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大喇叭” 吹出新风尚
2018-02-07文丨白涛群
文丨 白涛群
“通知,重要通知,全体村民注意啦,请大家今天中午12点到村办公室集中开会!”
“通知,今天晚上,在村办公室操场放电影,请各家各户前来观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高高悬挂的“大喇叭”不时传递出“开会、看电影、重要通知”等各种信息,听“大喇叭”广播,成了那个时代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然而,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农村“大喇叭”渐渐退出了农村舞台、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村民如何在信息海洋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何筑牢村民思想阵地、提振村风民风、传授农技知识、通报气象信息、传播村事新闻?干部如何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组织和服务村民?当然要发展“村媒”,“村媒”的有效载体——桐梓的“大喇叭”又应运而生。
2017年10月,容光镇投资15余万元,启动建设村村通广播工程,重启“大喇叭”,建设了覆盖全镇7个行政村、21个广播点、84个大喇叭,让随处可听的“大喇叭”在互联网时代发挥传递信息的功能。
传党声助脱贫
“各位村民,今天我们大喇叭广播的内容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容光镇用“大喇叭”广播的内容。它通过桐梓方言、农家话,让全镇村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不少村民表示:“以前我们不晓得党和国家的政策,村里发展什么产业也不敢去做,自从“大喇叭”重新吼起过后,我晓得了有相应政策扶持,就大胆跟着村里做事,发展产业。”政策传入农村,村民在心里开始偷偷算起了账:“种600根花椒,最少都要收好几百斤,赚几千块,这就可以脱贫了,还有长期收入,这笔账划得来。”
“这个喇叭深受村民好评。”云龙村支书胡林言道。
两年前,胡林带着几个村干部一起种植花椒。
在种植过程中,最让他头疼的是气象的不确定性。花椒耐旱不耐涝,每次遇到雨天气候,加之村民们接收手机天气预报存在延迟性,他就通过电话通知,打不通时,就靠车传达,车不通就靠腿,紧赶快赶,但还是会错过花椒的最佳防范时期。去年,镇党委、政府出资在各村安装上大喇叭后,重要的气象灾害都能第一时间通知给村民,大大减少了村民的损失。
传文明树新风
大喇叭吹出乡村文明风,看不见却人人都能感受到。“现在我们都没有看到乱办酒席的了,也没有看到别人比送礼多、比放鞭炮多了。“大喇叭”开响以来,该镇要求各村“大喇叭”反复宣传移风易俗倡议书、村规民约,村民听了后,收效良好,乱办酒席的风气得到有效遏制。
从1995年起开始担任云龙村八组组长的黄永龙,在通讯不发达的当时,在没有“大喇叭”之前,他只能挨家挨户传达上级精神、政策等。“大喇叭安起过后,很多事情只要在“大喇叭”里广播出来,就让村民都知道了,再不用挨家挨户去传达了。
“据当地村民介绍,以前,村民们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闹矛盾起纠纷。自从安装‘大喇叭’后,‘大喇叭’每天宣传文明、新风,村民们也自觉了,不会为了小事闹,过得也舒心。”云龙村支书胡林言道。
传记忆诉情怀
“那时候的‘大喇叭’,早上放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和中央新闻,中午放天气预报,晚上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我们天天听,那时候年轻,干活累了一听到喇叭响起,像充满了电。”云龙村村民宋显碧回忆起以往的“大喇叭”说道。这位70多岁的老人,尽管时光流逝之快,但对于“大喇叭”的情怀却丝毫未减,村里每天早上7点会按时响起喇叭,老人就会搬着小板凳在家门口认真地听、安静地记。
“大喇叭”对于村里老一辈的人来说,是他们最有意义的情怀。
62岁的宋显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一个年轻小伙。提及“大喇叭”,他陷入了长长的回忆:“那时候没有手机可以播放音乐,但是大喇叭有。”现在,当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响起,不管是在地里干活,还是在家里歇着,都会很认真地听广播的内容,还拉着老伴一起听。“想都没想过还能听到喇叭声,很满足。”宋显超感叹道。
该镇“大喇叭”重新响起近一年来,党的“好声音”连续不断送到了容光镇的村村落落。村民上门咨询政策的少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
容光镇副镇长张鸿表示:“喇叭虽小,但作用很大,可以引导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加感党恩,更好知法纪,更加懂技术,更加讲文明,努力将容光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