程教学改革自2012年开始实施,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化,实践性教学比例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倡导教师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实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上课有活力,下课有动力;专业课建立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库,以案例教学引领专业课程教学实战化;教师的课件、参考文献等全部推送到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学习。

(3)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活动。2012年以来,先后组织了教学标兵比赛、全员教学技能达标赛、教学系部主任示范教学课、“微课”比赛、实验实训教学能手赛、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比赛等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大赛、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江西省“高教社杯”青年教师说课大赛、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省高校《井冈山精神教育》课程说课比赛等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4)推行过程化考试改革,开展校际考试合作。考试形式除传统的笔试外,有口试、操作考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思政类课程考核全部取消期末考试环节,2017年11门课程实行了过程化考试改革试点,2018年学院院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课程15门,系部级27门课程。2012年以来,多次与湖南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等兄弟公安院校进行考试合作,互相命题、阅卷,实现教考分离。

(5)创建“三名”课堂。2014年创建了“三名”课堂(即名师、名家、名案),先后组织45场次公安院校教学“名师”课、19场次省内外学术“名家”讲座、30人次省内公安机关“名案”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术前沿和公安实际工作的视野。

(6)积极推进网络课程与资源建设。学院制定了《网络课程建设及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全部课程教学实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组织开展多场“微课与慕课”操作实务培训、信息化教育讲座等活动,建立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推进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上有200余门课程实现课程资源上网。

3 人才培养改革成果

3.1 以忠诚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思政课教学取得明显成效。思政课教学改革按照解决“教学实效性”“一个问题”,贯彻“学生主体、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三个原则”,处理 “形式与内容、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效果”四对关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案例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考核过程化,教学效果显著,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2017年,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书记院长暑期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

(2)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强化。学院成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江西警察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江西警察学院党委成员、各党总支、支部与学生中队挂钩联系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院领导坚持为学生讲授《时事与政策》;实行挂钩中队联系工作“六个一”:上一次党课,参与一次中队周日主题队会,参与一次团支部主题活动,听取一次中队政治指导员、队委、团支部汇报,下一次寝室,听一次课。

(3)学生忠诚意识、组织纪律意识、诚信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听从召唤、勇于担当,多次圆满完成国家层面的重大安保任务,公安部记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涌现出了勇斗毒贩的“江西十大感动人物”、个人一等功获得者罗志强等优秀学生代表。2014年1212中队获省 “雷锋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1313中队获全国“示范团支部”荣誉称号,2016年刑科系团总支获“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自2012年起共40个中队申报无人监考,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接受诚信考试教育,无一中队因学生个人考试违纪取消申报资格。

3.2 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学与改革效果明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评价较好

(1)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扎实。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占60%以上。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聘请了公安部原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蔡安季,公安部宣传局原局长武和平,以及基层办案能手开设讲座37次。2016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学生组团体二等奖,8位参赛学生7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专升本以来,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2项;在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45项;在公安部第七至第十二届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评奖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9项。2017年获得首届“蓝帽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013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暨江西省“赣江杯”英语竞赛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警察执法综合实训取得显著效果,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三段制”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各警种岗位核心专业能力,注重将职业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相衔接,对基层民警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调研,制定了《江西警察学院警察执法综合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组织2017届公安专业721名毕业生观看公安部执法规范化建设视频,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网上办理、公安法律文书及卷宗制作、“全警情录入+”及“一案一码”讲座等活动。有603名学生获得省红十字会救护员证。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评价较好。学院社会声誉良好,人民公安报、江西日报、江西卫视、江西教育电视台、新浪网、中青网等新闻媒体对我院人才培养进行了关注和报道。2014~2016届公安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体满意度达98%以上。

3.3 激发了教师教学研究热情,形成了较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围绕人才培养改革,学院全面实施绩效考核,极大地调动与激发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获得了一大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2016年,学院组织编写并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研究》,汇集了学院在公安学学科体系构建、校局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设置、公安民警岗位核心能力标准与考核、课程与教学法等方面的优秀教研成果。2010年以来学院省级教改立项课题87项,院级121项;两部教材被教育部列为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公安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猜你喜欢

公安学院改革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改革之路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改革备忘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改革创新(二)
西行学院
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公安卡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